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科全

作品数:39 被引量:141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草鱼
  • 15篇饲料
  • 15篇团头鲂
  • 11篇鱼油
  • 10篇氧化鱼油
  • 9篇需要量
  • 8篇脂肪
  • 6篇胆汁
  • 6篇胆汁酸
  • 6篇蛋白
  • 6篇胰脏
  • 6篇鱼肠
  • 6篇肝胰脏
  • 6篇草鱼肠道
  • 6篇肠道
  • 5篇黏膜
  • 5篇基因
  • 5篇固醇
  • 4篇代谢
  • 4篇基因表达

机构

  • 39篇苏州大学
  • 3篇北京市营养源...

作者

  • 39篇陈科全
  • 37篇叶元土
  • 37篇蔡春芳
  • 29篇黄雨薇
  • 19篇刘汉超
  • 15篇林秀秀
  • 14篇吴萍
  • 13篇彭侃
  • 13篇徐登辉
  • 12篇吴韬
  • 9篇姚林杰
  • 6篇萧培珍
  • 5篇董娇娇
  • 5篇许凡
  • 4篇刘猛
  • 4篇龚志
  • 3篇张宝彤
  • 2篇李婷
  • 2篇姚仕彬
  • 2篇朱健明

传媒

  • 11篇动物营养学报
  • 4篇水产学报
  • 4篇水生生物学报
  • 4篇第九届世界华...
  • 3篇基因组学与应...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饲料工业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水产学杂志

年份

  • 5篇2016
  • 17篇2015
  • 13篇2014
  • 4篇2013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团头鲂对饲料中磷的需求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磷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体组成不同部位磷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团头鲂对饲料中磷的需要量。选取初始均重为35 g的团头鲂4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分别投喂磷含量为3.8、6...
刘汉超叶元土蔡春芳姚林杰陈科全黄雨薇龚志
关键词:团头鲂需要量
氧化鱼油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pond)肝胰脏、肠道胆固醇、胆汁酸合成代谢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为了研究氧化鱼油对草鱼肝胰脏、肠道胆固醇、胆汁酸合成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豆油、鱼油、氧化鱼油作为饲料脂肪源,分别设计鱼油组(6F)、豆油组(6S)、2%氧化鱼油(2OF)、4%氧化鱼油(4OF)及6%氧化鱼油(6OF)5组等氮、等能半纯化饲料,在池塘网箱养殖平均体重为(74.8±1.2)g草鱼72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的方法,测定了草鱼肝胰脏、肠道组织中四种胆固醇合成相关酶HMGCR、SREBP2、CETP、ABCA1和胆汁酸合成关键酶CYP7A1的基因表达活性,结合血清、肝胰脏和肠道TC、TBA含量分析了胆固醇、胆汁酸的合成强度的变化。结果显示:(1)添加氧化鱼油后,草鱼肝胰脏HMGCR基因表达活性显著上调(p<0.05),ABCA1和CYP7A1基因表达活性显著下调(p<0.05),肝胰脏TC、TBA含量显著增加(p<0.05);(2)添加氧化鱼油后,草鱼肠道HMGCR基因表达活性显著上调(p<0.05),CYP7A1基因表达活性显著下调(p<0.05),肠道TC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TBA含量显著减少(p<0.05);(3)添加鱼油或氧化鱼油后,饲料∑PUFA含量与肝胰脏ABCA1基因表达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饲料MDA含量与肠道ABCA1基因表达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随着饲料氧化鱼油添加量的增加,在饲料∑PUFA含量减少和鱼油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的交互影响下,肝胰脏和肠道细胞胆固醇合成能力、向细胞内转运胆固醇的能力增强,向细胞外转运胆固醇的能力、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胆汁酸的能力减弱,致使肝胰脏、肠道、血清胆固醇含量增加、而血清、肠道胆汁酸含量减少。肝胰脏胆汁酸含量增加,显示肝胰脏有胆汁酸淤积的发展趋势。预示着鱼体生理代谢可能需要更多的胆固醇以满足生理代谢的需要,而鱼体胆汁酸可能出现供给不足。
黄雨薇叶元土蔡春芳吴萍陈科全吴韬徐登辉彭侃林秀秀罗其刚
关键词:草鱼氧化鱼油肝胰脏肠道胆固醇胆汁酸
池塘养殖条件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pond)肠道黏膜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研究肠道损伤与肠道黏膜细胞TJ结构的关系,以池塘养殖条件下的草鱼为研究对象,在对肠道损伤进行外观形态、组织切片和血清指标评估的基础上,分别选取肠道健康和肠道损伤的草鱼,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定量检测了构成肠道黏膜细胞紧密连接结构的9个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肠道健康草鱼相比,养殖草鱼肠道损伤后,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显著增加,同时,肠道黏膜细胞中的跨膜蛋白基因Claudin-3、Claudin-12、Claudinb、Claudinc、Claudin-15a,外周膜蛋白基因ZO-3和闭锁蛋白基因Occludin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果表明,草鱼肠道损伤会导致肠道黏膜细胞间TJ结构的损伤,从而导致肠道屏障通透性的显著增加。
黄雨薇叶元土蔡春芳许凡陈科全刘汉超张宝彤萧培珍彭侃徐登辉
关键词:草鱼
团头鲂两个生长阶段适宜蛋白/脂肪比的需要量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在相同配方体系下研究团头鲂两个生长阶段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的需要量,以初均重为(35.07±0.45)g(幼鱼)、(101.65±1.82)g(育成鱼)两个阶段的团头鲂为实验鱼,以秘鲁鱼粉、酪蛋白、大豆磷脂、豆油等原料配制半纯化饲料,在蛋白质26.93%~35.63%、脂肪10.24%~3.35%范围内,设置蛋白/脂肪比浓度分别为2.63、3.20、4.07、5.33、7.25和10.64共6组饲料。分别在池塘网箱养殖85和56 d,每组实验鱼设置4个平行。结果发现,随着饲料蛋白/脂肪比水平的增加,两个阶段的团头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沉积率(PDR)、能量保留率(ERR)总体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饲料蛋白/脂肪比为5.33组达到最高;饲料系数(FCR)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饲料蛋白/脂肪比为5.33组达到最低。分别以实验鱼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沉积率(PDR)及能量保留率(ERR)作为评价指标,经过回归分析可知,幼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需要量为6.09~7.58,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2.83%~33.98%、脂肪水平为4.48%~5.39%;在日均摄食量为5.06 g/100 g体质量的条件下,团头鲂幼鱼对饲料蛋白质每日需要量为1.66~1.72 g/100 g体质量,对饲料脂肪每日需要量为0.23~0.27 g/100 g体质量。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蛋白/脂肪比需要量为4.03~4.34,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0.19%~30.72%、脂肪水平为7.07%~7.49%。在日均摄食量为3.61 g/100 g体质量的条件下,团头鲂育成鱼对饲料蛋白质每日需要量为1.09~1.11 g/100 g体质量,对饲料脂肪每日需要量为0.26~0.27 g/100 g体质量。
姚林杰叶元土蔡春芳许凡刘猛刘汉超董娇娇陈科全黄雨薇
关键词:团头鲂需要量
MDA对草鱼肠道黏膜结构屏障损伤和肝胰脏、肠道胆固醇、胆汁酸合成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油脂为鱼类的生长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 因此在饲料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 油脂由于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 特别是鱼油,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特别容易氧化酸败, 产生多种初级和次级氧化产物, 这些氧化产物被鱼类摄食后, 会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危及健康生长[1, 2]。目前, 被广泛关注的次级氧化产物有四羟基壬烯醛(4-HNE)和丙二醛(MDA)等[3]。MDA作为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最主要产物, 具有半衰期长和反应性高的特点, 能通过细胞脂质过氧化, 破 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引发蛋白质交联, 破坏酶活性, 损伤DNA等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进而造成组织损伤[4, 5]。
黄雨薇叶元土蔡春芳吴萍陈科全吴韬徐登辉彭侃林秀秀罗其刚
关键词:肝胰脏肠道胆固醇胆汁酸
饲料氧化鱼油对草鱼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通路组织表达差异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探讨草鱼不同器官组织应对饲料途径氧化鱼油应激的差异性,以豆油、氧化鱼油为饲料脂肪源分别设计豆油组和氧化鱼油2组等氮、等能半纯化饲料,在池塘网箱养殖草鱼(平均体重(65.5±1.5)g)7 d后,采集草鱼肾脏、心脏、大脑、脾脏、鳃、肠道、皮肤、肝胰脏、肌肉共9个器官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的方法,测定了GSH合成代谢相关酶GCLC、GSS、GSR基因表达活性,以及三个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ω1、GSTpi、MGSt1基因的表达活性。并测定了草鱼总谷胱甘肽T-GSH在以上九种组织中的含量。结果显示,(1)经氧化鱼油刺激后,肾脏和鳃组织中T-GSH显著上升(p<0.05);(2)经氧化鱼油刺激后,GCLC在肾脏、鳃中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GSS在肠中显著上调(p<0.05),肝胰脏显著下调(p<0.05),GSR在鳃、肠道、肝胰脏中显著上调(p<0.05),肌肉中显著下调(p<0.05);(3)经氧化鱼油刺激后,GSTω1在肠道中显著上调(p<0.05),肌肉中显著下调(p<0.05),GSTpi在肾脏中显著上调(p<0.05),心脏、肌肉中显著下调(p<0.05),MGST1在肾脏、肠道显著上调(p<0.05),脾脏显著下调(p<0.05)。结果表明,肾脏、心脏、大脑、脾脏、鳃、肠道、肝胰脏、肌肉组织都均有完整的GSH/GSTs通路。短期氧化鱼油刺激后,各个组织中GSH/GSTs通路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肾脏、肠道、肝胰脏、鳃的GSH/GSTs通路相对其它组织受到影响更大。
林秀秀叶元土蔡春芳吴萍黄雨薇陈科全彭侃徐登辉罗其刚
关键词:草鱼氧化鱼油
氧化鱼油诱导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胰脏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转移酶通路的应激反应
2015年
在水温25~33℃下,将平均体质量74.8±1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放养在池塘网箱中,投喂以豆油、鱼油、氧化鱼油为饲料脂肪源的5组等氮等能半纯化饲料(豆油组6S、鱼油组6F、2%氧化鱼油组2OF、4%氧化鱼油组4OF,及6%氧化鱼油组6OF),采用荧光定量PCR(q RT-PCR)方法,测定了草鱼肝胰脏中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转移酶(GST)通路中GCLC、GSR、GSTPI、MGST1基因的表达活性及GSH的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研究了氧化鱼油对草鱼肝胰脏抗氧化防御能力的影响。72d的养殖结果显示:6F组GCLC的表达活性显著下调(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GSR的表达活性均下调,6F和4OF组间显著下调(P〈0.05);GSTPI的表达活性均显著下调(P〈0.05),与饲料中(EPA+DHA)含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除6F组外,其余各组MGST1的表达活性均较6S组显著下调(P〈0.05),且MGST1的表达活性与饲料丙二醛(MDA)含量呈二项式关系,与6S组相比,其余各组肝胰脏中GSH含量及SOD活性均显著下调(P〈0.05)。氧化鱼油引起草鱼GSH/GST合成通路基因表达相适应,肝胰脏GSH合成相关基因和MGST1的表达活性下调,而GSTPI的表达活性增强。GSH/GSTs通路基因表达活性和GSH含量随饲料中氧化鱼油的增加呈梯度变化。
林秀秀叶元土蔡春芳吴萍黄雨薇陈科全李婷罗其刚
关键词:草鱼肝胰脏氧化鱼油GSH抗氧化系统
团头鲂对饲料中磷的需求量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磷水平对团头鲂生长性能、体组成不同部位磷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团头鲂对饲料中磷的需要量.选取初始均重为35 g的团头鲂48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分别投喂磷含量为3.8、6...
刘汉超叶元土蔡春芳姚林杰陈科全黄雨薇龚志
关键词:团头鲂需要量
幼鱼和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
2014年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同饲料配方体系下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进口鱼粉、酪蛋白为蛋白质源,以大豆卵磷脂、豆油为脂肪源,在等蛋白质(粗蛋白质含量为30%)的条件下,配制脂肪水平(实测值)分别为3.06%、4.38%、5.89%、7.45%、8.78%、10.13%的6种半纯化饲料。幼鱼和育成鱼阶段试验分别以初始均重为(34.98±0.47) g/尾、(102.05±2.31) g/尾的团头鲂为试验鱼,以不同脂肪水平的试验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分别养殖85、56 d。同一生长阶段下,每种饲料为1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2个生长阶段团头鲂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78%时达到最高值;饲料系数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78%时达到最低值。在相同的饲料配方体系下,团头鲂全鱼粗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幼鱼阶段〈育成鱼阶段,粗脂肪含量则表现为育成鱼阶段〉幼鱼阶段。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2个生长阶段团头鲂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总体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粗脂肪含量则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显示出与饲料脂肪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以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经过回归分析可知,幼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为8.18%-8.89%,育成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为9.03%-9.47%。
姚林杰叶元土蔡春芳张平许凡刘猛刘汉超董娇娇陈科全黄雨薇
关键词:团头鲂脂肪需要量
幼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铜的需要量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研究幼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铜(Cu)的需要量,以体重50 g左右的团头鲂为试验对象,以五水硫酸铜(Cu SO4·5H2O)为Cu源配制5种半纯化饲料。5种半纯化饲料中Cu的添加量分别为0、5、10、15、20 mg/kg,实测饲料中Cu含量分别为16.73、21.11、25.24、29.87、34.58 mg/kg。将400尾试验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每组饲喂1种半纯化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养殖43 d。结果表明:团头鲂的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Cu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u添加量为10 mg/kg的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而饲料系数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经回归分析,具有最大特定生长率时饲料中Cu添加量为9.94 mg/kg,此时饲料中Cu含量为25.45 mg/kg;具有最小饲料系数时饲料中Cu添加量为10.16 mg/kg,此时饲料中Cu含量为25.65 mg/kg。饲料中添加Cu后团头鲂的脊椎骨长/体长、脊椎骨重/体重均有所增加,其中Cu添加量为20 mg/kg的组脊椎骨长/体长较未添加Cu的组显著增加(P〈0.05),Cu添加量为5、15、20 mg/kg的组脊椎骨重/体重较未添加Cu的组显著增加(P〈0.05);随着饲料中Cu添加量的增加,内脏指数呈下降趋势,并在Cu添加量为20 mg/kg的组达到最小值,显著低于未添加Cu的组(P〈0.05)。随着饲料中Cu添加量的增加,团头鲂的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u添加量为10 mg/kg的组的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且该组的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未添加Cu和Cu添加量为20 mg/kg的组(P〈0.05)。经回归分析,具有最大蛋白质沉积率时饲料中Cu的添加量为9.62 mg/kg,此时饲料中Cu含量为25.17 mg/kg;具有最大脂肪沉积率时饲料中Cu的添加量为10.15 mg/kg,此时饲料中Cu含量为25.64 mg/kg。综合考虑团头鲂的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得到幼鱼阶段团头鲂对饲料中Cu的需要
刘汉超叶元土蔡春芳吴韬陈科全浦琴华
关键词:团头鲂需要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