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穆万洋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对治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溶血
  • 1篇新生儿溶血病
  • 1篇血浆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检测
  • 1篇溶血
  • 1篇溶血病
  • 1篇输血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转移酶
  • 1篇微柱
  • 1篇微柱凝胶
  • 1篇微柱凝胶试验
  • 1篇梅毒
  • 1篇梅毒血清
  • 1篇梅毒血清学

机构

  • 3篇川北医学院
  • 2篇南充市中心医...
  • 1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川北医学院第...

作者

  • 4篇穆万洋
  • 3篇刘敏
  • 3篇周守容
  • 3篇邓安彦
  • 2篇吴春磊
  • 2篇斯思
  • 1篇张国元
  • 1篇邓小倩
  • 1篇陈华平
  • 1篇罗光成

传媒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西部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低离子强度溶液在输血相关检验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索低离子强度溶液(LISS)在输血相关检验中的最佳应用方式。方法选择人源的抗D血清进行标化,与D抗原阳性的筛选细胞分别进行聚凝胺试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微柱凝胶试验,根据最佳实验结果来确定LISS液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的最佳使用方式。结果该人源抗D血清用AB型血浆进行1∶16稀释后对后续的实验研究最佳;LISS液在聚凝胺实验中的加入量至少应为5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中加入2滴LISS后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加入2滴LISS液后温浴10min的致敏效果和未加LISS液温浴60min的致敏效果相当;在微柱凝胶试验中,与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红细胞悬液相比,用LISS配制的红细胞悬液的实验结果稍强,但二者均弱于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红细胞悬液与抗D反应的基础上再追加1滴LISS的反应模式。结论 LISS液可以加快红细胞抗原与抗体结合的速度,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输血相关实验的检测效率。
周守容邓安彦吴春磊穆万洋刘敏邓小倩
关键词:抗人球蛋白试验微柱凝胶试验
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检测在Ⅱ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丙二醛(MDA)水平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探讨γ-GT是否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的标志物。方法测定7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与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血浆γ-GT、MAD和血糖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及临床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γ-GT活性水平(34.5±14.3)U/L和MDA浓度[(7.03±2.15)nmol/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γ-GT活性水平[(21.1±7.1)U/L]和MDA浓度[(4.82±1.55)nmol/ml,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γ-GT活性与MDA浓度、血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γ-GT活性及MDA水平均显著升高,γ-GT活性可作为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的指标。
邓安彦罗光成张国元穆万洋斯思周守容
关键词:糖尿病Γ-谷氨酰转移酶丙二醛
4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对4种梅毒血清学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8 468例标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结果者再作梅毒胶体金法(SYP)、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结果:共检出ELISA阳性621例,其中经TPPA确认阳性有566例,SYP阳性有575例,与ELISA法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1.1%、92.6%。TRUST阳性有158例。根据ELISA检测的原始吸光度值,将621例标本分为低、中、高吸光度组,与TPP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经TPPA确认后,阳性比例分别为83/132、182/188和300/301。结论:使用4种梅毒血清学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可以使结果更准确、可靠,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等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周守容邓安彦陈华平吴春磊穆万洋刘敏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检测
不同组合的成分换血对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效果对比分析
2021年
探讨新生儿ABO溶血病采用成分换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40例平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以0型红细胞悬液+AB型血浆换血治疗、浓缩洗涤O型红细胞+AB型血浆换血治疗。测定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各项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ABO溶血病采用改良成分换血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穆万洋斯思刘敏
关键词:新生儿ABO溶血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