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健

张健

作品数:60 被引量:358H指数:12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手术
  • 16篇肿瘤
  • 15篇腹腔
  • 12篇腹腔镜
  • 12篇肠癌
  • 10篇直肠
  • 9篇肠肿瘤
  • 8篇血管
  • 8篇外科
  • 8篇胃癌
  • 7篇动脉
  • 7篇动脉瘤
  • 7篇切除
  • 7篇切除术
  • 7篇外科手术
  • 6篇直肠癌
  • 6篇结肠
  • 5篇淋巴
  • 5篇颅内
  • 5篇膜下

机构

  • 58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大连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瓦房店市第三...

作者

  • 59篇张健
  • 28篇胡祥
  • 14篇刘荣耀
  • 12篇许友松
  • 10篇孙丕通
  • 8篇卢军
  • 8篇尹逊国
  • 8篇白景阳
  • 7篇刘革
  • 7篇徐英辉
  • 6篇陈卫东
  • 5篇吴春明
  • 5篇张驰
  • 5篇梁品
  • 4篇李伟华
  • 4篇田大宇
  • 4篇曹亮
  • 4篇沈忠义
  • 4篇刘焕然
  • 4篇安伟德

传媒

  • 6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华胃肠外科...
  • 3篇腹腔镜外科杂...
  • 3篇中华消化外科...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医师进修杂志
  • 2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外企业家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中华医学写作...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花青素B1对脂多糖介导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索原花青素B1的抗炎活性及其抗炎机制。方法以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为模型,设立不含脂多糖(LPS)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处理THP-1细胞为对照组,检测不同浓度原花青素B1(50、100、150、200 mg/L)对THP-1细胞活力的影响。分别应用1 mg/L的LPS(LPS组)、1 mg/L的LPS联合原花青素B1 50 mg/L(处理A组)、1 mg/L的LPS联合原花青素B1 100 mg/L(处理B组)预处理THP-1细胞,收集各组THP-1细胞上清液,应用双抗体夹心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THP-1细胞中TNF-α的释放水平。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各组THP-1细胞My D88 m RNA和髓样分化蛋白2(MD-2)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原花青素的THP-1细胞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5,P<0.001),进一步比较发现,50、100 mg/L原花青素的THP-1细胞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150、200 mg/L原花青素的THP-1细胞活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处理A、B组的TNF-α水平较LPS组均显著减低(P均<0.05),且处理B较处理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对照组、LPS组及处理A组间My D88 m RNA和MD-2m 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500、46.700,P均<0.001),且LPS组的My D88 m RNA和MD-2 m 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及处理A组明显升高(P均<0.05),处理A组的My D88 m RNA和MD-2 m 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原花青素B1可明显抑制LPS介导的炎症反应,负性调节Toll样受体-My D88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抑制炎症反应的潜在机制。
李玉玲张彧邢静李锐高冬娜杨娑娑张健
关键词:脂多糖类炎症
12例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开颅手术治疗12例雄颅引流失败的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CSH)的治疗效果。方法:12例均首先采用单孔锥颅引流+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引流酱油样液10~20ml,部分混有少量凝血块,其中8例因术前CT具有典型的反“...
陈卫东张健
文献传递
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最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最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最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申敬顺袁玉新杨志强贾崇富孙喜霞张健许友松刘荣耀王照谦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
经颈内动脉海绵窦间隙入路行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动脉瘤 (ICCAAns)的直接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在研究海绵窦上壁及相关组织显微解剖的基础上对 1 5例ICCAAns施行经颈内动脉海绵窦间隙入路动脉瘤直接显微手术。结果  1 5例病人术毕均即刻行颈动脉穿刺造影 ,证实动脉瘤消失 ,颈内动脉显影良好 ,随诊 1个月至 8年 ,患Ⅲ、Ⅳ、Ⅴa及Ⅵ颅神经麻痹的病人 ,除 2例病人术后 1个月和 8个月仍完全和不完全麻痹外 ,余 3例均恢复正常 ,1 5例病人均恢复了工作 ,无一例出现再出血或再次出现神经麻痹症状。
孙丕通赵炳纯张健杨平徐英辉刘荣耀白景阳许友松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
经骶尾腹与经腹会阴入路治疗低位直肠癌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经骶尾腹与经腹会阴人路治疗低位直肠癌在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经骶尾腹组(60例)与经腹会阴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经骶尾腹组失血量[(50±15)m1]低于经腹会阴组[(160±70)m1](P=0.006),而手术时间、骶前出血、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尿潴留、切口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至5年,经骶尾腹组局部复发率[3.6%(2/56)]显著低于经腹会阴组[16.7%(9/54)](P=0.024)。5年累计生存率,经骶尾腹组为81.4%,经腹会阴组为7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863)。结论经骶尾腹入路治疗低位直肠癌,术区暴露好,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王墨飞胡祥张健王正林李永双李春雨
关键词:直肠肿瘤结直肠外科手术
脑膜瘤复发因素的术前评估及对策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探讨脑膜瘤复发的相关因素 ,做到术前预测 ,为选择合适术式提供依据。方法 对12 5例脑膜瘤患者的术前CT/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将可能影响脑膜瘤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发现其中规律。结果 脑膜瘤的密度、形状与复发密切相关。结论 密度不均匀且较低、界限不清伴瘤周水肿的脑膜瘤及扁平形脑膜瘤明显易复发 ;
徐英辉张健白景阳廉志刚张国宏李卫柳清洋孙丕通
关键词:脑膜瘤复发因素术前评估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后循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和特点。方法13例患者术前均行CTA和DSA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中直径在15mm以上的1例,5-10mm8例,5mm以下4例。Hunt-HessⅠ-Ⅱ级8例,Hunt-HessⅢ-Ⅳ级5例,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2例术前无症状,动脉瘤比较复杂,行单纯支架治疗,其余均达到满意填塞。结果13例患者全部栓塞成功,其中8例100%栓塞,2例95%栓塞,3例90%栓塞。术后9例有效造影随访3-9个月,7例100%栓塞的患者动脉瘤无复发,2例单纯放置自膨式支架的患者动脉瘤仍然存在,准备2期随诊DSA,再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填塞,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异常,1例失随访。结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目前仍是首选方法,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患者残死率低,但有潜在的风险,一旦出现痉挛、缺血,后果严重。
许友松张健傅鑫王健位振清刘荣耀
关键词:基底动脉动脉瘤
腹腔镜下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中部癌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LAPPG)与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LADG)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以评价LAPPG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0年7月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0例早期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其中35例施行LAPPG(保功能胃切除组),25例施行LADG(远端胃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体质量及血清白蛋白动态变化以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保功能胃切除组患者远切缘距离短于远端胃切除组[ (2.64±1.29)cm比(4.66±2.01)cm,P= 0.001]。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保功能胃切除组胃排空延迟者比例明显高于远端胃切除组[28.6% (10/35)比8.0% (2/25),P= 0.046] ,出现反酸症状者比例明显低于远端胃切除组[0比20.0% (5/25),P= 0.038]。两组术后体质量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保功能胃切除组和远端胃切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1.1%和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04)。结论LAPPG治疗早期胃中部癌,在不影响肿瘤学疗效的前提下,可有效控制患者术后胃排空速度,减轻反流症状,是一项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胡祥张弛曹亮张健
关键词:胃肿瘤胃切除术腹腔镜迷走神经
经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经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T3-T4)行根治性切除415例病人临床资料,成功随访376例,其中Miles手术172例,经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SAR)204例,比较术后复发率、5年存活率,评价SAR的临床效果。结果 Miles组手术时间平均(3.61±1.43)h,SAR组(3.03±1.08)h。Miles组术中出血量(213.34±83.32)mL,SAR组(74±51.08)mL(P<0.001),明显少于Miles手术组。Miles组术后复发率为20.3%,SAR组为4.9%(P=0.01)。Miles组5年存活率为48.3%,SAR组为60.3%,P=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体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环周切缘是独立的影响因子。结论 SAR虽然术中要变换体位,但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低于Miles手术组。局部复发率、5年存活率SAR组均优于Miles组,SAR对于低位直肠癌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胡祥曹亮张健刘革粱品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癌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问直肠癌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技巧与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进行腹腔操作(TME+括约肌问游离),然后行经肛行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再施行结肠肛管吻合完成手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理学分期和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肿瘤学预后及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的追踪,采用Wexner评分系统和Kirwan分级评价术后肛门的排便功能。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4月18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12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8例患者行部分内括约肌切除术,4例行次全内括约肌切除术。4例T3期的患者行侧方淋巴结廓清,均保留左结肠动脉、下腹神经和盆腔神经。手术时间为(290±35)min,术中出血量为(124±80)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7±8)枚,其中淋巴结阳性数目为0~4枚。远端切缘距离为(2.0±0.5)cm,切缘均为阴性。12例患者术后无感染、出血、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1)d,住院时间为(20±3)d,术后住院时间为(12±3)d。患者术后分期:pT1期3例,pT2期5例,pT3期4例;pN0期10例,pNl期1例,pN2期1例;Ⅰ期8例,Ⅱ期2例,Ⅲ期2例。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1个月。患者术后1、3、6个月大便次数分别为(12±7)次、(9±5)次和(5±3)次;Wexner评分分别为(15±3)分、(13±4)分、(10±3)分。12例患者术后1个月Kirwan分级满意1例、不能控制排气3
张驰胡祥张健
关键词:直肠肿瘤腹腔镜检查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