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蔚
- 作品数:5 被引量:134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04—2012年广东省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质量评价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评价广东省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质量,了解基层现场调查及报告撰写能力。方法收集2004—2012年广东省所有发病≥20人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挑选6部分内容30项指标开展质量评价。结果有102起事件的调查报告纳入分析。99%(101/102)能简要描述事件经过,但描述首发病例仅占27%(28/102),计算罹患率仅占36%(37/102)。有58起事件需要开展分析性研究,但仅有21%(12/58)开展,计算OR值或RR值仅占16%(9/58)。仅13%(13/102)分析了食品污染环节,36%(37/102)调查了可疑食物制作过程。96%(98/102)的事件开展了实验室检测,但仅87%(85/98)解释了结果。分别有70%(71/102)、48%(49/102)、40%(41/102)的报告查明了致病因子、污染食物及污染原因。102起事件中分别只有6、3、47及13起能完整阐述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及调查结论,6部分内容均能完整描述仅有1起。结论广东省食物中毒调查报告有待完整,基层的现场调查能力亟待提高。
- 李剑森张恒黄琼梁骏华卢玲玲黄蔚邓小玲
- 关键词: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
- 2004—2012年广东省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分析2004—2012年广东省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2年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植物性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植物性食物中毒54起,中毒人数1 368例,死亡36例。中毒死亡人数占同期食物中毒死亡人数的47.4%(36/76)。9年间植物性食物中毒发病率为0.000/10万~0.539/10万。引起植物性食物中毒的植物性食物主要是菜豆,其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起数的29.6%(16/54)和中毒总人数的36.3%(497/1 368)。植物性食物中毒全年四季均有发生,发生在第1至第4季度的分别占总起数的18.5%(10/54)、24.0%(13/54)、22.2%(12/54)和35.2%(19/54)。发生食物中毒的场所主要是集体食堂 (35.2%,19/54)。结论广东省植物性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应加强对人们的宣教,以便提高防治效果。
- 梁骏华曹艳娥黄琼李剑森卢玲玲黄蔚
- 关键词:食物中毒流行病学
- 广州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流行病学负担分析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 评估广州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流行病学负担,提出食源性疾病监测策略。方法 在广州市6区设9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医院,调查12个月腹泻病例采样率、沙门菌检测率、实验室检测敏感度,进而推算全市医疗机构相应数据;在广州市3区开展人群腹泻随机抽样入户调查,调查腹泻病例就诊率;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得监测医院和全市医疗机构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报告率;利用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负担金字塔模型,通过倍数校正和不确定性分析估计沙门菌感染实际发病数,比较食源性疾病主、被动监测数据用于疾病负担分析的优劣。结果 监测医院12个月腹泻病例平均采样率38.34%,沙门菌检测率28.24%,实验室检测敏感度87.5%,人群腹泻病例就诊率23.91%,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报告率42.98%;全市医疗机构推算采样率38.34%,检测率28.24%,实验室检测敏感度47.5%,报告率20.94%,估计广州市沙门菌感染病例64586例(95%CI:44136~101921),年发病率508.5/10万(95%CI:347.5~802.5/10万),全年全市被动报告病例仅171例,报告年发病率1.3/10万;经估算5岁以下年龄组(3583.2/10万)年发病率最高,15~24岁年龄组(23.5/10万)最低。结论 首次验证疾病负担金字塔模型在我国食源性疾病负担研究领域的适用性;表明主动监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源性疾病尤其是特定病原体感染采样率、检测率、实验室检测敏感度和报告率,有助于对负担作出更准确和积极有效的估计;结果提示广州市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负担较重,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负担水平尤其显著。
- 黄熙黄琼石玮黄蔚梁骏华卢玲玲邓小玲张永慧
- 关键词:金字塔模型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致病菌食品安全
- 广东省疾控机构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现况分析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了解广东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现况,为制定卫生应急管理策略及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9~10月通过问卷函调查各级CDC相关科室负责人,从人、物、力、财等方面设置了人员情况、教育培训、应急现状、经费保障4部分35个条目的问题,对广东省市县两级124个CDC进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普查。结果人员配备基本合理,但普遍反映紧缺。珠三角地区CDC专业人员中受过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FETP)培训的人员明显多于粤东西北地区;大多数地市级和县区级CDC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均未组织学习,而专业技术规范或标准的学习比例较高。全省CDC均储备了个案调查表,但未统一。大部分CDC配备了现场采样工具且定期补充,珠三角地区配置比例略高于粤东西北地区。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来源主要为医疗机构(74.2%),任务来源主要为卫生行政部门(79.8%)。模拟案例调查结果提示CDC尤其是县区一级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能力上,如混杂因素排查、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处理、样品采集和检测项目确定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专项经费缺口较大,各地经费差异也较大。地市级CDC流行病学调查经费政府拨款占82.8%,县区占64.1%。结论广东省各级CDC普遍存在人员、经费紧缺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能力在地市间和县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整体能力也亟待提升,各级政府应加强CDC人员和经费的保障,各级CDC应加强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能力的建设。
- 黄琼潘雪梅蔡钟贤梁骏华李剑森吴国杰卢玲玲黄蔚张永慧
-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01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在监测医院收集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就诊个案和病例粪便/肛拭标本病原菌监测的所有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发病1 037例,死亡6例,病死率5.8‰。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以第三季度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总起数的35.4%(34/96)和中毒总人数的37.1%(385/1 037);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最多,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3%(30/96)及32.9%(341/1 037),其次为家庭(19起115例)和单位食堂(17起260例);发病年龄以16~60岁组为主,占77.0%(798/1 037);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事件共发生49起600例,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17起193例)和沙门菌(11起155例)为主;引发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的前3位食品分别是肉与肉制品(23.8%,19/80)、豆类及其制品(13.8%,11/80)、海产品(10.0%,8/80)及毒蕈(10.0%,8/80)。全省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均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2012年全省共收集到2 192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60.9%,1 334/2 192),主要症状为腹泻(55.2%,1 211/2 192)、发热(28.5%,625/2 192)和呕吐(16.4%,360/2 192)。从主动监测医院上送的21 358份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790株沙门菌、9株志贺菌以及32株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26.1%,206/790)、鼠伤寒沙门菌变种(I 4,5,12:i:-)(15.6%,123/790)、肠炎沙门菌(14.7%,116/790)及斯坦利沙
- 李剑森梁骏华柯碧霞卢玲玲何冬梅邓小玲柯昌文黄蔚黄熙李世聪黄琼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