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晓莉

作品数:16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胰岛
  • 8篇胰岛素
  • 6篇脂肪
  • 6篇基因
  • 5篇脂肪细胞
  • 5篇LRP16基...
  • 3篇蛋白
  • 3篇低促性腺激素
  • 3篇性腺功能
  • 3篇性腺功能减退
  • 3篇性腺功能减退...
  • 3篇血液
  • 3篇血液透析
  • 3篇血液透析患者
  • 3篇胰岛素抵抗
  • 3篇特发性
  • 3篇透析患者
  • 3篇女性
  • 3篇细胞
  • 3篇激素

机构

  • 16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作者

  • 16篇马晓莉
  • 11篇母义明
  • 9篇汪保安
  • 7篇窦京涛
  • 6篇潘长玉
  • 6篇陆菊明
  • 4篇孙雪峰
  • 3篇陈香美
  • 3篇张冬
  • 3篇金苗苗
  • 2篇杨丽娟
  • 2篇邢光
  • 2篇李江源
  • 2篇邹效漫
  • 2篇张耀
  • 2篇邓斌
  • 2篇贾贺堂
  • 2篇曹雪莹
  • 2篇迟铖
  • 1篇马芳玲

传媒

  • 4篇军医进修学院...
  • 3篇2011中华...
  • 2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肾...

年份

  • 5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药单体成分大黄素对胰岛β细胞NIT-1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中药提取的单体成分大黄素对胰岛β细胞NIT-1增殖、凋亡及胰岛素分泌作用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大黄素分别作用于NIT-1细胞不同时间。以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收集细胞,以Annexin V/PI染色,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发生率;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测定基础和高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结果2.5μg/mL大黄素作用于NIT-1细胞时对其增殖无明显影响,5.0μg/mL以上对NIT-1细胞增殖的影响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降低(P<0.01);0~25.0μg/mL大黄素分别作用于NIT-1细胞24h后,细胞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0~5.0μg/mL大黄素分别作用于NIT-1细胞24h后,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高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在大黄素0和2.5μg/mL组间无差别,而在5.0μg/mL组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黄素可诱导胰岛细胞凋亡,并抑制胰岛素分泌。
马晓莉汪保安邹效漫母义明
关键词:大黄素胰岛细胞凋亡胰岛素分泌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色素改变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皮肤色素沉积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血液净化治疗并符合下列入选标准的患者:1)规律透析1年以上;2)所有入选者均无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系...
张冬孙雪峰马晓莉
女性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骨质疏松症一例被引量:2
2009年
患者女,41岁。因“第二性征不发育,原发性闭经,下肢及腰背部疼痛2年”于2008年2月15日入院。患者足月顺产,出生时及青春期前生长发育正常。16岁发现无第二性征发育及月经来潮。22岁行人工月经周期治疗1年,可有“人工月经”规律来潮,并有乳房发育及少量阴毛生长,但停药后未再有月经,第二性征发育停止。2006年(39岁)左脚扭伤后出现左踝部疼痛、肿胀,逐渐波及下肢、腰背部,疼痛日渐加重。
马晓莉母义明张耀李江源窦京涛陆菊明潘长玉
关键词:性腺功能减退症骨质疏松症特发性第二性征发育女性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对肾性贫血的影响
马晓莉丁巍孙晓丹曹雪莹张冬孙雪峰陈香美
女性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附三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HH)是指病因不明的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引起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或促性腺激素的缺乏,不能刺激靶性腺发育而导致第二性征异常。本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Rugarli等报道男性患病率是1/100000,女性患病率1/500000,男性是女性的5—6倍。目前国内女性IHH报道极少,现结合我院收治的3例女性IHH分析报告如下。
马晓莉张耀母义明李江源窦京涛陆菊明潘长玉
关键词:性腺功能减退症激素性特发性女性先天性疾病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疗达标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疗达标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3例.病例入选标准:①血液透析6个月以上;②年龄和性别不限;③近三月内无出血或输血史.病例排除标准:①各种严重感染;②严重营养...
马晓莉张冬孙晓丹曹雪莹丁巍孙雪峰陈香美
LRP16蛋白在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中表达量的变化
2011年
目的 LRP16蛋白在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及胰岛素对脂肪细胞LRP16蛋白表达的调控。方法经典脂肪细胞诱导方案诱导前脂肪细胞为成熟脂肪细胞,每天(0-8d)均留取蛋白标本。不同浓度(0、1、10、100nmol/L)胰岛素刺激脂肪细胞24h,分别留取蛋白标本。Western-Blot方法检测样本中LRP16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LRP16蛋白在前脂肪细胞无表达或极低表达,从诱导的第3、4天开始表达,迅速升至高峰,此后维持在高表达水平。LRP16蛋白在第6-8天之间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时段间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浓度胰岛素刺激脂肪细胞24h,细胞中LRP16蛋白表达量与胰岛素浓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 LRP16蛋白随着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开启,表达量从无到有逐渐增加至高峰,并一直维持在高表达水平;胰岛素(INS)负调控脂肪细胞LRP16蛋白的表达。
马晓莉母义明金苗苗汪保安
关键词:3T3-L1细胞胰岛素
LRP16基因增加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LRP16是从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克隆的人类基因,它在多种雌激素依赖的肿瘤中高表达。既往研究证明,LRP16通过上调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最终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是以生...
马晓莉
关键词:LRP16基因脂肪细胞分化胰岛素抵抗蛋白表达恶性肿瘤
文献传递
大黄酸改善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敏感性并增强肝脏PPARγ和GLUT-2的表达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大黄酸改善高脂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5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n=15)和糖尿病组(DM,n=40)。NC组以基础饲料喂养,DM组以高脂饲料喂养5周后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STZ(30mg/kg),其中30只成模大鼠再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C)和糖尿病大黄酸治疗组(DM-T),后者即开始大黄酸灌胃(100mg·kg^-1·d^-1),灌胃11周后处死动物,收集标本,记录体重、肝重,测定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bA。糖化血清蛋白(GSP)等生化指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浓度(F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组织中PPARγ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表达。结果实验结束时,测得DM—C组FBG[(22.57±3.23 vs 7.11±1.44)mmol/L,P〈0.01]、TG1(0.89±0.29 vs 0.58±0.17)mmol/L,P〈0.01]、HbAlc[(12.49±1.96 vs 8.36±0.84)%,P〈0.01]、GSP[(57.29±4.14 vs 13.43±2.70)μmol/L,P〈0.0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365±0.133 vs 1.233±0.159)μg/L,P〈0.05]较NC组均显著升高。DM.C组肝重指数亦明显高于NC组(0.032±0.004vs 0.024±0.002,P〈0.01),FINS与NC组无明显差别,ISI较NC组下降明显[ln(ISI),-5.46±0.61vs-4.81±0.75,P〈0.05],HOMA-IR较NC组升高[ln(HOMA-IR),2.34±0.64 vs 1.70±0.78,P〈0.05]。DM-C组肝脏PPARγ[11131.7(5723.1-18979.4) vs 48782.1(21576.7-108829.5),P〈0.01]和GLUT-2(0.98±0.35 vs 1.29±0.27,P〈0.05)表达较NC组有明显下降趋势。而DM-T组大鼠的FBG[(15.94±3.16)mmol/L]、HbA1c[(10.51±1.74)%]和G
金苗苗迟铖母义明汪保安马晓莉贾贺堂杨丽娟窦京涛陆菊明潘长玉
关键词:大黄酸胰岛素敏感性PPARΓ葡萄糖转运蛋白2
大黄酸上调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PPAR-γ及GluT-4表达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探讨大黄酸改善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胰岛素敏感性及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n=15)及糖尿病造模组(DM,n=40),DM组成模后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C,n=15)和糖尿病大黄酸治疗组(DM-T,n=15)。DM-T组予大黄酸100mg·kg-1·d-1灌胃11周。实验末检测各组大鼠FBG、FIns、TG、T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在脂肪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17周末DM-C组较NC组FBG、TG明显升高,ISI明显降低,脂肪组织PPAR-γ及GluT-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DM-T组较DM-C组FBG明显降低;ISI明显升高;脂肪组织PPAR-γ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积分光密度有统计学差异;GluT-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积分密度(ID)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黄酸可上调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PPAR-γ及GluT-4蛋白表达,降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迟铖金苗苗母义明汪保安马晓莉贾贺堂杨丽娟窦京涛陆菊明潘长玉
关键词:胰岛素敏感性大黄酸脂肪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