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乳腺
  • 4篇乳腺癌
  • 4篇腺癌
  • 3篇受体
  • 3篇激素
  • 3篇激素受体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肿瘤
  • 2篇腺肿瘤
  • 2篇淋巴
  • 2篇雌激素
  • 2篇雌激素受体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胸腔
  • 1篇胸腔镜
  • 1篇抑制剂
  • 1篇远期
  • 1篇远期效果
  • 1篇乳腺组织

机构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姜军
  • 5篇程鸿
  • 3篇杨新华
  • 2篇谢竞
  • 2篇范林军
  • 2篇徐鹰妮
  • 2篇凡庆东
  • 1篇张毅
  • 1篇张帆
  • 1篇岳志强
  • 1篇贺青卿
  • 1篇周艳
  • 1篇唐鹏
  • 1篇钟玲
  • 1篇郭美琴

传媒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华乳腺病杂...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芳香化酶抑制剂辅助治疗乳腺癌的远期效果
2008年
程鸿姜军
关键词:芳香化酶抑制剂乳腺癌远期效果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昔芬非甾体类
胸腔镜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和内乳淋巴链切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和内乳淋巴链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用小型母猪6头,双腔管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胸前第1对乳房皮下注射亚甲蓝4ml,经胸腔镜观察内乳前哨淋巴结蓝染时问,超声刀切除内乳前哨淋巴结和内乳淋巴链,记录手术时间。结果6头小型母猪共12侧内乳前哨淋巴结和内乳淋巴链,采用胸腔镜联合淋巴结蓝染定位法成功切除,内乳前哨淋巴结蓝染时间5~15min,平均8.9min;活检时间15—50min,平均30.4min;内乳淋巴链切除时间分别为左侧30—56min,右侧22~48min,平均38.2min。无出血、肺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腔镜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和内乳淋巴链切除是可行的,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
郭美琴杨新华贺青卿范林军岳志强程鸿姜军
关键词:胸腔镜前哨淋巴结乳腺癌
ERα和ERβ在不同类型乳腺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探讨乳腺正常组织经良性病变至癌变过程中雌激素受体(ER)亚型ERα和ERβ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94例女性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原位癌、良性病变和正常乳腺组织的雌激素受体亚型表达。结果ERα局限表达于乳腺腺上皮细胞核,相反ERβ广泛表达于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肌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且多见细胞质、细胞核同时表达。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上皮细胞ERα、ERβ染色结果相似;浸润性乳腺癌和乳腺原位癌的ERα表达明显降低;浸润性乳腺癌ERβ表达明显降低;浸润性乳腺癌和乳腺原位癌ERα、ERβ的共表达明显降低。结论ERβ广泛表达于间质细胞可能与其旁分泌作用有关。ERβ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而在乳腺癌中ERβ可能减弱对ERα的调节作用。
徐鹰妮姜军程鸿凡庆东谢竞周艳唐鹏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亚型乳腺肿瘤免疫组化
不同方案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方案新辅助化疗组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化疗前后ER和PR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TE方案新辅助化疗组60例,ER表达水平增强15例(25.0%),减弱8例(13.3%),PR表达水平增强12例(20.0%),减弱6例(10.0%);CEF方案新辅助化疗组57例,ER表达水平增强8例(14.0%),减弱4例(7.0%),PR表达水平增强6例(10.5%),减弱3例(5.3%)。TE方案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表达水平改变显著(P<0.05),而CEF方案新辅助化疗前后改变不显著(P>0.05),不同疗效病例组之间ER、PR的表达水平改变差异显著(P<0.05)。结论TE方案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的ER、PR表达水平的改变影响显著,而CEF方案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ER、PR表达水平的改变无明显影响,化疗后ER、PR表达水平的改变与疗效有关。
程鸿姜军杨新华范林军张毅张帆
关键词:乳腺肿瘤新辅助化疗激素受体
乳腺癌微淋巴管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内微淋巴管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微淋巴管标记物podo- planin对102例乳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微淋巴管的特点,分析乳腺癌中微淋巴管密度(MLD)及淋巴管浸润(LVI)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与血管标记物CD34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的特异性。结果podoplanin标记的微淋巴管与CD34标记的微血管没有交叉反应;乳腺癌组织中MLD和形态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组织内MLD较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增高(P<0.01),且形态不规则,管腔较大,存在淋巴管管壁的开放,并观察到癌栓从开放处进入淋巴管。乳腺癌组织中MLD与LVI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肿瘤的病理类型、ER和PR的表达无关。LVI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并且在ER阳性与阴性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中存在淋巴管的生成,乳腺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在介导LVI中起重要作用,LVI可能是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更有效的预测指标。
谢竞姜军杨新华徐鹰妮程鸿凡庆东钟玲
关键词:乳腺癌微淋巴管密度淋巴管浸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