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丹

作品数:75 被引量:360H指数:11
供职机构:沈阳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7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0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肿瘤
  • 11篇色谱
  • 11篇色谱法
  • 10篇液相色谱
  • 10篇液相色谱法
  • 10篇相色谱
  • 10篇高效液相
  • 10篇高效液相色谱
  • 10篇高效液相色谱...
  • 8篇蛋白
  • 8篇肿瘤部位
  • 7篇学成
  • 7篇微量元素
  • 7篇化学成分
  • 7篇纯化
  • 6篇药物
  • 6篇光谱
  • 5篇原子
  • 4篇药量
  • 4篇载药

机构

  • 65篇沈阳药科大学
  • 17篇沈阳医学院奉...
  • 10篇南京军区福州...
  • 8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北华大学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海南医学院
  • 2篇海南省热带药...
  • 2篇沈阳市第五人...
  • 2篇沈阳鑫泰格尔...
  • 1篇辽宁省中医研...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沈阳市疾病预...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化工学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哈尔滨市第一...
  • 1篇沈阳医学院沈...

作者

  • 75篇李丹
  • 18篇赵春杰
  • 13篇陈大为
  • 13篇初阳
  • 11篇宋洪涛
  • 10篇孙进
  • 10篇何仲贵
  • 7篇刘丹
  • 6篇李畅
  • 5篇左金梁
  • 5篇王淑君
  • 5篇曲龙妹
  • 5篇鄢璐
  • 4篇白璐
  • 4篇杨爽
  • 4篇田威
  • 4篇罗聪
  • 4篇孙英华
  • 3篇吴立军
  • 3篇刘明生

传媒

  • 17篇沈阳药科大学...
  • 7篇中草药
  • 5篇中国药房
  • 4篇药物分析杂志
  • 3篇实用药物与临...
  • 2篇药学服务与研...
  • 2篇中南药学
  • 2篇中国保健营养...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医药导报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广东微量元素...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药师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药品标准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0
  • 16篇2009
  • 17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交设计法优选坎离砂的提取工艺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优选坎离砂的提取工艺,以提高坎离砂的疗效,降低用药剂量,保证临床疗效的稳定性。方法以坎离砂的浸膏得率,升麻苷、川芎嗪、阿魏酸的含量为指标,比较坎离砂在水、醋和乙醇溶液中的提取工艺,并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醇提工艺;用RP—HPLC法同时测定升麻苷、川芎嗪、阿魏酸含量。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坎离砂用8倍量的质量分数为80%的乙醇提取2次,每次1h;升麻苷质量浓度在8.440-135.1mg·L^-1内、川芎嗪质量浓度在6.910~158.0mg·L^-1内、阿魏酸质量浓度在14.35~328.0mg·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升麻苷、川芎嗪、阿魏酸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6%、99.21%、99.24%,RSD分别为1.2%、1.2%、1.2%。结论优选后的提取工艺适用于大生产;RP—HPLC法可用于坎离砂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郭允赵春杰万绍晖洪博李丹曲龙妹
关键词:坎离砂正交设计高效液相色谱法
庆大霉素C1a高产菌株的构建及aprD3和aprD4基因的异源表达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中大部分基因已经研究清楚,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菌种改良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本论文尝试用基因工程手段对庆大霉素产生菌和卡那霉素产生菌进行菌种改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了在绛红小单胞菌中失活了...
李丹
关键词:菌种改良基因阻断基因表达
冬凌草甲素诱导人表皮癌A431细胞死亡机制研究
本文对冬凌草甲素(oridonin)体外诱导人表皮癌A431细胞死亡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对冬凌草甲素在诱导A431细胞凋亡、酪氨酸激酶活力抑制和自噬三方面死亡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本文也对冬凌草甲素诱导A43...
李丹
关键词:冬凌草甲素酪氨酸激酶
文献传递
HPLC法同时测定蒲丁合剂中秦皮乙素和咖啡酸的含量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蒲丁合剂中秦皮乙素和咖啡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对蒲丁合剂中的秦皮乙素和咖啡酸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C18柱(4.6mm×250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甲醇-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50nm。结果:秦皮乙素和咖啡酸色谱分离良好,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秦皮乙素7.5~67.5mg·L-1,r=0.9996(n=6);咖啡酸7.5~45.0mg·L-1,r=0.9999(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7%(n=9,RSD=1.5%)、98.1%(n=9,RSD=1.5%)。结论:本方法测定了3批蒲丁合剂的秦皮乙素和咖啡酸的含量,该方法分离度好、快速、简便、重现性好。
孟繁姝赵春杰李丹李娇娜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秦皮乙素咖啡酸
发酵与分离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1年
发酵与分离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大型生产实验无法开展、实验演示操作学生看不清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一方面通过加强实验课程资源建设,建立了生产工艺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操作与讲解视频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将教师讲授式教学改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教改后学生预习效果、实验操作标准程度、实验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明显提高。因此,通过制作虚拟仿真、实验操作视频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自学,结合翻转课堂式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实验教学方法。
倪现朴陈光田威李丹张怡轩夏焕章
关键词:教学方法
白蛋白结合型近红外荧光探针-脂肪酸共轭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白蛋白结合型近红外荧光探针‑脂肪酸共轭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药物制剂新辅料和新剂型领域,所述的白蛋白结合型近红外荧光探针‑脂肪酸共轭物具体是用含有氨基取代的脂肪酸取代花菁类染料共轭链中的氯原子,通过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
孙进罗聪王秋姜琪坤李丹李畅
血府逐瘀丸质量控制方法和金属元素测定研究
血府逐瘀丸是清-王清仁《医林改错》的改良新产品,是由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黄、川芎、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十一味药材组成的复方中药,本文对其提取工艺、质量评价方法及金属元素进行了研究。 以甲醇回流提...
李丹
关键词:血府逐瘀丸医林改错
文献传递
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被引量:55
2005年
目的研究冬凌草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对冬凌草的乙醇冷浸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其结构并进行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的抗癌活性对比。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香树脂醇(1)、β谷甾醇(2)、熊果酸(3)、齐墩果酸(4)、水杨酸(5)、sideritoflavone(6)、冬凌草甲素(7)、冬凌草乙素(8)、冬凌草丙素(9)、胡萝卜苷(10)、enmenol1αOβDglucoside(11)、葡萄糖(12)。冬凌草甲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S2、小鼠纤维肉瘤细胞L929、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人组织淋巴瘤细胞U937以及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都有较好活性而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杀伤作用较弱。结论Sideritoflavone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冬凌草甲素比冬凌草乙素有更好的抗癌活性,且其抗癌活性有较强的选择性。
左海军李丹吴斌高慧媛吴立军池岛乔
关键词:冬凌草冬凌草甲素抗癌活性
注射用三七提取物的纯化方法优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优选注射用三七提取物的纯化方法。方法以三七总皂苷的转移率、质量分数、杂质的清除效果和复溶性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明胶沉淀法、澄清剂法、石硫醇法、碱性醇沉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法对三七进行纯化,优选纯化条件,并对纯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种纯化方法单独使用均不能达到注射用要求,将碱性醇沉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法联用纯化三七药材,三七总皂苷的转移率和质量分数较高,杂质清除效果较好,复溶性较好。结论通过对不同纯化方法的比较,碱性醇沉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法联用可提高三七的纯化效果,并能达到注射用要求。
初阳宋洪涛李丹鄢璐刘丹陈大为
关键词:纯化大孔吸附树脂法
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制备及协同抗菌研究
2024年
目的 探究肉桂油和艾叶油的单一抗菌活性及两者联合使用的抗菌活性,优化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处方及工艺,并对其进行初步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肉桂油和艾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了两种挥发油复配联用的分级抑菌浓度(FIC);采用滤纸片法测定油不同混合比例下抑菌圈直径,以离心稳定常数、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亚微乳的最优处方。结果 肉桂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5 μL·mL^(-1),枯草芽孢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的MIC均为1 μL·mL^(-1),艾叶油对三种供试菌的MIC均为16 μL·mL^(-1)。肉桂油和艾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起相加作用,对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起协同作用。复配亚微乳最优处方为肉桂油-艾叶油-大豆磷脂-泊洛沙姆188(P188)-水 2.5∶3∶0.2∶0.8∶93.5,制得的亚微乳为乳白色液体,平均粒径为(130.7±1.2)nm、PDI为0.145±0.02。结论 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对金黄色葡萄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效果强于挥发油。
徐丽芝孟扬王欣茹杨瑞李丹刘爽尹登科王淑君
关键词:肉桂油艾叶油亚微乳响应面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