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 作品数:52 被引量:206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超高速CT三维重建在肠梗阻诊断中应用技术的探讨
- 目的:探讨超高速CT三维重建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技术。方法:78例临床疑有肠梗阻病人,采用美国 IMATRON公司生产C—150型超高速CT机。扫描序列:选择CVS—CB序列;扫描电压130KV;电流为610—620MA...
- 李峰陈英鑫
- 文献传递
- 炎症性肠病合并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
- 对3例炎症性肠病(IBD)合并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研究IBD合并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指出,IBD患者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危险性可能增加,这与肠道局部炎症刺激及免疫抑制治...
- 于亚平刘海宁翟勇平史平宋萍李峰周晓刚安志明唐玉梅
-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炎症性肠病临床病理化学治疗
- 文献传递
- 肩锁关节脱位X线投照方法的探讨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肩锁关节脱位的X线投照方法。 方法 :对 2 0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肩部前后立位、应力位、部分内旋位X线投照方法。 结果 :2 0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中 ,Ⅰ型 3例 ,占 15 % ;Ⅱ型 7例 ,占 35 % ;Ⅲ型 10例 ,占 5 0 %。 结论 :肩锁关节脱位以肩部前后立位、应力位X线投照法为主 ,Ⅲ型患者可用内旋位投照。
- 李峰袁允邦张丽
- 关键词:肩锁关节X线投照脱位
- 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血管建立的CT评价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途径。方法采用下肢直接静脉造影的方法对36例病人进行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显示和判断病变侧支循环图像。结果股静脉梗阻所致的侧支循环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为深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形成,同侧闭孔静脉为主要深静脉吻合通路(30例,83.33%);第二类为深静脉与浅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形成。深静脉和浅静脉的吻合途径主要是腹壁静脉(30例,83.33%),旋髂静脉(18例,50%),阴部外静脉(12例,33.33%),其它浅静脉(12例,33.33%)。结论VR技术对判断股静脉梗阻性病变侧支循环是非常有价值的。
- 黄伟苏宏李峰袁立友梁泉
- 关键词:容积再现侧支血管
- 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变异型的临床和免疫表型特点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eell prolymphocytic leukaemia,T-PLL)小细胞变异型的临床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2例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人,进行外周血和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病理学检查,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及TCR受体基因重排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化疗。结果:例1初诊时外周血和骨髓涂片镜检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免疫分型为CD3^+CD5^+CD7^+CD4^+CD8^+TCRα/β^+;经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疾病缓解,32个月后复发,复发时外周血和骨髓涂片细胞形态以幼稚淋巴细胞为主,核仁明显,免疫分型转变为CD3^+CD5^+CD7^+CD4^-CD8^+TCRα/β^+,再治疗无效。例2外周血和骨髓涂片均为成熟淋巴细胞,无幼稚淋巴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免疫分型为HLA-DR^+CD7^+CD5^+CD4^+CD3^+CD2^+CD56^+cCD3^+TCRα/β^+。氟达拉滨联合方案治疗无效。结论:病程中出现免疫表型转变的T-PLL对化疗反应差,CD56表达可能是TPLL原发耐药和预后不良的标记。
- 于亚平王利平宋萍梅建刚安志明周晓刚李峰唐玉梅翟勇平
- 关键词:免疫分型CD56
- 双源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对“胡桃夹”综合征的应用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胡桃夹”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疑有“胡桃夹”现象患者进行(DSCT)三维重建血管造影,对左肾静脉受压处进行显示与测量。结果:24例中16例诊断有“胡桃夹”现象,表现为左肾静脉明显受压。24例患者的SMA均以小于45°的锐角从AO发出,夹角A为14°~38°,平均28.12°±7.92°;A'为11°~21°,平均16.46°±3.42°。结论: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可作为“胡桃夹”综合征现象最理想且无创的检查手段和诊断依据。
- 李峰杨刚朱宗明卢道延
- 关键词:三维重建胡桃夹综合征左肾静脉受压
- 数字化显示式放大摄影技术及原理的探讨被引量:2
- 2004年
- 放大摄影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而数字化显示式放大摄影较前者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本文分别介绍数字化显示式放大摄影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 ,并探讨其成像技术特点。
- 李峰袁仁松汤黎明
- 关键词:X线摄影数字化成像技术
- 双源CT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在缺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经DSCT检查的477例疑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T血管成像(CTA),对图像的质量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CTA进行评估。颈部CTA质量分为3级:优秀(血管显示清晰,无任何运动伪影,能很好地用于诊断)、良好(血管显示较好,有较少运动伪影,可用于诊断)、差(血管显示不清楚,有伪影,病变处显示不清楚,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结果:CTA优秀者420例(88.1%)、良好44例(9.2%)和差13例(2.7%);其中134例CTA正常,占28.1%,34例颈动脉解剖结构异常,占7.1%。295例患者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61.8%,颈动脉支架置入11例(2例为双侧),占2.3%,颈内动脉闭塞1例,颈总动脉闭塞1例,颈部占位3例。结论:双源CT是一种创伤较小、快速、有效的检查技术,可对颈动脉器质性病变和颈动脉狭窄进行评估。
- 李峰朱宗明张宗军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管状肠外瘘的分期和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对管状肠外瘘进行分期并探讨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对518例管状肠外瘘分别实施瘘管造影、口服造影、置管造影和CT检查。根据病程和瘘管情况,将管状肠外瘘分为瘘管形成期、成熟期和闭合期。结果瘘管形成期的影像学表现以炎症为主;成熟期是管状肠外瘘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期,可见到各种形态的瘘管;闭合期瘘管的内口封闭,管腔逐渐消失。腹腔脓肿和腹膜后脓肿发生率与瘘管分期有非常显著的关系(P<0.005),在瘘管形成期腹腔脓肿发生率最高,而腹膜后脓肿多见于瘘管成熟期。结论瘘管分期与局部炎症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瘘管形成期和闭合期多用CT检查观察病情,而瘘管成熟期和闭合期,瘘管造影可对瘘管进行准确分辨。
- 黄伟卢光明苏宏王修来李峰袁立友梁泉
- 关键词:肠外瘘瘘管造影
- 诊断病灶用数字显示放大摄影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过胶片与病灶之间的距离实现放大可调的、且能通过电控装置准确控制并显示放大倍数的诊断病灶用数字显示放大摄影装置,与X光发生器配套使用,包括可移动箱体,其特征是工作台面位于可移动箱体的上表面,在工作台面...
- 李峰袁仁松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