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民
-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表现类型和介入治疗方法探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类型和介入治疗方法探讨。方法分析46例肝癌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螺旋CT等影像学表现,分析侧支供血类型,提出相应介入治疗方法。结果46例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表现类型可分为:①肝动脉型,又可分为叶间(3例)和段间(15例)两个亚型;②非肝动脉型,包括固有血管亚型(16例)和寄生血管亚型(5例);③混合型(7例)。结论肝癌侧支供血分型对避免侧支供血形成和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指导意义。固有血管亚型中的无优势供血侧支、寄生血管亚型者不适宜常规介入方法治疗。
- 丁汇清张海军杨立民朱云炜乔乃春封士顺
- 关键词:肝癌侧支供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治疗
- 16层螺旋CT在肝癌动门脉分流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 2006年
- 目的研究肝癌APS的16层螺旋CT和DSA表现,探讨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75例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和DSA影像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和显示肝癌APS影像学征象方面的差别并分析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6层螺旋CT在显示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上优于DSA。以DSA作为金标准,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8%、98.4%、99.1%。结论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显示优于DSA。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 杨立民徐凯顾玉明
- 关键词:肝癌多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16排螺旋CT在肝良恶性肿瘤动门脉分流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 2010年
- 目的:通过研究肝癌和肝血管瘤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CT及DSA征象,探讨16排螺旋CT在区分肝良恶性肿瘤动门脉分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肝癌和47例肝血管瘤的螺旋CT及DSA影像资料,以DSA为金标准,通过观察肿瘤及分流位置、肿瘤大小、分流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脉癌栓等指标,分析螺旋CT征象在肝癌和肝血管瘤中的差异性。结果:肝癌和肝血管瘤APS的分流多位于瘤内,后者与肿瘤大小和肿瘤位置无相关性。肝癌和肝血管瘤APS有各自的强化特点,前者多伴有门脉的破坏、癌栓及其滋养血管生成,后者只有门脉的扩张。结论:16排螺旋CT可以正确的区分肝良恶性肿瘤的动门脉分流。
- 杨立民刘成磊徐琼
- 关键词:肝肿瘤肝血管瘤多层螺旋CT
- 影响多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征象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肝癌APS的16层螺旋CT表现,分析影响16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征象的因素。方法:分析175例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影像表现,对16层螺旋CT双期扫描显示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有无癌栓、分流位置等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癌栓的相对危险度为1.05,肿瘤位置的相对危险度为1.60。其他相关征象在本研究中不是16排螺旋CT相关的肝癌APS显示影响因素。结论:影响16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征象的因素分别为门脉癌栓和肿瘤位置。
- 杨立民徐凯顾玉明
- 关键词:肝癌多层螺旋CT
- 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学类型的认识及临床应用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学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肝癌伴PVTT32例,肝癌伴PVBT18例。均排除肝动静脉瘘。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后,肝癌伴PVTT32例、肝癌伴PVBT中4例做了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结果依据门静脉栓子、管壁受累情况,将肝癌伴PVTT的影像学表现分型:门静脉完全阻塞型17例(17/32)、不全阻塞型6例(6/32)和侵犯门静脉管壁型9例(9/32)。PVTT、PVBT和门静脉壁的影像学检查所显示的供血情况:18例PVBT中,彩超检查仅1例(1/18)示PVBT内疑有少许血供。32例PVTT,彩超检查示有血供29例(29/32),HCT和DSA显示PVTT内有血供的分别为26例(26/32)、21例(21/32)。PVBT与PVTT血供有非常显著差异[χ02.01(1)=38.11,P<0.01]。肝癌伴PVBT组影像学表现分型:门静脉完全阻塞型10例(10/18)和不全阻塞型6例(8/18)。结论加深对各种门脉栓子的影像学表现及类型的认识,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丁汇清张海军杨立民乔乃春张名忠王炳良朱云炜
- 关键词:肝癌门静脉癌栓血栓影像学
- 肝血管瘤螺旋CT新征象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的螺旋CT新征象及其发生原因。方法 报道 3 6例肝血管瘤共 5 1个瘤灶 ,均作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 在动脉期 :① 3 6例中 8例出现瘤周肝实质高灌注区 14处 ;② 9例肝血管瘤中出现 19支门脉早显。三期螺旋CT扫描中出现瘤周肝实质高灌注区和早显门脉分支的密度变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这两个征象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r=0 .80 16,P <0 .0 5 )。结论 肝血管瘤这两个新征象的病理学基础可能是因瘤体内存在着不同水平的动门静脉瘘和分流等所致。
- 丁汇清卢同贵徐崇开汪长胜张群杨立民孙志先赵华北孙咏梅
- 关键词:肝血管瘤螺旋CT门脉肝实质动脉期
- 巨大肝血管瘤的双重介入治疗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巨大肝血管瘤(HCH)的双重介入治疗技术及疗效。方法103例经临床、影像学证实的HCH中,18例巨大HCH患者共27个瘤灶均接受肝动脉栓塞术(THAE)和瘤内注射术(PEI)双重介入治疗。根据术前与术后3~6个月螺旋CT表现,比较HCH缩小程度。HCH缩小程度分级:≤1/4原瘤体的为Ⅰ级,等于原瘤体1/4~1/2的为Ⅱ级,<原瘤体1/2~3/4的为Ⅲ级,<3/4瘤体的为Ⅳ级。强化程度分级:轻度强化:≤1/3瘤周、充填范围≤1/3瘤体,中度强化:≤1/2瘤周、充填范围≤1/2瘤体,明显强化:充填>1/2瘤周、充填范围>1/2瘤体三种类型。碘油沉积程度判断:HCH瘤内碘油沉积≤1/3瘤体的为一般,1/3~1/2瘤体的为较好,>1/2瘤体的为很好。结果18例27个瘤灶的缩小程度分别为:Ⅰ级2个,Ⅱ级3个,Ⅲ级8个,Ⅳ级14个。27个瘤灶中,3个轻度强化,其中1个碘油沉积情况一般;9个中度强化,其中7个油沉积情况较好;15个明显强化,其中13个碘油沉积很好。结论双重介入治疗巨大HCH是有效的。
- 丁汇清张海军杨立民张名忠朱云炜陈岩乔乃春
- 关键词:肝脏
- 16排螺旋CT3D及MIP在肝癌APS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及最大密度重建技术在肝癌动门脉分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肝癌伴动门脉分流患者的16排螺旋CT增强图像进行三维及最大密度重建,并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与CT轴位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对照)。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及最大密度重建技术能全面、直观、多方位地显示肝癌动门脉分流的影像征象,并能较好显示动门脉分流导致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及最大密度重建作为轴位CT图像的重要后处理技术,具有无创、直观、快速显示肝癌动门脉分流各种影像征象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肝癌动门脉分流提供可靠的依据。
- 杨立民徐凯顾玉明
- 关键词:螺旋CT三维重建肝癌
- 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探讨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方法 报道 42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结果 根据介入治疗后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时间 ( <2周 ,2~ 4周和 >4周 )分组为 :急型、亚急型和慢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分别有 5例、14例和 2 3例。结论 介入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和机制非常复杂 ,搞清楚这些对本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丁汇清卢同贵王丙良杨立民孙志先张海军孙咏梅赵华北
-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病理学检查
- 食管内支架置入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食管内支架置入术在治疗食管肿瘤所致的恶性狭窄及各种食管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9例病人 ,其中狭窄或梗阻 2 9例 ,食管纵隔瘘 12例 ,食管气管瘘 9例 ,食管吻合口狭窄 9例 (其中并食管气管瘘 1例 ) ,均于X线电视监视下经口植入内支架 ,共置入 67枚支架。结果 吞咽困难程度缓解二级以上 ,所有瘘均封堵成功。其中3例支架移位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使用覆膜金属支架是治疗食管恶性狭窄及各种食管瘘的有效方法 ;支架移位及肿瘤复发时套接支架优于支架回收。
- 孙志先汪长胜杨立民
- 关键词:食管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