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源

作品数:19 被引量:115H指数:7
供职机构:武汉市儿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消化道
  • 5篇化道
  • 5篇儿童
  • 4篇小儿
  • 3篇上消化道
  • 3篇消化道出血
  • 3篇内镜
  • 3篇患儿
  • 3篇病毒
  • 2篇新生儿
  • 2篇婴儿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诊疗
  • 2篇诊治
  • 2篇上消化道出血
  • 2篇细胞
  • 2篇消化道异物
  • 2篇巨细胞
  • 2篇基因

机构

  • 19篇武汉市儿童医...

作者

  • 19篇高源
  • 10篇梅红
  • 6篇彭罕鸣
  • 3篇王宝香
  • 3篇丁艳
  • 3篇陈素娥
  • 2篇李春娣
  • 1篇杨季清
  • 1篇艾洪武
  • 1篇余春华
  • 1篇何学连
  • 1篇刘莉
  • 1篇蔡萍
  • 1篇周诗琼
  • 1篇张细元
  • 1篇金敏荣
  • 1篇刘海峰
  • 1篇吴文杰
  • 1篇彭芳
  • 1篇黄茂华

传媒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药师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2014年
目的:探讨和研究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选取为2013年4月-2013年7月之间我院收治的4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将以上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7.5%(195/200),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8.5%(157/2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两组患儿的症状消退时间对比来看,观察组同样显著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双金清热口服液能够有效的改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加速症状消退,与阿昔洛韦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吴文杰高源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6基因甲基化及表达水平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p16基因甲基化及表达水平改变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ALL患儿76例,其中初发(uALL)患儿69例、复发(rALL)患儿7例,健康儿童28例纳入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16基因mRNA表达;采用基于SYBRGreen的甲基化特异性定量PCR(MethySYBRPCR)检测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结果 ALL患儿淋巴细胞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高于健康儿童,uALL患儿p16基因甲基化水平低于rALL患儿(P<0.05);ALL患儿p16基因mRNA水平低于健康儿童,uALL患儿p16基因转录水平高于rALL患儿(P<0.05);p16基因转录水平与其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63,P<0.05);首次化疗即获完缓解ALL患儿p16基因甲基化水平低于未完全缓解患儿,而p16mRNA表达水平高于后者(P<0.05);p16基因低甲基化或高表达水平ALL患儿巩固强化治疗平均缓解时间明显低于p16基因高甲基化或低表达患儿(P<0.05)。结论 p16基因甲基化及表达低下可能与ALL发病有关,p16基因甲基化状态及表达水平检测或可用于儿童ALL预后评估。
高源艾洪武金敏荣夏维代建红
关键词:P16基因甲基化儿童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基因多态性与过敏性紫癜胃肠道出血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位点(4G/5G)和血浆PAI-1水平与过敏性紫癜(HSP)胃肠道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入选HSP急性期患儿524例,按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道出血组(出血组,186例)和非消化道出血组(对照组,33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PAI-1基因型、PAI-1血清水平以及其他和凝血纤维溶解相关的指标。结果出血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清D-二聚体(DD)、血清PAI-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王宝香梅红彭罕鸣高源余春华丁艳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过敏性紫癜消化道出血儿童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小儿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
丁艳尹薇赵雷王宝香王月凤高源刘莉彭芳何学连蔡萍
该课题属人口与健康研究领域。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人体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病毒之一,在中国相当普遍,在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时,可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并且是引起小儿先天性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小儿健康危害严重。因此,该...
关键词: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疾病治疗
消化内镜在小儿消化道异物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5年
刘海峰左楚清黄茂华高源李春娣
关键词:消化道异物消化内镜患儿诊疗外科结肠镜
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研究巨细胞病毒 (CMV)肝炎患儿血清干扰素 α(IFN α)、白细胞介素 8(IL 8)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 35例CMV肝炎患儿血清中上述三种细胞因子的含量 ,并对其两两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CMV肝炎组患儿IFN α、IL 8、TNF α的含量分别为 (770 .3± 2 0 5 .4 )ng/L、(41.9± 2 2 .5 )ng/L和 (10 33.2± 388.5 )ng/L ,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相关性研究发现IFN α与TNF α呈显著正相关 (r =0 .35 6 ,P <0 .0 5 )。
高源梅红张涛霞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肝炎干扰素-Α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
256例儿童内窥镜下慢性胃炎的分析
1998年
本文就1994.2~1995.11间经我院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儿童的各种镜下表现,做了总结,并参照悉尼胃炎分类方法将其分型,以初步了解儿童镜下各型慢性胃炎的构成,探讨分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梅红陈素娥杨季清彭罕鸣高源
关键词:胃炎慢性儿童内窥镜检
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牛奶蛋白过敏致婴儿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23例2~6个月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或反复的呕血或呕咖啡渣。22例患儿行电子胃镜检查观察胃内出血情况。同时行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象、血清学食物过敏原检测及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结果所有患儿除有轻中度贫血外,血小板计数、凝血象、肝功能均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正常。10例患儿血清学食物过敏原测定中5例IgE阳性;2例牛奶蛋白抗体阳性。3例患儿伴轻度低蛋白血症。22例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糜烂性胃炎18例;2例食管糜烂;1例十二指肠糜烂;1例十二指肠降部溃疡。胃黏膜病理学检查显示局部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清学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1例,余为阴性。饮食回避治疗及对症处理,患儿均痊愈。结论牛奶蛋白过敏在小儿中并非少见,且临床表现多样化。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表现之一。内镜下表现以胃黏膜糜烂为主。饮食回避是主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且疗效肯定。胃黏膜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梅红周诗琼高源
关键词:食物过敏婴儿上消化道出血牛奶蛋白过敏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对足月小于胎龄儿预后的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对足月小于胎龄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36例足月小于胎龄儿及120例足月健康适于胎龄儿在出生后7d行NBNA测定,并随访至12月龄,行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检测。结果足月小于胎龄儿NBNA评分异常(≤35分)率明显高于足月健康适于胎龄儿,随访至12月龄时,足月小于胎龄儿NBNA评分≤35分组的智能发育指数(MDI)≤69发生率为14.3%,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69发生率为16.5%,均高于NBNA评分〉35分组,两组发育落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足月健康适于胎龄儿MDI及PDI均〉69。结论NBNA评分对足月小于胎龄儿预后有较好的预测意义,为早期干预减少伤残提供临床依据。
姜赤秋高源吴兆芳
关键词: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足月小于胎龄儿预后
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2003年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 5 0例 ,给予更昔洛韦 7.5mg·kg 1 ·d 1 ,静脉滴注 ,每次滴注 1h以上 ,浓度≤ 10 μg·mL 1 ,疗程 5d。对照组 3 0例 ,给予利巴韦林 ,每次 15mg·kg 1 ,qd ,静脉滴注 ,疗程 5d。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6.0 %和 70 .0 %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 1例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停药后恢复正常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更昔洛韦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明显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高源梅红陈素娥
关键词:更昔洛韦肠炎轮状病毒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