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国新

作品数:1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肿瘤
  • 3篇蛋白
  • 3篇恶性
  • 3篇恶性肿瘤
  • 3篇病理
  • 2篇多药
  • 2篇多药耐药
  • 2篇预后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输卵管...
  • 2篇输卵管
  • 2篇输卵管癌
  • 2篇输卵管肿瘤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组织病理
  • 2篇耐药
  • 2篇BCL-2蛋...
  • 2篇E2F-1
  • 1篇蛋白表达

机构

  • 15篇齐齐哈尔医学...
  • 6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15篇吴国新
  • 2篇于海涛
  • 2篇田杰
  • 2篇郑丽红
  • 2篇王玉
  • 2篇岳丽玲
  • 1篇乔丽姝
  • 1篇何鑫
  • 1篇包蕾
  • 1篇李秀兰
  • 1篇兴桂华
  • 1篇徐春晓
  • 1篇白玲
  • 1篇孙迎春
  • 1篇郭威
  • 1篇陈幼兰
  • 1篇陈莉
  • 1篇周馨竹
  • 1篇林春荣
  • 1篇曹德华

传媒

  • 7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中华医药学杂...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齐齐哈尔师范...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探讨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的研制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疗效的测定。结果 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 5 0 % ,HBVDNA阴转率为 2 8.5 7% ,对照组HBeAg阴转率为 2 5 % ,HBVDNA阴转率为 0 ;治疗组CD4/CD8复常率为 6 2 .5 % ,对照组为 2 3%。本实验临床观察 ,治疗组CD4/CD8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口服液除直接中和病毒外 ,还可使人体T细胞增殖转化 ,通过免疫调整作用达到清除乙肝病毒 ,提高病毒标志阴转率及T细胞亚群功能的恢复。
何鑫林玉婷徐春晓吴国新
关键词: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乙肝病毒
唾腺混合瘤2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1993年
唾腺混合瘤,由闰管区的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成分构成,其组织结构复杂多样,也称之为多形性腺瘤。对这种肿瘤的良恶性问题,意见尚不一致,有待于临床及病理医生的深入探讨。我们在1984年至1992年间共收治唾腺混合瘤26例,报告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年龄:最小17岁,最大61岁,平均38岁,与丘家茂统计其平均年龄40岁近似。性别:男11例,女15例,女性略多于男性。部位:发生于腮腺16例,颌下腺5例,腭腺1例,舌下腺2例,移位涎腺2例。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14年。
吴国新曹德华李春丽申英爱曹玉香
关键词:混合瘤肌上皮腺上皮表皮样癌上皮成分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病理诊断(附2例报告)
1997年
原发性输卵管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fallpian tuRe)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据资料统计,其发生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的0.3~0.4%。自1847年Raymond首次报告以来至1978年止,世界文献报道不超过1500例。国内文献报道仅18冽。我院发现2例,报告如下。1
张连祥吴国新乔丽姝田杰
关键词:输卵管肿瘤病理
结直肠癌组织中E2F-1、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转录因子E2F-1、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粘膜中E2F-1、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2F-1阳性表达率为56.7%,癌旁正常粘膜中为6.7%,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2F-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Dukes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Bcl-2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3%,在癌旁正常粘膜中为13.3%,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Bcl-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E2F-1、Bcl-2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共同过度表达,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岳丽玲吴国新于海涛郑丽红王玉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BCL-2蛋白
慢性外阴营养不良非典型增生探讨
2002年
刘翠阳孙迎春吴国新
关键词:慢性外阴营养不良非典型增生组织病理学
肿瘤坏死因子的活性与肿瘤治疗被引量:1
1996年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多功能的细胞素,由于它可做为抗癌物质和药物治疗脓毒败血症性休克的靶子而引起许多研究者和商界的兴趣与吸引力.TNF是有细胞毒、细胞抑制、免疫调节以及其它几种活性和包括脓毒败血症在内的蛋白。本文根据动物模型的研究概括了TNF的结构、受体、各种体内外的活性。根据临床Ⅰ、Ⅱ期的研究,作为抗癌治疗物TNF的作用也进行了讨论。 TNF在不同的组织和细胞内具有不同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许多学者在动物、人体及培养细胞等水平上研究了TNF的活性。 1 细胞毒性及细胞抑制作用 TNF的细胞毒性、细胞抑制(生长抑制)或生长刺激作用取决于细胞类型和组织培养的生长条件。1975年有学者第一次把TNF因子看作是体内抗癌因子,并表明在体外溶解转化的鼠成纤维细胞,L_(929)细胞。事实上,TNF的生物活性的描述是基于它在体内外的细胞毒性作用。早期的研究提示,TNF对转化的细胞株有选择的细胞毒作用和细胞抑制作用,而对培养的正常细胞没作用。因此许多实验室研究了TNF对各种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一些研究表明,TNF的抗增生作用不只限于肿瘤细胞,而且对许多正常细胞,如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角蛋白细胞有抑制作用。TNF的细胞毒作用随着细胞的生长状态。
SidhuRS吴国新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活性肿瘤药物治疗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
1996年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我院收治2例,现将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女,66岁。3年来阴道排淡黄色稀薄液体,近半年增多,每日约500ml。
白玲吴国新刘小燕兴桂华柏青杨白玉
关键词:输卵管肿瘤原发性
血清中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2002年
目的 进一步弄清血清中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在肿瘤的诊断、监测疗效观察以及预后的评估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对 5 0例正常人和 112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TSGF)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证明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的含量显著升高 ,其治疗后会明显下降 ,甚至呈阴性 ,TSGF检测对恶性肿瘤检测的敏感性为 78.5 % ,特异性为 96 % ,准确性为 83.5 %。结论 这项检测对恶性肿瘤的普查、诊断、疗效观察 ,病情监测和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周馨竹闻洪丽娄长杰吴国新
关键词: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恶性肿瘤TSGF
空腹胃液尿素氮测定对幽门弯曲诊断的意义
2003年
本文采用BUN(二乙酰—肟法)对48名正常人,131例胃部疾病患者进行了BUN测定。结果分别为(2.7±1.1)mmoL/L。(0.55±0.45)mmoL/L。正常人与胃部疾病患者比较呈极显著差异(P<0.01)。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导,认为幽门弯曲菌简称(C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推测在其发病学上可能有重要意义,由于CP含有活性很强的尿素酶,能大量分解尿素,使胃液尿素的浓度降低,根据上述原理,测定空腹胃液尿素氮浓度,作为CP感染的一种辅助诊断指标。
陈宗敏吴国新
关键词:空腹胃液尿素氮胃部疾病
血管外皮细胞瘤组织病理与预后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35例血管外皮细胞瘤以5年随访结果为标准分成良、恶性2组,其中良性2 0例,恶性15例,对这些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与随访结果作对比研究。结果:肿瘤直径和出血坏死机率在良恶性组间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 .0 1) ,且细胞间变明显,网状纤维增多和部位深在的肿瘤多为恶性。结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预后与肿瘤生长部位、大小、出血坏死、细胞间变及网状纤维的量有关,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潜在恶性的肿瘤,远期转移复发为其特点。
姚建国陈莉吴国新包蕾
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预后分析组织病理病理组织学特征肿瘤直径转移复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