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东定

作品数:5 被引量:7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地震
  • 2篇地震反射剖面
  • 2篇地震勘探
  • 2篇扬子陆块
  • 2篇造山带
  • 2篇深地震
  • 2篇深地震反射
  • 2篇深地震反射剖...
  • 2篇剖面
  • 2篇前陆
  • 2篇陆块
  • 2篇勘探
  • 2篇反射剖面
  • 2篇俯冲
  • 2篇大别山造山带
  • 1篇低爆速
  • 1篇低爆速炸药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采集
  • 1篇地震采集方法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化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5篇黄东定
  • 3篇贺日政
  • 3篇李秋生
  • 3篇钱桂华
  • 3篇匡朝阳
  • 3篇高锐
  • 3篇唐成鸽
  • 3篇白金
  • 2篇刘晓春
  • 2篇董树文
  • 2篇李三忠
  • 2篇李朋武
  • 2篇管烨
  • 1篇王海燕
  • 1篇周正东
  • 1篇张季生
  • 1篇堵平
  • 1篇政天发
  • 1篇朱海华
  • 1篇马永生

传媒

  • 2篇石油物探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3篇2005
  • 2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近垂直反射地震剖面探测
<正> 近垂直反射地震剖面方法被称为探测地下深部结构的先锋,是最有效方法。其垂向分辨率从浅层几米、几十米,到深部几百米。因而,可以达到对地壳结构的精细探测。曾融生等(1958)曾在柴达木盆地进行过两条短剖面反射地震试验,...
高锐李秋生匡朝阳贺日政王海燕李朋武张季生管烨白金卢占武朱海华政洪伟马永生朱铉李仲远政天发冯如进唐成鸽黄东定钱桂华
文献传递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被引量:40
2004年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北倾的莫霍面错断、叠置现象描述出扬子陆块的俯冲过程。大别山前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交叉反射图像 。
高锐董树文贺日政刘晓春李秋生管晔白金李朋武1黄东定钱桂华匡朝阳李三忠
关键词: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扬子陆块大陆深俯冲深地震反射剖面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被引量:37
2005年
在大别山南部和扬子地块前陆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140 km)揭示出大别山造山带前陆地壳的精细结构。总体北倾的地壳内部结构与向北缓倾的叠瓦状莫霍面反射揭示出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行迹。莫霍面向北插入大别山造山带下与南大别山地壳内南倾反射震相叠置,构成交叉反射图像,刻画出扬子前陆与大别山造山带的碰撞构造面貌。
董树文高锐李秋生刘晓春钱桂华黄东定匡朝阳李三忠管烨白金贺日政李朋武
关键词: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扬子陆块超高压变质岩大陆俯冲
黄桥—如皋地区地震采集方法效果分析被引量:7
2004年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黄桥—如皋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地震勘探和综合研究工作,因受以下因素的制约:①乡镇企业发达,民居密布,不利于地震施工,造成大段丢炮;②激发岩性为流沙,易塌井,能量衰减快,频率低;③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大,等等,从而影响了剖面的质量。为此,在黄桥—如皋地区开展了地震宽线、小点距超多道、可变线元方法技术及成井方式、炸药类型对比、表层结构调查等野外数据采集方法试验,进行了野外采集、资料处理和综合解释一体化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黄桥—如皋地区特点的勘探方法技术,解决了由于上述因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获得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
黄东定陈迎春唐成鸽周正东
关键词:地震采集方法地震勘探岩性地震资料
一种低爆速炸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2005年
针对表层含沙量高的地区地震波传播速度低的特点,研究了一种密度大、体积小、能量较高的低爆速炸药。 探讨了低爆速炸药的震源机理,介绍了低爆速炸药的制造方法和性能,并在下扬子地区(表层含沙量高)进行了 炸药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低爆速炸药较之中、高爆速炸药及常规炸药与围岩有更好的匹配和耦合关系,因 而使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分辨率都得到了提高。
黄东定堵平唐成鸽王泽山
关键词:低爆速炸药地震勘探试验结果地震记录含沙量地震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