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原体
  • 1篇氧氟沙星
  • 1篇药物
  • 1篇药物联合
  • 1篇药物联合应用
  • 1篇致死
  • 1篇致死性感染
  • 1篇沙星
  • 1篇肿瘤
  • 1篇细胞
  • 1篇梨支原体
  • 1篇免疫
  • 1篇免疫抑制
  • 1篇弧菌
  • 1篇发酵支原体
  • 1篇氟沙星
  • 1篇肝细胞
  • 1篇膀胱

机构

  • 3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3篇周丽萍
  • 3篇刘晓丹
  • 2篇杜园园
  • 2篇方周溪
  • 2篇闫涛
  • 1篇张秀霞
  • 1篇朱涛
  • 1篇王静
  • 1篇李响新
  • 1篇郑巧敏
  • 1篇潘亮亮

传媒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浙江医学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氧氟沙星等药物联合应用对创伤弧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2007年
目的探讨氧氟沙星等药物联合治疗对创伤弧菌(Vv)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对小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清洁级ICR小鼠80只,随机分4组:阴性对照组10只,阳性组25只,氧氟沙星单独治疗组20只,氧氟沙星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组25只。阴性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0.2ml,阳性组与药物治疗组腹腔注射Vv增菌液0.2ml(约107CFU/ml),1h后单独治疗组注射氧氟沙星,联合治疗组注射氧氟沙星、肝素钠、地塞米松、异丙嗪、间羟胺和多巴胺。比较阳性组和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Vv后12h存活率及小鼠肝组织各时段超微结构的动态改变。结果12h后,阴性对照组存活率100%;阳性组小鼠全部死亡,存活率为0;单独治疗组小鼠存活10只,存活率50%;联合治疗组小鼠存活24只,存活率96%。联合治疗组小鼠存活率与阳性组及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经电镜观察,阳性组3h后即出现肝内皮细胞扩张、肿胀,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嵴模糊或消失;5h肝细胞核进一步固缩,线粒体空泡样变性,肝细胞内质网空泡样改变。单独治疗组3h、5h时肝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线粒体肿胀,内质网空泡样改变,并见核固缩。联合治疗组肝细胞病变轻于阳性组及单独治疗组。结论氧氟沙星等药物联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Vv所致的肝细胞进行性损伤,对Vv感染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郑巧敏张秀霞李响新刘晓丹潘亮亮朱涛周丽萍
关键词:创伤弧菌肝细胞超微结构氧氟沙星
发酵支原体、梨支原体大鼠致死性感染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制备发酵支原体(Mycoplasma fermentans,Mf)梨支原体(Mycoplasma pirum,Mpi)致死性感染大鼠模型。方法清洁级SD大鼠54只,分免疫抑制组(47只)与非免疫抑制组(7只)。免疫抑制组预先经环磷酰胺隔天注射(50mg/kg.d)三次制备,分别腹腔注射0.6mL三种支原体标准菌株Mf、Mpi穿通支原体(Mpe),以及本实验室分离株(W12)和无菌生理盐水;非免疫抑制组取正常大鼠腹腔注射同剂量Mf。计算各组死亡率,死亡大鼠无菌解剖,分别取大鼠血液、心、肝、肺,肾和脑组织进行再培养,进而取再培养阳性脏器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实验组大鼠致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鼠血液、心、肝、肺,肾和脑组织中支原体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下大鼠的心、肝、肺、肾及脑组织内见支原体,且细胞间质高度水肿,线粒体肿胀、空泡样改变,器官实质变性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以免疫抑制肺和脑最为显著。结论Mf、Mpi、Mpe、W12支原体感染的免疫抑制组大鼠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免疫抑制组,且免疫抑制组肺和脑损伤最为显著。
杜园园周丽萍闫涛刘晓丹方周溪
关键词:发酵支原体梨支原体致死性感染动物模型
穿通支原体诱导膀胱肿瘤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建立穿通支原体(Mpe)诱发的膀胱肿瘤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穿通支原体感染在哺乳动物体内诱导癌变的作用。方法40只ICR小鼠分免疫抑制和非免疫抑制组(每组20只)。免疫抑制组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成免疫抑制模型。穿通支原体菌液灌胃(12只)和尿道上行感染(16只),NS对照(12只),诱导小鼠膀胱肿瘤的发生,实验组在第4,8,18w分批宰杀,取小鼠膀胱组织进行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两种方式感染均使穿通支原体成功定植。尿道上行方式感染的小鼠移行上皮细胞癌变检出率高于灌胃方式感染;感染至18w后,上行感染免疫抑制组和正常组小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形态均发生了癌性恶变,且免疫抑制组细胞形态恶变程度为高。感染18w后的癌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感染4w或8w后的小鼠。结论穿通支原体感染可诱导小鼠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并且肿瘤的恶性程度与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
闫涛周丽萍杜园园王静刘晓丹方周溪
关键词:穿通支原体动物模型膀胱肿瘤免疫抑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