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涛
- 作品数:45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更多>>
- 改革开放以来司马光哲学研究述评
- 2012年
- 司马光哲学研究在现代学术中虽非亮点却争议颇大。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围绕司马光思想是否来源于荀学,其气论是否可以定位为气本论,在其气论中虚是否可以与气相等同及司马光与理学之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些讨论虽然有力地推动了既往的研究,但也在司马光思想的归属、司马光气论中的虚气关系及其与同时代气论哲学之关系,司马光气论独特的理论价值和贡献,司马光在理学思想史上的定位等问题上为新时期的司马光哲学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和诠释的可能。
- 魏涛
- 关键词:司马光中国哲学
- “宅化”与“诗化”冲突下的主体生存困境反思
- 2012年
- 网络虚拟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以人与交往对象在空间上的分离为表征的虚拟化生活带给我们的不止是见方居所之内的日渐"宅化",而且伴随而来的是以游戏冲动为附载的走向审美化生存的当代困境。"宅化"的主体生存方式以对现实生动活泼的真实的游戏化,冲击抑或震颤着人们优雅、诗意、自由生活的现实生成,造成人们由对现实真实的依赖转变为对虚拟的真实的麻醉化沉浸,形成人们在虚拟秩序中人的生存困境。只有重构人的意义世界的评价体系,超越对象性思维方式,充分觉解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方可得解。
- 魏涛
- 关键词:诗意栖居
- 通经致用,崇尚气节——李因笃行思探赜
- 2010年
- 作为明清之际"关中三李"之一的李因笃,针对王学末流蹈于空疏之弊,他结合现实问题,对传统学术尤其是经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经学即理学"的著名思想,并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在实践中,他抱道守节,承继关学宗风,作为关中学者,大力推崇和表彰张载关学,以自己的切身实践积极推动关学的发展,成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颇具特色的关学人物。
- 魏涛
- 关键词:实学关学
- 我校主办第十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
- 2014年
- 2014年10月18日至19日,第十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在郑州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央编译局和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郑州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郑州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130余人参加了论坛。
- 魏涛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光明日报》
- 司马光佚书《<大学><中庸>广义》辑考
- 2013年
- 司马光哲学是北宋哲学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其哲学意义的显发主要是通过对《大学》、《中庸》的阐释完成其理论体系建构的。作为其诸多哲学著作中最为重要的《〈大学〉〈中庸〉广义》一书,在成书之后不久即佚失,这为深入研究司马光的哲学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借助于相关典籍对该佚书进行重新整理形成辑本,并结合司马光文集及其他著作对辑本略加参校,这对于司马光中和论、《中庸》诠释史及唐宋"四书升格"运动的研究,甚而司马光在哲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彰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魏涛
- 关键词:司马光佚书
- 上下交贯 内外相合——张载礼学思想体系新论
- 2010年
- 本文认为,张载以天亦即太虚为形上根源的礼不是静态的,而是贯穿于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之中,并与其"天道性心"之哲学总纲紧密关联而动态展现的一个范畴。它衔接了有无、虚实、庸圣,充分体现了上下交贯、内外相合的特点。这为张载哲学体系的完善及关中民风的改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魏涛
- 关键词:礼学
- “新仁学”还是“新实学”?——新世纪传统儒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向反思
- <正>近代以来,在西学大潮冲击下,传统儒学陷于最悲惨的境地,不仅被中国主流社会弃之如敝履,还被激进主义者视为糟粕。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儒学遭受多次批判,日益被"边缘化""妖魔化""腐朽化"。改革开放,人们经过理性反思...
- 魏涛
- 文献传递
- 新儒学理论建构视阈下的司马光哲学价值新探被引量:3
- 2012年
- 在儒家经学变革与唐宋儒学转型之际,在新儒学理论建构的多样化经典选择体系之大背景下,司马光的哲学理论建构特点当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从儒家经学发展的多元路径上看,司马光提出了一条与北宋其他儒者迥然不同的为学进路。他以《潜虚》为纲维,建构了一个由中和之气到中和之政的内圣与外王相贯通的理论体系。以理学的理论建构标准来考量,司马光的思想学说虽然与理学有别,不能将其定位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但却有着特殊的理论意义。就对儒家传统的秉承而言,司马光的中和哲学提供了一种与王安石不同的社会变革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 魏涛
- 关键词:司马光哲学新儒学道统
- 张载《东铭》之思想史意义及其价值发微被引量:1
- 2011年
- 深受程朱化张载哲学诠释的影响及各自之理论异趣,张子《东铭》与同作为勉词,并一同置于《乾称》篇中的《西铭》相较,在历史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结合张子之其他著作对《东铭》之思想作整体关照,不难看到《西铭》与《东铭》之关系就是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关系,且《东铭》与张载思想整体有着更加紧密的关联,它从强化心的环节入手将张载哲学赋予实然化的落实与担当。从其思想建构之问题意识来看,《东铭》更加符合张子思想之本旨初衷及其主要显发于工夫论领域的历史影响,而这也正体现了张载思想针对一般儒者解决择术问题的大众化面向。
- 魏涛
- 关键词:历史影响
- 张载思想的历史影响与面向问题新探
- 2011年
- 《东铭》和《西铭》分别被置于一般认为是张载思想总结性的文章《正蒙·乾称》篇的首尾,相较于置于文首的《西铭》备受后世推崇之盛况,置于篇末之《东铭》却被关注甚少。然从张戢的存世著作来看,《东铭》却更为符合其思想建构之问题指向。它从强化“心”的环节入手,为张栽思想在道德实践层面的落实提供了可能的担当。从张戢的问题指向和《乾称》篇之结构及思想影响之实然呈现等方面来看,张栽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显发于工夫论层次,而这一影响的形成则主要仰赖于《东铭》所开显的切实可行之工夫路径。
- 魏涛
- 关键词: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