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栗华

作品数:23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卫生厅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肝硬化
  • 4篇血管
  • 3篇肿瘤
  • 3篇显像
  • 3篇门静脉
  • 3篇门脉
  • 3篇门脉高压
  • 3篇静脉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高压症
  • 3篇核素
  • 3篇核素显像
  • 3篇肠癌
  • 3篇大肠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管形成
  • 2篇血清
  • 2篇药物治疗
  • 2篇乙肝

机构

  • 17篇山东大学第二...
  • 10篇山东大学
  • 5篇山东医科大学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山东省立医院
  • 2篇济南市传染病...
  • 2篇苍山县人民医...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山东省科学院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济南市第四人...

作者

  • 23篇栗华
  • 7篇赵幼安
  • 6篇王洪波
  • 6篇许伟华
  • 6篇刘斌
  • 4篇任长征
  • 3篇吴洪磊
  • 3篇郭建强
  • 3篇高庆岭
  • 3篇朱菊人
  • 3篇高莉
  • 3篇林森
  • 2篇朱孔锡
  • 2篇姚桂芹
  • 2篇顾晓萌
  • 2篇荆梦杰
  • 2篇车晓文
  • 2篇朱广慧
  • 2篇高丽
  • 2篇吕卉

传媒

  • 4篇山东医药
  • 4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华腹部疾病...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肿瘤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国外医学(消...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潘立酮对慢性胃炎病人餐后近端胃容受性舒张的作用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5年
郭建强李轶忻刘斌邵广瑞高庆岭朱孔锡许伟华栗华王洪波
关键词:多潘立酮慢性胃炎病理生理机制
苯那普利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其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2008年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并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ACEI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限制钠水摄入、保肝、利尿和补充白蛋白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苯那普利12.5~25mg,qd。所有病例均完成4周疗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结果:苯那普利治疗组疗效显著者为70.6%,对照组为44.4%,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24h尿钠及尿量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腹水消退时间分别为(33±8.6),(45.2±10.6)d,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苯那普利治疗有效组ACE(I/D)DD基因型频率为0.46,明显高于苯那普利治疗无效组的0.10(P<0.05),DD基因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1.7%)明显高于II基因型(53.3%)(P<0.01)。结论:加用苯那普利治疗肝硬化腹水,有助于降低门脉压力、促进腹水消退,缩短腹水消退时间;ACE基因多态性对于肝硬化腹水ACEI的疗效判定有一定指导意义。
栗华张志阳章金艳黄玉林王洪波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苯那普利肝硬化腹水
TGFβ1和AT1R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遗传易感性及临床表型的关联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与宿主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形成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和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ngiotensinⅡ type 1 receptor,AT1R)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遗传易感性及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对10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106名随机抽样的无亲缘关系的健康献血者分别检测TGFβ1启动子区-509C/T、AT1R1166A/C基因多态性。结果肝硬化组TGFβ1启动子区-509C/T纯合子CC的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Child-PughC级组-509C/T位点CC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B级和A级组(P〈005);AT1R1166A/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肝硬化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启动子区-509C/T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遗传易感性有关,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AT1R1166A/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遗传易感性无关。
栗华吴洪磊吕卉魏红山王洪波王培林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多态性
经皮脾门静脉核素显像、B超及胃镜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2001年
为探讨经脾门静脉核素显像、胃镜及 B超检查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相关性 ,采用99m 锝 -植酸钠 (99m Tc- Phytate)经脾细针穿刺给药法对 5 8例肝病与非肝病患者进行了经脾门静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SPECT)显像 ,以观察及门脉循环情况 ,计算门体分流指数 (PSSI) ,并与胃镜、B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经脾门静脉核素显像可将肝硬化门脉高压分为四型 ,即无分流型、有分流型 (包括肝内、外分流 )、有侧支循环型、完全肝外分流型。 PSSI值非肝病对照组为 0 .192± 0 .0 6 8,慢性肝病组为 0 .2 46± 0 .0 5 7,肝硬化门脉高压组为0 .5 41± 0 .0 82。按肝硬化 Child A、B、C分级 ,三组分别为 0 .384± 0 .0 5 2、0 .5 2 3± 0 .0 72、0 .6 80± 0 .0 81。若以 PSSI>0 .36为判别阈 ,肝硬化组总阳性率为 91.7% ,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 B超及胃镜。提示经脾门静脉核素显像既能显示脾门静脉形态及侧支循环 ,又能测定 PSSI,有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
赵幼安栗华高丽任长征
关键词:肝硬化胃镜B型超声门脉高压症
HBV携带者中抗-TB治疗所致肝损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1年
近年来,结核杆菌(TB)感染者有复发倾向,每年全世界约有1千万新发病人,约有3百万人死于结核病,是单因素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1].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全世界约有3亿,我国HBV感染率为10%~15%[2],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有HBV、TB混合感染.在长达6~8月抗TB治疗过程中,其主要副作用为肝损害.本文对混合感染时抗TB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肝组织病理情况、HBV标记物变化进行分析如下.
许伟华车晓文姚桂芹林森朱菊人刘斌王拥军栗华荆梦杰
关键词:抗结核药肝损伤HBV感染
雷尼替丁枸橼酸铋、阿莫西林、痢特灵三联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被引量:1
2004年
朱广慧栗华
关键词:雷尼替丁枸橼酸铋阿莫西林痢特灵HP相关性慢性胃炎
X连锁显性遗传周围神经病一家系
2003年
薛付忠王洁贞马道新由智勇王振光栗华
关键词:家系病例报告
结直肠癌ET-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 ET- 1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结直肠癌组织 41例 ,腺瘤 2 0例 ,经石蜡切片 SABC免疫组化染色后 ,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ET- 1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细胞质 ,阳性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有弱表达。结直肠癌 ET- 1阳性表达率为 73.2 % (30 / 41) ,其中 30 %为弱阳性 ,腺瘤为45 % (9/ 2 0 ) ,但 89%为弱阳性。 ET- 1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和 Dukes分期密切相关 (P>0 .0 5 ) ,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 (P>0 .0 5 )。结论 :ET-
栗华
关键词:大肠肿瘤内皮素病理学
核素脾门静脉显像对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诊断及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以无肝硬化患者10例为对照 ,对 5 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核素脾门静脉显像。结果 :5 0例肝硬化患者中 37例显示有粗大清晰的侧支血管 ,另 13例虽未清楚显示侧支循环 ,但脾门轴静脉及心肝显影时相、脾门轴静脉形态均明显异常。结论 :脾门静脉显像是诊断门脉高压所致侧支循环异常血流动力学有价值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莉赵幼安栗华任艳任长征
关键词:肝硬化侧支循环放射性核素显像
大肠癌ET-1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微血管形成的关系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研究ET 1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微血管形成的关系 ,探讨ET 1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4 1例大肠腺癌及 2 0例大肠腺瘤组织中ET 1表达、PCNA标记指数 (PCNALI)及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ET 1表达与PCNALI以及MVD的关系。结果 :ET 1主要分布于大肠腺癌细胞胞浆 ,ET 1阳性表达肿瘤组织基质中血管内皮细胞也有增强表达 ,而癌旁组织及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基质中血管内皮细胞仅有较弱表达。腺癌的ET 1表达率及强度显著高于腺瘤 (P <0 .0 0 1)。等级相关分析表明 ,ET 1表达与PCNALI及MVD均密切相关 (P <0 .0 0 1) ,PC NALI与MVD亦呈正相关 (P <0 0 0 1)。结论 :ET 1可能通过促进大肠癌微血管形成来影响肿瘤恶性生长。
栗华
关键词:大肠癌肿瘤细胞增殖微血管形成增殖细胞核抗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