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屈波

作品数:30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华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艺术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12篇艺术
  • 10篇美术
  • 9篇全国美展
  • 9篇美展
  • 5篇中国美术
  • 4篇美术史
  • 3篇眼前
  • 3篇艺术家
  • 3篇艺术展
  • 3篇油画
  • 3篇油画创作
  • 3篇术家
  • 3篇气质
  • 3篇个人气质
  • 3篇风格即人
  • 2篇大众
  • 2篇大众文化
  • 2篇展览
  • 2篇政治
  • 2篇中国画

机构

  • 21篇西华大学
  • 12篇四川大学

作者

  • 30篇屈波
  • 3篇杨寒梅
  • 1篇肖珣
  • 1篇王德芳
  • 1篇黄凌子
  • 1篇陈序

传媒

  • 8篇美术观察
  • 3篇文艺争鸣
  • 3篇艺术探索
  • 2篇艺术生活
  • 2篇艺术百家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美术
  • 1篇音乐探索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现代艺术
  • 1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艺术评论
  • 1篇当代油画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众文化的边界与全国美展的演变被引量:2
2007年
全国美展是主流文化形态之一。由于新中国的主流文化在模式上是大众文化,因此全国美展就不断地根据大众结构的变化和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调整自己的策展思路和评奖标准,以达到让更多的人群认同政府价值取向的目的。
屈波
关键词:大众文化全国美展
新旧之间:20世纪传统派中国画家的视觉生成机制--以赵蕴玉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赵蕴玉先生是一位活跃于20世纪的传统派中国画家。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传统是典型的20世纪式传统。这是一种新而旧、旧而新的传统,新旧胶着而混杂。赵蕴玉在求学期间同时受到中西画学的影响,创作生涯中也因为国家文艺政策的要求而同时运用中西绘画方法,他的艺术因此而呈现为介乎新旧之间的样貌。这样一种视觉生成机制,在20世纪的传统派中国画家中具有典型性意义。
屈波
关键词:传统派视觉
全国美展:主流美术史研究的载体被引量:3
2014年
新中国全国美展迄今已举办十一届,目前有大量散见各处的关于全国美展的时评和部分综合性文献,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牢实。主流美术最能反映国家整体的美术发展态势,展开对主流美术史的研究,可以发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国家整体的美术推进脉络与演绎路径。以全国美展为载体考察主流美术,可以做到具体而微的解析。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是一个有效的解读工具,将每届全国美展作为历史节点,对全国美展相关参与者做历时性考察,寻找主流美术演进的规律,可以为当下及今后的美术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杨寒梅屈波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全国美展场域演进
一花一世界:藏传佛教擦擦艺术内涵探赜被引量:1
2011年
擦擦具有丰富的艺术、民俗、宗教内涵。透过它可以窥见佛法的大千世界,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并感受到藏民族的脉动。小小体量的擦擦,以其精而微的艺术表现,开启了一扇通向理解藏民族心灵和藏传佛教奥妙的大门,值得仔细欣赏和深入探讨。
屈波
关键词:藏传佛教
一种内部的视角——阿鸽访谈被引量:1
2015年
本期[时代人物]阿鸽女士是新中国特定的美术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美术家,她以艰苦的学习、自信的坚持和长期的磨练,在中国版画领域内获得了重要一席。在访谈中她表达了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针对英国的美术史家柯律格的有关表述,她对于自己在少数民族题材的艺术表现上所确立的出发点或日态度,强调了“一种内部的视角”。即纵向地看到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所持的赞颂和感谢的态度。该视角实为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的叙述模式,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有它形成的必然性。今天,比阿鸽等老一辈年轻一代或两代的美术家显然已经不再秉持这样的叙述模式,因为他们面对的社会问题和面临的文化选择都更为复杂和多元,这就是为什么当代中国美术发生巨大变化的基本原因。如果还指望年轻人永远随步老一辈的特定模式,那将是虚妄而不真实的,恐怕也是没有前途的。
屈波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少数民族社会中国版画美术史家艺术表现文化选择
如在眼前--论张国平的油画创作
2023年
法国布丰曾有“风格即人”的理论,中国苏轼亦有“文如其人”的观点,尽管两者皆因后人无数次的引用与演绎而早已无理论的尖新之感,尽管人与艺的合一和离都因可以找到无数的正反例证而难以成为可严肃讨论的命题,但仅就张国平的油画创作这一个案而言,其个人气质与作品风格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契合,或者至少可以说,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平行的比拟关系。
屈波
关键词:风格即人文如其人油画创作个人气质
第二届全国美展:政治场与美术场的有机契合被引量:1
2013年
1955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展是一届成功的展览,同时展出了许多精品力作。当时的政治场给予了美术场正面的影响,美术场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两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处于一种有机契合的状态。这为优秀作品的创生提供了难得一遇的机缘,也玉成了第二届全国美展。
屈波
关键词:有机契合
中国美术科学化:多重空间演绎的现代性图景(1900-1950)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有一些被有意无意忽略的重要问题,一个关涉20世纪中国美术整体风貌形成的面相——美术科学化,就堪称其代表。美术科学化的史实,未被清楚勾连,其意义阐释,也缺乏丰富的维度。为更好地理解20世纪中...
屈波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
第四届全国美展:地域特色与时代风格的共生被引量:2
2013年
1964-1965年间,第四届全国美展举行。本届美展采用了非同既往的展出方式,分两阶段进行,先于1964年国庆期间在各地同时开展,后再分批赴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各地区作品在京的展出数量分别为:华北441件、东北西北335件、华东466件、西南291件、中南492件。此展创造了新中国全国美展体系创立以来的新纪录,1600余名艺术家参展,其中有新作者997人,还有18个少数民族的作者73人。
杨寒梅屈波
关键词:美展中国美术馆少数民族新中国艺术家
超越争议——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被引量:1
2015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是一个引发了实验艺术是否被“招安”的争议而实际上又巧妙地超越了这一争议的展览。前者是既有的事实,后者是否为真,则需研究全国美展的特点并细察展览本身方可判断。
屈波
关键词:实验艺术艺术展美展展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