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玲

作品数:26 被引量:396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血压
  • 9篇高血压
  • 7篇发病
  • 6篇代谢
  • 6篇队列研究
  • 4篇代谢综合
  • 4篇代谢综合征
  • 4篇综合征
  • 4篇发病关系
  • 4篇发病率
  • 4篇肥胖
  • 4篇成年人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中国成年人
  • 3篇摄氧量
  • 3篇前瞻性队列
  • 3篇高血压患者
  • 2篇代谢综合征X
  • 2篇多态

机构

  • 25篇福建省立医院
  • 7篇四川省疾病预...
  • 6篇广东省人民医...
  • 4篇广西壮族自治...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福建省疾病预...
  • 2篇苏州市疾病预...
  • 2篇宝鸡市中医医...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福建省第二人...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26篇俞玲
  • 9篇顾东风
  • 8篇陈纪春
  • 8篇陈慧
  • 8篇李建新
  • 8篇黄建凤
  • 7篇刘小清
  • 7篇曹杰
  • 7篇李莹
  • 7篇吴小盈
  • 6篇邓颖
  • 6篇赵连成
  • 5篇杨柳青
  • 5篇卢荔红
  • 4篇郭薇
  • 4篇陈娜萦
  • 4篇胡锡衷
  • 3篇潘棱
  • 3篇陈斌
  • 2篇吴志勇

传媒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心血管康复医...
  • 2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心功能杂志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健康管理...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成人看电视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中国成人看电视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访,以参加2000年~200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15540名成人受试者作为基线,获得其每13看电视时间、身体活动情况和其他各项调查数据,2007年。2008年对该人群进行随访。将资料完整并符合要求的8174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其中男性3807人,女性4367人。将研究对象按照看电视时间的长短分为0-1h/d组、1.1-2h/d组、2.1-4h/d组和〉4h/d组。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看电视时间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经过平均7.0年的随访(57541.0人年),共发生2型糖尿病548例。调整年龄、性别、南北方、城乡、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吸烟、饮酒、糖尿病家族史和身体活动水平后,0-1b/d组、1.1~2h/d组、2.1-4h/d组和〉4h/d组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0(参照组)、1.12(0.90~1.40)、1.14(0.90~1.44)和1.62(1.14~2.29).将看电视时间作为连续性变量代入模型,结果显示,每13看电视时间每增加1h,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9.2%(95%可信区间:3.1%~15.7%)。结论:每日长时间看电视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为减少糖尿病发生,成年人应控制或减少看电视时间,尤其是每日超过4h的人群。
樊森陈纪春黄建凤李建新曹杰俞玲邓颖陈娜萦徐丽华胡一河李会仓井斌顾东风
关键词:看电视时间2型糖尿病队列研究
盐敏感性高血压前列环素与血栓皖素A_2代谢异常及与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口服盐水负荷对高血压盐敏感者肾脏前列环素(PGI2)及血栓皖素A2(TXA2)的代谢变化及其与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改良的Sullivan s法将2006—2009年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15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盐敏感性(SS,83例)和非盐敏感性(NSS,67例)高血压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白蛋白(Alb)及盐水负荷前后TXA2、PGI2的代谢产物TXB2、6-酮-PGF1α并对二者行相关分析。结果 SS组晨尿Alb/肌酐(Scr)显著高于N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盐水负荷后2 h,盐敏感者6-酮-PGF1α浓度明显较盐不敏感者低(P<0.05);而盐负荷后盐敏感者TXB2浓度、TXB2/6-酮-PGF1α及负荷后的增加幅度均明显较盐不敏感者高,TXB2/6-酮-PGF1α盐负荷后2 h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XB2/6-酮-PGF1α与尿Alb/Scr呈显著正相关(r=0.267,P<0.05)。结论盐负荷对高血压盐敏感及盐不敏感者肾脏TXA/PGI代谢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与盐敏感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有关。
卢荔红陈慧骆杰伟吴小盈俞玲
关键词:盐敏感性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前列环素I2
动态三维超声在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郭薇陈斌俞玲卢荔红陈德伟
该研究项目是通过经食道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应用动态三维超声重建技术对139例各种心脏病患者进行心脏的二维图像采集,并同步实行动态三维超声重建。其结果与手术及/或心血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研究的特点在...
关键词:
关键词:超声波诊断心脏病诊断三维图像三维超声重建
动态三维超声重建评价二尖瓣脱垂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评价动态三维超声重建对二尖瓣脱垂的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三维超声重建对 2 0例二尖瓣脱垂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7例 ,年龄 15~ 5 6岁。观察脱垂的二尖瓣瓣膜与腱索 ,测量瓣膜脱垂的范围。结果 收缩期脱垂的二尖瓣表面粗糙并向左房膨出 ,可伴有腱索异常。瓣膜反流的程度与脱垂范围的大小无正相关 ,与腱索损害的严重性有关。结论 应用动态三维超声重建二尖瓣脱垂能较客观地反映脱垂的情况 。
郭薇陈斌卢荔红俞玲陈德伟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二尖瓣脱垂
生活方式对中国35~74岁成年人中心型肥胖发病率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 调查我国成年人中心型肥胖的发病率及其分布特征,并探讨生活方式对中心型肥胖发病的影响.方法 2007-2008年,对1998年和2000年建立的两个队列中27 020名35 ~ 74岁成年人进行随访,收集腰围及生活方式等相关指标;以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和≥80 cm作为中心型肥胖的诊断标准,计算中心型肥胖的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基线相关变量(性别、年龄、南北方、城乡及生活方式等)后,计算生活方式对中心型肥胖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 我国35 ~ 74岁成年男性中心型肥胖(腰围≥90 cm)标化年发病率为2.19%,65岁前,发病率随年龄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使用腰围≥85 cm和≥80 cm标准,女性中心型肥胖标化年发病率分别为2.64%和4.06%,更年期后(55 ~ 74岁)发病率明显升高.多因素调整后,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发病的相对风险较低[RR =0.84(95% CI:0.74 ~0.96)];中心型肥胖发病风险随着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升高而升高;与中-重度体力工作者相比,非在岗者(从事家务劳动和退休者)的发病风险较高[RR=1.17 (95% CI:1.01 ~ 1.36)];饮酒[RR=1.15(95%CI:1.01 ~ 1.32)]、饮花茶[RR=1.49(95%CI:1.28 ~ 1.72)]可以增加中心型肥胖的发病风险,而喝牛奶[RR =0.85(95% CI:0.74 ~0.97)]、饮红茶[RR =0.74(95% CI:0.58~0.95)]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结论 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中心型肥胖最有效的途径,应在全社会中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摒弃不良习惯,以遏制中心型肥胖的流行.
李建新李莹陈纪春曹杰黄建凤赵连成刘小清俞玲邓颖陈娜萦杨军杨小平顾东风
关键词:发病率中心型肥胖
福建省部分高血压患者降压药使用及其血压控制情况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了解福建省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使用及其血压控制情况。方法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在福州市台江区、莆田市涵江区、龙岩市武平县、南平市延平区、三明市大田县、宁德市寿宁县采用方便抽样法,共邀请年龄35~75岁常住居民7.8万人参与筛查,完成体格及实验室检查,记录其基本信息、身体指标及用药史,检出高血压患者33583例纳入研究。结果在本次调查的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知晓率60.4%、治疗率53.0%、控制率21.9%。知晓自身用药信息的患者仅为38.4%。在用药知晓患者中钙拮抗剂使用率最高(53.1%),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及联合用药使用率次之,分别为12.7%、19.1%。在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中,单用复方药的控制率最高(76.9%)。在有合并症和病程≥10年的患者中,单用β受体阻滞剂的控制率最高,分别为44.2%和51.2%。结论本研究的高血压患者多数对自身用药情况不了解,血压控制水平低,治疗效果不理想。
方欣钟文玲俞玲杨泽林修全陈铁晖
关键词:高血压降压药血压控制
动脉内膜损伤后阿托伐他汀对粥样斑块及血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2 9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 (n =7)、未治疗组 (n =7)、用药 5周组 (n=7)及用药 9周组 (n =8)。实验前、后分别抽血测定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 ,主动脉标本用作苏丹Ⅲ染色 ,斑块面积测定。结果 用药 9周组与病理组相比 ,斑块面积减少 ,血NO水平明显升高 ,血ET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改善内皮功能作用。
陈斌邓玉莲江长花郭薇林亚洲俞玲吴志勇
关键词:动脉内膜损伤阿托伐他汀粥样斑块一氧化氮内皮素内皮功能
运动心肺功能的主要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被引量:27
1997年
用逐级负荷踏车试验对24名男女进行运动心肺功能的测定,其中男性19名,女性5名。结果表明:最大摄氧量、相对最大摄氧量、最大心率、最大氧脉搏、最大通气量受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力活动等影响。我们分别以最大摄氧量、最大氧脉搏、最大通气量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为自变量,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筛选处理,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并分别建立预测方程,以便对前来检查者的心肺功能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为临床提供参考。
潘棱何彤榕俞玲胡锡衷
关键词:最大摄氧量心肺功能
我国35~74岁成人肥胖发病率及其可控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 了解我国成人肥胖的发病率,并探讨肥胖相关可控危险因素.方法 以1998年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200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27 020名35 ~ 74岁成人的调查作为基线,进行平均7.9年的前瞻性随访,收集肥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指标;以BMI (kg/m2) 24.0~27.9作为超重,≥28.0作为肥胖,分别计算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南北方、城乡等基线相关因素后,计算各危险因素对于肥胖发病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我国35 ~ 74岁成人肥胖年发病率为6.97‰,女性(7.74‰)高于男性(6.10‰),北方(9.29‰)高于南方(5.10‰),农村(7.28‰)高于城市(6.52‰),超重年发病率为24.83‰.多因素调整后,与高中(12年教育)以下学历人群相比,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肥胖发病风险降低18%;中等收入人群肥胖发病相对风险是低收入人群的1.28倍;与从事中-重度体力工作人员相比,从事轻度体力工作和非在岗(家务劳动和退休)人员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2%和63%;常饮牛奶和食用中等量水果,分别可以降低38%和19%的肥胖发病,而食用较多红肉可增加肥胖发病风险,常饮花茶者肥胖发病相对风险是不饮茶者的1.34倍.结论 我国35~ 74岁成人肥胖发病率达6.97‰.为了预防与控制肥胖流行,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鼓励喝牛奶,适量食用水果,减少红肉的摄入和花茶的饮用,尤其是在低学历和中等收入人群中.
李建新樊森李莹陈纪春曹杰黄建凤赵连成刘小清俞玲邓颖陈娜萦郭东双阮连生顾东风
关键词:肥胖发病率可控危险因素
ACE、CYP11B2、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2009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α-内收蛋白((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将23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与非杓型两组,分析ACE、CYP11B2、α-adducin基因不同基因型在杓型血压组和非杓型血压组的分布;统计学处理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杓型组与非杓型组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杓型组以II型的分布频率为主,而卡方分割表明非杓型组ID+DD基因型的分布高于杓型组(P<0.01);而CYP11B2、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无关联。结论ACE(I/D)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有关,携带D等位基因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夜间血压升高。
俞玲陈慧林慧中吴小盈杨柳青
关键词:血压高血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