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兰
- 作品数:26 被引量:9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Th1/Th2型细胞因子在NAFLD患者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通过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探讨免疫机制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于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标准,收集2011年4月至9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分为三组,分别为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A组)27例、脂肪性肝炎(NASH,B组)13例,NASH相关肝硬化(C组)6例。同时纳入我院自愿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后,记录年龄、性别,用标准方法测量入选对象的身高、体质量、血压等。空腹8~12h抽取静脉血10mL,用于AST、ALT、GGT、HDL、LDL-C、TG、TC、空腹血糖、病毒性肝炎标志物、细胞因子(IL-4和IFN-γ)等项目的检测。结果 NAFLD患者三组IL-4的含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含量A、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免疫调节机制在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待进一步论证。
- 张晓兰张志钢林五连王雯林克荣张志坚
- 关键词:脂肪肝免疫细胞因子
- 体外诱导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方向分化的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是否可以在体外被诱导向肝细胞方向分化。方法:从大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出干细胞,行体外扩增、传代;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其表面标志,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4)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其向肝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诱导后14天和21天分别用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肝细胞标志物白蛋白的表达,每次换液时留取培养上清用尿素氮测试盒检测尿素氮含量。结果: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从脂肪组织所获取的细胞表面标志CD29阳性,而CD31和CD145均为阴性;诱导14天后可逐渐观察到肝细胞样形态改变;免疫荧光检测到白蛋白表达;尿素氮检测显示诱导组尿素氮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结论:从大鼠脂肪组织中获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体外被诱导分化成形态、表型及功能与肝细胞相似的细胞。
- 刘美媛王旭霞冯国华张晓兰王伟闻勤生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细胞分化
- 氟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被引量:5
- 2009年
- 张晓兰张志钢闻勤生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氟伐他汀发病机制NASH
-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动脉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动脉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以分析组织蛋白酶D基因表达变化。方法以高脂饲料喂养加维生素D3腹腔注射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病理学观察HE及油红O染色的冠状动脉及主动脉;提取主动脉RNA作基因芯片检查,用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组织蛋白酶D在动脉中表达的分布情况及表达水平。结果14周时模型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病理学观察发现模型组形成纤维增生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组织蛋白酶基因表达上调,组织蛋白酶D表达上调,R值(Cy3/Cy5)为2.14(P<0.01);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模型组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主要分布在动脉内膜、中膜;免疫印迹法检测动脉中组织蛋白酶D蛋白显示模型组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结论组织蛋白酶及其内源性抑制剂的失衡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之一,组织蛋白酶D可能参与了血管重塑及细胞凋亡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张志钢张晓兰舒青郑强荪
- 关键词:内科学组织蛋白酶D免疫荧光免疫印迹
-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样细胞方向的转化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在体内向肝细胞样细胞转化的可能性。方法:将从4周龄雄性SD大鼠腹股沟分离得到的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在体外标记后,通过门静脉注射的方法移植入由四氯化碳造成慢性肝损伤的雄鼠体内。移植术后2周处死受体雄鼠,取其肝组织,通过免疫荧光双染色的方法观察BrdU标记细胞的存在和白蛋白的表达,以确定所注入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受鼠体内向肝细胞样细胞转化的情况,结果:在经门静脉注射法进行移植的实验组SD大鼠的肝组织内检测到同时表达BrdU和白蛋白的细胞。讨论:本研究证明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有向肝细胞样细胞转化的可能.
- 冯国华王旭霞刘美媛张晓兰闻勤生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脂肪组织肝细胞
-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动脉的基因芯片分析及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变化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与正常大鼠动脉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8只给予正常饮食及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模型组8只大鼠喂食高脂饲料(3%胆固醇、0.5%胆酸钠、5%精制糖、10%猪油、基础饲料81.5%)及维生素D3腹腔注射,实验14周处死动物,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甘油三酯(triglyeride,TG),取主动脉进行HE染色及油红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提取主动脉RNA作基因芯片检查,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at-D)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浆TG和TC升高(P<0.01),HE及油红染色可见主动脉形成纤维增生性动脉粥样硬化。芯片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at-D基因表达上调。进一步免疫组化检查发现,正常对照组大鼠动脉组织中Cat-D不表达或者低表达,模型组中Cat-D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AS的发病是多因素作用的多基因改变而引发的复杂病变,组织蛋白酶D可能与其他具有降解基质作用的酶协同参与了血管重塑从而促进AS的发展。
- 张志钢张晓兰舒青郑强荪
- 关键词:基因芯片动脉粥样硬化组织蛋白酶D
- 甲状腺激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6在胰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甲状腺激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6(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interactor 6,TRIP6)又被称为Zyxin相关蛋白1(Zyxin-related protein 1,ZRP-1),
- 王闪张晓兰林五连王雯
- 关键词:受体相互作用蛋白甲状腺激素发病机制胰腺癌RECEPTOR
- 胃镜下E-NOTES经脐保胆取石术及胆囊息肉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 张晓兰王雯李达周刘建强林五连何小健许斌斌
-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及肝内移植的研究
- 2008年
- 目的:从脂肪组织中获取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并验证其多向分化潜能,探讨ADMSCs在肝再生中的作用。方法:获取大鼠脂肪组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传代,取第3代细胞分别用不同诱导培养液进行成骨、成脂诱导,诱导后通过细胞形态学和特殊染色观察诱导效果。用PKH26标记细胞,制作部分肝切除模型,将标记的自体ADMSCs经门静脉植入体内,2周后切下取肝脏制成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植入细胞在肝脏的定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白蛋白的表达。结果: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的细胞能在体外大量扩增,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ADMSCs移植2周后,可见PKH26标记细胞散在分布于肝内,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标记细胞白蛋白染色阳性。结论:大鼠脂肪组织中可以获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该细胞在肝再生环境中能向肝细胞分化,参与肝再生。
- 闻勤生王恽立赵永锋赵保民刘美媛冯国华张晓兰
-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肝再生干细胞移植
-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部分肝切除模型中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部分肝切除模型中向肝细胞的分化。方法从大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出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传代,取第2代ADMSCs用PKH26标记,制作部分肝切除模型,将标记细胞经门静脉自体植入体内。2周后切下肝脏制成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细胞在肝脏的定位,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标记细胞白蛋白的表达。结果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的ADMSCs能在体外大量扩增,PKH26标记后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红色荧光,细胞标记率约95%;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肝脏冰冻切片中散在分布红色标记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大多数标记细胞白蛋白染色阳性。结论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肝再生环境中能向肝细胞分化,有可能在肝部分切除后参与肝再生。
- 刘美媛王旭霞张晓兰冯国华胡运生闻勤生
-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肝再生干细胞移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