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液
  • 5篇血液透析
  • 3篇维持性
  • 2篇心包
  • 2篇心包积液
  • 2篇心钠素
  • 2篇引流
  • 2篇透析患者
  • 2篇维持性血液
  • 2篇维持性血液透...
  • 2篇积液
  • 2篇穿刺
  • 2篇穿刺引流
  • 1篇蛋白
  • 1篇低蛋白
  • 1篇低蛋白血症
  • 1篇地高辛
  • 1篇地高辛浓度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9篇上海市第二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祝军
  • 6篇徐树人
  • 5篇朱纯
  • 3篇楼丽娜
  • 3篇蒋金全
  • 3篇纪培颖
  • 3篇朱伟达
  • 2篇刘娟
  • 2篇吴琦
  • 2篇卢明
  • 2篇金玫萍
  • 1篇曹琳
  • 1篇范竹萍
  • 1篇于颖吉
  • 1篇李秀芝
  • 1篇沈菁原
  • 1篇蔡威巍
  • 1篇陈炼

传媒

  • 3篇临床肾脏病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苏州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肾...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1
  • 2篇199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血液透析病人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006年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血液透析室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90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慢性炎症指标用C-反应蛋白(CRP)表示,正常值为〈5U/L(我院标准)。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以内膜中层厚度(IMT)来表示,IMT〉1mm为异常,IMT〈1mm为正常。结果 90例病人中CRP〉5U/L者为59例(59/90),定为炎症组,平均CRP值为15.34U/L;CRP〈5U/L为31例(31/90),定为非炎症组,不计算平均值。超声检查结果炎症组的IMT值为(1.02±0.18)mm,非炎症组的IMT值为(0.63±0.12)mm。IMT异常者总计53例,其中炎症组中IMT异常者占42例(42/59),而非炎症组中仅占11例(11/31),两组差别不言而喻(P〈0.01)。同时注意到炎症组中42例IMT异常者的CRP为(18.26±3.08)U/L,而其余的17例病人CRP为(9.5±2.16)U/L,同样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CRP在血液透析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着中间桥梁作用,血液透析病人的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存在重要关系。
祝军徐树人朱纯卢明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炎症动脉粥样硬化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是否为增加冠心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从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挑选 12 7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病史、心电图、冠脉造影等确诊为冠心病的 111例患者作为冠心病组 ,以血清抗HpIgG抗体阳性为感染标志 ,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脂质过氧化物浓度。 结果 冠心病组Hp感染率(6 1% )高于正常对照组 (39% ) (P <0 .0 0 1) ;Hp感染是独立于其它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危险因素 (比值比2 .785 ,x2 =14.82 ,P <0 .0 0 1) ;冠心病组CagA阳性感染率 (98.5 % )高于正常对照组 (6 7.4% ) (P <0 .0 5 ) ;冠心病组Hp阳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LPO浓度高于Hp阴性者 (P <0 .0 5 )。 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炎症引起脂质过氧化物、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 ,促进血栓形成可能是Hp感染诱发冠心病的机制之一。
楼丽娜朱伟达范竹萍李秀芝蒋金全陈炼祝军沈菁原曹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冠心病病例对照研究
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对心钠素释放的影响
1999年
朱伟达刘娟楼丽娜蒋金全吴琦祝军
关键词:心包积液穿刺术引流术心钠素
联机血液透析滤过与常规血液透析对β_2-微球蛋白的清除率比较被引量:5
2006年
祝军徐树人朱纯纪培颖
关键词:血清Β2-微球蛋白联机血液透析滤过常规血液透析血清Β2-MG维持性透析患者骨关节病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血地高辛清除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血液透析(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地高辛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MHD患者每周行HP+HD治疗1次、HD治疗2次,每次治疗4h。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每例患者分别观察HP+HD治疗1次、HD治疗1次,总计60例次,分为HD+HP组30例次和HD组30例次。观察2组透析前后血地高辛浓度、尿素氮(BUN),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地高辛浓度、地高辛清除率、尿素下降率(URR)和单室模型尿素清除指数(spKt/V)。结果2组治疗前血地高辛浓度、URR和spKt/V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2组治疗后血地高辛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HD+HP组血地高辛清除率明显高于HD组(P〈0.01)。结论两种透析方式对血液中地高辛均有清除作用,HP+HD治疗对地高辛清除率较HD治疗效果高。
徐树人蔡威巍祝军金玫萍
关键词:血液灌流血液透析地高辛浓度
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的常见感染源研究
于颖吉徐树人朱纯纪培颖许燕集牟筱倩祝军金玫萍
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素水平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比较联机血液透析滤过(HDF)和常规血液透析(HD)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透析龄超过9个月且iPTH明显升高的尿毒症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5岁,平均透析龄(18.6±9.3)月。将患者随机分为HDF组和HD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每周均透析三次,HDF组为1次HDF、2次HD,每次透析4h。HDF组使用F60滤过器;HD组使用F6HPS透析器,统一低分子肝素抗凝。检测透析前后患者血液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iPTH水平并计算其清除百分率。结果SCr与BUN清除率在HD组分别为(70.6%±3.2%)和(74.2%±4.0%),在HDF组分别为(71.8%±2.3%)和(76.2%±3.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组血iPTH值透析前后无显著差异,清除率仅为(1.7%±0.9%),而HDF组iPTH的清除率为(32.8%±7.8%),该组透析前后溶质浓度及清除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无差异,但HDF对中分子物质(iPTH)的清除效果明显优于HD。定期HDF有利于iPTH的清除、防止iPTH异常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降低代谢性骨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徐树人朱纯祝军卢明
关键词:血液净化尿毒症甲状旁腺激素
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与感染及营养指标关系分析
2008年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和贫血,而炎症反应是重要影响因素。C-反应蛋白(CRP)则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可作为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反应的标志物。本文讨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RP与感染、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的关系。
祝军纪培颖徐树人朱纯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营养指标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低蛋白血症慢性肾衰竭
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对心钠素释放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放液引起的心包腔内压、心房压变化与心房扩张,对心钠素(ANF)释放的影响。方法对6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心包置管引流,记录引流前后的心包腔压力及尿量的变化,测定心包积液与血浆ANF浓度。其中一例做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心包穿刺放液前血浆ANF低于正常水平,心包液ANF高于血浆水平(P<0.05),放液后心包压、右房压下降,血浆ANF反向升高(P<0.05),24小时尿量增加,心包液ANF明显下降,且低于血浆水平。结论心包积液穿刺放液刺激血浆ANF的释放,产生利尿作用。ANF的释放依赖于心房的扩张,而不是心房压的升高。心包具有分泌ANF功能,其分泌量随心包腔内压增高而增加。
朱伟达刘娟楼丽娜蒋金全吴琦祝军
关键词:心包积液心包穿刺心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