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启才 作品数:28 被引量:114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动脉瘤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探讨冠状动脉药物释放支架置入术后动脉瘤形成的病变特点和发生率。方法331例患者药物释放支架术后6~5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对可疑动脉瘤形成的患者行OCT检查。结果331例患者中11例(15支血管)随访时发现支架部位有动脉瘤形成,发生率为3.3%。其中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53.3%、20.0%、26.7%。OCT检查提示裸露支撑杆表面与内膜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512±0.223)m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2个月组的支架支撑杆表面与内膜之间的距离大于PCI术后<12个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结论OCT可早期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形成的冠状动脉瘤。 刘长福 陈韵岱 陈练 孙志军 刘宏斌 田峰 白启才 郭凯关键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冠状动脉瘤 冠脉造影慢血流现象与动态心电图表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现象与动态心电图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5月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病例43例,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病例30例做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次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26例患者(60.5%)出现一过性定位相关的ST段压低≥0.2mV心电图改变;32例患者(67.4%)出现一过性T波改变(包括与静息心电图比较T波双向或倒置);21例患者(48.8%)出现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与对照组比较,慢血流组室早或短阵室速的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累及支数与动态心电图发现的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相关。 白启才 崔丽萍 董学庆 李珍珍 郭凯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 慢血流现象 动态心电图 血管内超声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药物支架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6月150例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62.5±10.82)岁(38~83岁),其中44例(29.33%)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结果 IVUS对斑块性质的分析显示非分叉病变组软斑块多见,而分叉病变组混合斑块(纤维钙化)多见;单纯冠脉造影组与IVUS组测得数据比较,前者的最小管腔直径(1.72±0.62)mm比(2.27±0.38)mm,最小管腔面积(2.62±1.87)mm2比(4.93±1.63)mm2,均明显低于IVUS组,面积狭窄率(78.08±7.31%)比(64.53±9.18)%,明显高于IVUS组,且单纯冠脉造影组置入的支架比IVUS指导组偏小(3.46±0.36)mm比(3.75±0.26)mm;IVUS指导组的再发心绞痛(15.91%比35.8%)、TLR(0%比16.05%),和总MACE事件(2.27%比19.75%)均明显低于无IVUS指导组。结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应用IVUS指导可显著改善预后,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 杨菲菲 王禹 陈练 荆晶 王立军 张威 张国明 张慧 张大为 白启才关键词: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药物洗脱支架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支架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150例,其中48例在平均(10.0±7.5)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无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2例和无再狭窄组36例。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随访时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减小[(2.7±1.0)mm vs (3.5±0.4)mm,P=0.0001]、直径狭窄率明显升高[(31.4±26.4)% vs (8.3±5.3)%,P=0.0000]、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升高[(0.8±0.7)mm vs (0.2±0.3)mm,P=0.0000];双支架置入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置入术[(75.0% vs 13.9%),P=0.0011]。结论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双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较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作为首选。 杨菲菲 王禹 荆晶 王立军 白启才 张国明 张威 张大为 张慧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药物洗脱支架 非体外循环 视频密度阶差评价心肌微循环的初步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视频密度阶差评价心肌微循环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计算98例冠脉造影者的CTFC和视频密度阶差。结果:98例冠状动脉造影者其视频密度阶差为25.5±4.8,CTFC为21.1±4.5,且两者存在相关性。同CTFC相比,视频密度阶差能够更直接、更敏感的反映局部心肌的微灌注的情况,且重复性高。结论:视频密度差可作为临床评价心肌微灌注的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杨霞 刘宏斌 杜洛山 王立军 李志坚 白启才 荆晶关键词:冠脉造影 心肌微循环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2003-04至2008-06我院150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平均年龄62.5±10.82(38~83)岁,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远端分叉分组,开口或体部病变为非分叉病变组(n=35),累及左主干远端或前降支、回旋支开口者为分叉病变组(n=115)。44例(29.33%,44/150)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48例(32.43%,48/148)在平均(10.02±7.47)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术后存活的148例患者中125例(84.45%)随访成功,平均随访时间9.86±8.46(1~43)月,分叉病变组的再发心绞痛率(33.68%vs13.33%,P=0.0467)明显高于非分叉病变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两组未见明显差异。对MACE单因素分析发现,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4.17%vs17.65%,P=0.0446)。影响再狭窄的因素分析显示双支架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术(64.29%vs10.71%,P=0.0011)。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结果,经血管内超声指导MACE可明显减少。 王禹 杨菲菲 陈练 任艺虹 张大为 张国明 张威 张慧 荆晶 王立军 白启才关键词: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药物洗脱支架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瘤的发病原因与治疗进展探讨(附2例报告) 2014年 1临床资料
患者1,男性,50岁,因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高脂血症多年,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2007年10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瘤样扩张,瘤体近端伴有局限性狭窄85%。针对患者情况,于右冠状动脉中段置入GRAFT 3.0 mm×19 mm覆膜支架,覆盖瘤体;于右冠状动脉近段置入FIREBIRD 3.5 mm×29 mm支架,两支架少许重叠,观察其重复造影及血管内超声(IVUS)显示,结果满意。覆膜支架膨胀均匀,同时,观察其贴壁良好,支架内管腔直径可达3.2 mm;右冠状动脉近端支架膨胀均匀,支架内管腔直径3.5 mm。 刘长福 杨庭树 刘宏斌 陈练 白启才 郭凯 荆晶关键词:冠状动脉瘤 覆膜支架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特点。方法分析32例(包括51支血管、共置入71个支架)置入DES 1年后[(14.8±5.2)个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患者资料,对支架节段的OCT图像每间隔0.5mm取1帧图像进行分析,找出贴壁不良的支架金属结构,测量支架到参照血管内壁的距离及支架表面内膜厚度,分析晚期支架贴壁不良的特点。结果OCT检查在7例(21.9%)患者中检出支架贴壁不良,其中4例合并支架段血管的正性重构,1例重叠置入支架,2例发现由血栓覆盖支架金属结构,7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97.6%的支架金属结构完全贴壁并不同程度的内膜覆盖,2.4%的支架金属结构贴壁不良,包括1.2%的支架金属结构位于血管分支开口。位于血管分支开口的支架金属结构与其他贴壁不良支架表面的内膜覆盖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06±0.05)mm比(0.05±0.03)mm,P〉0.05]。结论晚期支架贴壁不良见于DES置入最初的贴壁不良、血管壁正性重构、重叠置入支架以及支架金属结构位于分支血管开口;贴壁不良的支架金属结构表面亦有不同程度的内膜覆盖。 田峰 陈韵岱 孙志军 陈练 刘宏斌 杨庭树 刘长福 金琴花 白启才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前降支心肌桥致急性心肌梗死误诊1例 被引量:1 2010年 孙志军 李丹丹 陈韵岱 田峰 刘长福 白启才 李海燕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桥 前降支 胸骨后 心脏超声 内膜增厚 中国人膈下动脉血管造影解剖研究 被引量:24 2003年 目的 :观察国人膈下动脉 (IPA)的血管造影解剖。材料和方法 :对 168例患者进行了选择性IPA造影 ,其中男性116例、女 5 2例 ,年龄平均 5 2 .7岁。用手推或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 ,注入速度 2~ 3ml/s、总量 8~ 12ml。投照位置以正位为主 ,少数病例辅以斜位、侧位取像。结果 :做右侧IPA造影 162支 ,左侧 99支。左、右IPA以共干发自同一血管者占 42 .9% ;右侧IPA单独起源者占 5 9.3 % :发自腹主动脉占 3 7.0 % ,右肾动脉开口占 17.9% ;左侧IPA单独起源者占 18.2 % :发自腹腔动脉占 12 .1%、腹主动脉占 6.1%。 96.7%IPA开口位于胸 -12 ~腰 -1椎体水平。结论 :IPA起源、开口位置及分支走行等 ,对介入治疗医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志坚 王茂强 白启才 邵如宏 王立军 刘凤永关键词:中国人 膈下动脉 动脉造影 介入放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