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淑贞

作品数:21 被引量:16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理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9篇土壤
  • 5篇纳米
  • 4篇污染
  • 3篇植物毒性
  • 2篇多壁碳纳米管
  • 2篇多环芳烃
  • 2篇芽期
  • 2篇氧化酶
  • 2篇植物系统
  • 2篇沙星
  • 2篇酸根
  • 2篇碳纳米管
  • 2篇土壤-植物系...
  • 2篇全氟化合物
  • 2篇污染土
  • 2篇污染土壤
  • 2篇离子
  • 2篇纳米材料
  • 2篇纳米管
  • 2篇抗氧化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生...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特拉华大学

作者

  • 21篇张淑贞
  • 7篇罗磊
  • 4篇吕继涛
  • 4篇温蓓
  • 4篇马义兵
  • 3篇黄红林
  • 3篇陶玉强
  • 2篇王森
  • 2篇周艳萍
  • 2篇王朋
  • 2篇许闯
  • 1篇徐明岗
  • 1篇韩恒斌
  • 1篇王海鸥
  • 1篇郭智
  • 1篇钟广蓉
  • 1篇刘琬镗
  • 1篇杨科
  • 1篇周世伟
  • 1篇孙文涛

传媒

  • 5篇环境化学
  • 3篇化学进展
  • 2篇土壤学报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分析化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监测管理...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第七届全国环...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9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植物系统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迁移与转化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重要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具有亲脂和难降解特性,易在土壤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以及生物体内累积,同时会发生脱溴还原代谢和氧化代谢,生成毒性更大的低溴代PBDEs、羟基PBDEs(OH-PBDEs)和甲氧基PBDEs(MeO-PBDEs).研究PBDEs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转化对于认识PBDEs的陆生生态环境行为,评价其生态风险以及对食物链的潜在暴露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土壤中PBDEs的代谢与转化行为,PBDEs的植物吸收与传输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以及植物体内PBDEs的脱溴、羟基化和甲氧基化代谢行为几个方面总结了PBDEs在土壤-植物系统迁移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思考和展望,有助于深入认识PBDEs及其代谢产物的环境归趋.
王森黄红林张淑贞
关键词:多溴联苯醚土壤降解植物吸收代谢
PBDEs、OH-PBDEs和MeO-PBDEs在电子垃圾拆解地土壤-植物系统的分布特征
本研究采集了广东省清远市电子垃圾拆解地根际土壤和植物样品,研究了PBDEs,Me0-PBDEs和OH-PBDEs在土壤-植物系统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共检测到41种PBDEs,12种Me0-PBDEs和OH-PBDEs,...
王森张淑贞黄红林韩伟
关键词:多溴联苯醚污染分析
文献传递
草酸盐影响污染土壤中砷释放的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选取3种砷污染土壤,以草酸钾为提取剂在pH为5.5时解吸污染土壤中的砷,研究了草酸盐从0~10.0mmol·L-1浓度范围内对污染土壤中砷的释放和化学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砷的释放量随提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提取时间6h左右砷释放量最大.3价砷、5价砷的释放量随草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5价砷释放量较3价砷大.同时发现土壤中Fe、Al的共同释放量与砷的释放量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陶玉强姜威苑春刚张淑贞
关键词:污染土壤草酸化学形态
环境中纳米材料的分离与分析方法被引量:2
2012年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和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进入环境中的纳米材料必将随之增加。由于纳米材料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了解环境中纳米材料的浓度水平和行为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纳米材料的环境风险,并做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然而,纳米材料所具有的诸多特殊性质直接影响它们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因此,环境中纳米材料的分析不仅包括浓度的定量测定,还包括对其组成、粒径和表面电荷等性质的表征,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环境纳米材料分离、表征及检测的相关手段和方法,重点包括场流分离、色谱分离和电泳分离在纳米材料分离以及显微和谱学技术在纳米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希望能够增进对环境中纳米材料分离和分析方法的了解,有助于纳米材料环境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推动纳米材料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研究的进一步规范。
吕继涛张淑贞
关键词:纳米材料
菌根真菌影响土壤有机污染物降解机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它能增强植物的逆境抗胁迫能力,有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和转化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有关其降解和转化的机理目前仍不是很明确。介绍了国内外涉及菌根真菌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的研究成果,为促进菌根真菌在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武耐英高伟黄红林张淑贞
关键词:菌根真菌土壤有机污染物降解机理
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英文)被引量:5
2010年
多环芳烃(PAHs)是中国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具有生物累积性,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放大,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其生物有效性及生态风险相关研究.本文研究了农田污染土壤中14种中到高疏水性PAHs在植物体内的吸收、累积及从根部向茎叶部分的传输.结果表明中到高疏水性的有机污染物如PAHs可在植物体内发生从根向茎叶的传输,向茎叶传输的量与化合物的疏水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定量关系;同时,一种新型半渗透膜采样装置——三油酸甘油酯-醋酸纤维素复合膜(TECAM)被成功地应用于土壤中PAHs的采集及其对植物(Triticum aestivumL.)和蚯蚓(Eisenia andrei)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TECAM对土壤中PAHs的采样可在48h内达到表观平衡,大大缩短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采样时间;TECAM可反映PAHs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土壤有机质及溶解有机碳含量对PAH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TECAM内PAHs浓度与蚯蚓体内浓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与化学提取方法相比,TECAM采集的PAHs不仅在浓度上与小麦根中浓度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而且TECAM采集的PAHs量也与小麦根富集的量相当;进一步提出了"土壤-孔隙水-TECAM"三室模型,并成功地描述了TECAM采集土壤中PAHs的三相平衡过程;此外,TECAM采样对土壤扰动小,操作简单,因此是采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以及评价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陶玉强张淑贞薛滨
关键词: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被动采样
人工纳米材料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植物毒性、吸收和传输被引量:24
2013年
近十几年来纳米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工纳米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势必导致大量纳米材料进入生态环境中,因此纳米材料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效应也受到了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对微生物、水生和陆生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纳米材料可能影响植物的发育与生长;另一方面,植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其在食物网中的传递。但是,目前关于纳米材料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多数研究只局限于相互作用导致的表观现象,例如:毒性的研究多关注于纳米材料对植物或植物细胞的表观毒性效应,缺乏对致毒机制的探讨;纳米材料的植物吸收和传输研究也仅停留在现象观察阶段,缺乏对吸收与传输机理的深入研究。而且很多研究结论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相关的研究进展与结论做全面梳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纳米材料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从植株到植物细胞水平讨论了不同纳米材料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以及纳米材料的植物吸收和传输过程。
吕继涛张淑贞
关键词:纳米材料植物植物毒性
全氟化合物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研究了3种全氟化合物: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全氟己烷磺酸盐(PFHxS)、全氟辛酸(PFOA)在原碳纳米管(Pri-MWCNTs)和氧化型碳纳米管(O-MWCNTs)上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3种全氟化合物在两种碳管上的吸附均呈明显的非线性;全氟化合物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Freundlich及Langmuir模型.模型拟合参数表明全氟化合物在原碳纳米管上的吸附量大于在氧化型碳纳米管上的吸附量.3种全氟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为PFOS>PFOA>PFHxS,这与它们分子含CF2个数一致,说明亲脂性是全氟化合物在碳纳米管上吸附的重要机理之一.3种全氟化合物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而降低,表明吸附受静电作用的影响.当溶液中同时存在PFOS与PFOA时,二者的吸附都有所降低,说明二者在碳纳米管上有共同的吸附位点,吸附存在竞争关系.
周艳萍温蓓胡晓宇张淑贞
关键词:全氟化合物多壁碳纳米管
全氟化合物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两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四丁基溴化铵(TBA)及聚乙烯亚胺(PEI)对碳纳米管进行改性,并研究了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全氟己烷磺酸盐(PFHxS)在改性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除PFOS在TBA修饰的碳纳米管(TBA-MWCNTs)上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外,全氟化合物在原碳纳米管(Pri-MWCNTs)、TBA-MWCNTs及PEI修饰的碳纳米管(PEI-MWCNTs)上的吸附均为非线性.吸附等温线可以用Freundlich及Langmuir模型拟合.与Pri-MWCNTs相比,PEI-MWCNTs的零电荷点(pHzpc)增加了6.2个单位,全氟化合物的吸附系数Kd值增加2—3倍;而TBA-MWCNTs的pHzpc增加了1.0个单位,PFOS在高平衡浓度下的Kd值增加了两倍.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全氟化合物在Pri-MWCNTs和PEI-MWCNTs上的吸附量有所增加,而在TBA-MWCNTs上的吸附受pH值的影响不大.这说明疏水作用及静电作用是全氟化合物在Pri-MWCNTs和PEI-MWCNTs上吸附的主要机制,而疏水作用则为TBA-MWCNTs上吸附的主要机制.与单溶质体系相比,PFOS与PFOA同时存在时二者在PEI-MWCNTs上吸附的Kd值均有所减小,且PFOA的减小程度大于PFOS.PFOS在TBA-MWCNTs上吸附的Kd值在高浓度下几乎不受PFOA的影响.
周艳萍温蓓胡晓宇张淑贞
关键词:多壁碳纳米管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全氟化合物
应用XAFS研究草酸根和胡敏酸对As(V)在红壤中吸附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结合吸附实验和X光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FS)分析,研究了草酸根和胡敏酸对As(V)在红壤中吸附的影响,分析了As(V)在红壤中的化学形态和微观结构以及草酸根、胡敏酸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当pH6.0时,红壤主要是通过基团交换反应吸附As(V),草酸根和胡敏酸可以通过竞争吸附位点抑制红壤中As(V)的吸附,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XAFS光谱学数据表明,红壤中吸附的砷以+5价态存在,主要与铁铝矿物形成以约0.317 nm As-Al和0.328 nm As-Fe原子间距为特征的双齿双核结构的内层复合物,复合物结构类型不受砷浓度和草酸根、胡敏酸的影响。
罗磊张淑贞马义兵谢亚宁胡天斗
关键词:AS(V)草酸根胡敏酸XAFS红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