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天纲

作品数:45 被引量:114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9篇文化科学
  • 8篇历史地理
  • 7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3篇宗教
  • 13篇文化
  • 6篇耶稣
  • 6篇耶稣会
  • 5篇信仰
  • 5篇耶稣会士
  • 5篇中国礼仪之争
  • 5篇礼仪之争
  • 5篇利玛窦
  • 5篇基督
  • 5篇基督教
  • 4篇民间宗教
  • 3篇儒家
  • 3篇上海人
  • 3篇神学
  • 3篇士大夫
  • 3篇天主
  • 3篇宗教性
  • 3篇佛教
  • 3篇大夫

机构

  • 31篇复旦大学
  • 14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戏剧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43篇李天纲
  • 1篇熊月之
  • 1篇胡伟
  • 1篇李炽昌
  • 1篇孙惠柱
  • 1篇吴云贵
  • 1篇楼宇烈
  • 1篇卓新平
  • 1篇荣广润
  • 1篇汪堂家
  • 1篇胡守钧
  • 1篇卢汉龙
  • 1篇顾晓鸣
  • 1篇张洪彬
  • 1篇曹路生

传媒

  • 4篇探索与争鸣
  • 4篇学术月刊
  • 3篇复旦学报(社...
  • 3篇历史教学问题
  • 3篇上海文化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北京行政学院...
  • 2篇社会学家茶座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今日中国
  • 1篇书城
  • 1篇当代青年研究
  • 1篇世纪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滇池
  • 1篇中央社会主义...
  • 1篇史林
  • 1篇上海商业
  • 1篇中华文史论丛
  • 1篇粤海风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7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儒家的宗教性:从“中国礼仪之争”两个文本看儒耶对话的可能性被引量:2
2004年
儒家是否宗教?这仍然是中西学术界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儒家的宗教性问题,最早是由耶稣会士为了“中国礼仪之争”而在中国朝野和欧洲教会挑起来的。争论惊动了康熙皇帝,并引起欧洲当时权威思想家莱布尼茨的注意。文章考察了中外双方的有关文献,并挑出其中两件加以重点研究。作者通过具体的文献分析,发现在“中国礼仪之争”的背后,其实存在着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神学对话和沟通的可能性。
李天纲
关键词:儒家宗教性耶稣会士康熙中国礼仪之争莱布尼茨
龙华民对中国宗教本质的论述及其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龙华民在继承了利玛窦传教事业之后,对前任的宗教和文化策略有重大异议,并为此写作了《论中国宗教的若干问题》,成为中国教会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时,该文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宗教学、儒家和儒教思想、比较经学领域中的最重要文献之一。该文在17、18、19世纪的欧洲有各种版本流行,通过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著述,其结论渗透到关于中国文化、儒家学说和中国宗教的各种判断之中,并在19、20世纪影响中国本土学者。翻译这本要著为中文,理清中西方经学和神学之间的互动与诠释,对理解中国宗教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用文献考证、中西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经学,是追本溯源解释中国思想本质的关键。
李天纲
关键词:中国宗教儒家理学神学
全球-地方化的汉学--对“中国礼仪之争”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3
2020年
经过20年的研究,"中国礼仪之争"突破了"民族-国家"的限制,确立了一种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观,在文化交流(多元文化、跨文化、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确认无疑。由此启蒙进而获得"从世界看中国"的眼光,证明汉学研究的赞美异域,有其外部视野的合理与局限。东方民族的学者,只有带着自己进入同一个"文化比较"的环境,才能真正看清自己。从"中国礼仪之争"引申出来的对话理论引导我们摆脱萨义德"东方学"的后殖民主义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束缚,指引我们有可能往中间行走,然后在东西合并以后的整全论域中超越出来,建立一种把地方知识直接汇入全球体系的"全球-地方化的汉学"。
李天纲
关键词:中国礼仪之争中西交流文化多元
天儒同异: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学说述评被引量:13
1997年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为中国和西方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同时也开始了最初的文化冲突。由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分别提出的“中学西源”和“西学中源”两种完全相反的学说就表明了这一点。但明末“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极力主张“会通”与“超胜”,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比较健康的文化心态。
李天纲
关键词: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利玛窦中国礼仪之争
“补儒易佛”:徐光启的比较宗教观被引量:3
1990年
长期以来,一个本应在中国思想史甚至是世界文化史上震聋发瞆的口号一直被忽视着,也从未有人加以分析。这就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开教“三大柱石”人物之一的徐光启提出的“补儒易佛”。万历四十年(1612),在《泰西水法序》一文中,徐光启说:“余谓其教(指天主教)必可以补儒易佛……”。四年后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著名的《辩学章疏》中,针对沈漼排斥耶稣会士传教的上疏,他又一次提出天主教与儒学、佛教的关系问题,对“补儒易佛”
李天纲
关键词:天主教宗教观耶稣会士基督教神学利玛窦认识论
文化双城记:上海和香港
1997年
站在香港中环皇后像广场上,一边是水,一边是楼,再看立法局大楼和中国银行大楼,很象是在上海的外滩。外滩建筑的30年代原样,由于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大约是能保存下来了。中环的老式建筑,就只剩下这两幢。香港中国银行大楼,和上海的中国银行大楼是同一个设计。仿中国城楼建筑,加四方大屋顶,只是外形略小。立法局大楼和上海汇丰银行大楼相像,同是一百年前时兴的欧洲仿文艺复兴大型公共建筑式样。
李天纲
关键词:上海人英国人文艺复兴文化大型公共建筑
神圣性:当代中国佛教振兴的前景
2014年
“佛教革命”:百年成就与当今困境 2013年是太虚法师提出佛教“三大革命”口号的一百周年,也是“人间佛教”实践的全世纪。“辛亥革命”以后,各地士绅攘夺庙产,驱逐寺僧,佛教继“百日维新”之后,再次面临生存危机。1912年,江、浙各地的佛教僧侣聚集在上海,建立总会,游说政府,力阻豪绅的侵夺,敬安(寄禅,1851~1912)法师甚至为此事业献身。1913年2月,太虚(1890~1947)法师主张顺应“共和”,以“革命”求生存,在寄禅悼念会上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
李天纲
关键词:中国佛教神圣性太虚法师大革命百日维新
宗教慈善的借鉴与实践——以意大利“圣艾智德”和上海“普安堂”为例被引量:2
2013年
长期以来,宗教和慈善事业的关系,是中国宗教界,包括教众团体、管理部门和和宗教研究机构一直忽视讨论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界的努力和提倡,这个重要问题已经得到应有的关注。以意大利天主教平信徒慈善组织圣艾智德团体为借鉴,并以上海市基督教普安堂组织平信徒慈善活动为基点,结合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各大信仰和宗教处理慈善事业的经验的考察,可以重新检讨中国当今宗教慈善事业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问题。从"宗教慈善"的本质属性来看,宗教慈善应该列为与政府公益事业、私人团体的慈善事业并列的重要活动,某种意义上应列为社会"第四部门"。
李天纲
关键词:宗教慈善
外滩-南京路:生产空间和空间生产(大纲)
外滩和南京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生产空间",集中了1843年到1950年代最为重要的港口、内外贸易、商业、金融事业,被认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外滩是上海和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字形展开空间;南京路是上海深入内...
李天纲
文献传递
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二百年被引量:8
2008年
一、起源和变迁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民间宗教”甚至不是一个独立门类的信仰。“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为士大夫、官宦和皇帝尊奉。各自称家,各家有学。但是,近人概括地称之为“民间宗教”的那些散乱信仰,一直被贬称为“淫祀”、“巫觋”、“方术”、“莲匪”、“教党”和“迷信”等。“民间宗教”被归为“愚夫愚妇”之盲从,读书人偶有涉及。一般都是以“怪、力、乱、神”的态度贬斥之。论说简略。
李天纲
关键词:宗教研究民间宗教文化传统士大夫读书人信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