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成
- 作品数:73 被引量:454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湖北江陵凹陷古新统沙市组四段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0
- 2013年
-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古新统沙市组四段硬石膏和钙芒硝中硫同位素组成为25.2‰~32.6‰,远远高于同时期海水硫同位素(20‰)。结合研究区古新统沙四段蒸发岩87Sr/86Sr研究,借助Mg、Ca、Sr、Ba等元素及其Mg/Ca、Sr/Ba,认为江陵凹陷沙四段时期湖盆为封闭的陆相盐湖。根据典型暖相盐类矿物(原生钙芒硝)的广泛发育和指示气候干旱程度的Fe2O3/FeO特征,可以推断研究区在沙市组四段沉积晚期的古气候属于暖旱型气候。在温暖干旱的气候环境下,硫酸盐沉积物供给率较低,因此当时的沉积环境对硫酸盐是封闭的。通过Fe、Mn、Al、Mg、Ca、Ni、V、Co、Cu等主微量元素以及Fe/Mn、(Fe+Al)/(Ca+Mg)、w(V+Ni+Mn)、V/(V+Ni)、Ni/Co、Cu/Zn的研究表明,研究区沙市组四段环境为湖盆浪基面之下的缺氧还原环境,为常年性较深水分层湖泊。上述缺氧沉积环境下存在大量的厌氧细菌,表生(≤50℃)条件下,厌氧细菌使硫酸盐SO24-还原成H2S,后者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硫化物或直接从体系中逸出,再加上当时的内陆环境对硫酸盐是相对封闭的,这种硫循环过程是造成研究区硬石膏和钙芒硝硫同位素值较高的原因,也是研究区最重要的硫同位素分馏过程。
- 王春连刘成林徐海明王立成沈立建
- 关键词:厌氧细菌江陵凹陷硫同位素沉积环境古新统
- 板块构造对海相钾盐矿床分布与成矿模式的控制被引量:28
- 2015年
- 表生钾盐矿床主要沉积于陆壳板块上的陆表海盆地中,其沉积受制于全球板块运动,具体影响表现在板块的规模、边界特征、漂移历史与古纬度、古气候等的控制作用。在巨型稳定克拉通上,出现巨型陆表海盆,沉积分布广、厚度大的巨型钾盐矿床或矿集区,矿床沉积类型属于化学岩型即碳酸盐岩型钾盐矿;板块汇聚区域,如特提斯造山带,出现较多的小陆块并形成较小规模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盆地,也形成了一些厚度大的巨型-超大型钾盐矿床或矿床群,沉积类型有化学岩型及碎屑岩型钾矿两类;而大陆板块边缘及其内部,出现裂谷盆地成钾,沉积环境可以从海相到非海相及过渡类型,钾盐沉积规模不等,也可出现超大型矿床,基本属于碎屑岩型钾矿;最后,在大陆板块内部出现典型陆相钾盐沉积。从时代上看,稳定巨型克拉通板块成钾,主要出现于古生代;而板块汇聚时期成钾,主要发生在中生代;裂谷成钾则主要出现在新生代,典型陆相钾盐矿床则出现在第四纪。由此可见,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地球表生成钾模式发生了重大转换。从成钾物质来源看,稳定克拉通海盆主要以海水补给为主,特提斯小陆块的海相盆地成钾物质,以海水补给为主,可能存在非海相(以火山活动带来深部物质等)的补给;而裂谷成钾物质补给,则是海相与非海相混合型,甚至一些盆地以非海相物质补给为主。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再到新生代,成钾盆地规模快速变小;所形成的钾盐资源量也呈相应递减变化规律。中国小陆块的漂移演化历史受控于全球主要板块的构造演化,其海相盆地成钾作用也应符合世界主要钾盐成矿的基本规律,因此,掌握全球板块对钾盐成矿基本约束规律,有助于研究中国小陆块海相成钾规律,指导中国海相找钾勘查突破。
- 刘成林赵艳军方小敏吕凤琳王立成颜茂都张华丁婷
- 关键词:海相钾盐矿床成矿模式
- 泸州-开江古隆起对川东三叠纪成盐成钾环境的控制作用被引量:23
- 2015年
- 泸州-开江古隆起的活动对早中三叠世川东盐类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川东三叠纪不同成盐阶段古构造特征、石盐及杂卤石的分布和古隆起不同位置含盐系的岩性组合对比等综合研究发现,古隆起相对周缘地形较高,其内部及边缘发育的小盐洼(如长寿地区)由于其水浅、盆小、蒸发速率快,有利于卤水浓缩形成原生杂卤石,也是可溶性钾盐的潜力区;早中三叠世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成钾的物质来源更加丰富,富钾、镁离子卤水迁移渗流至厚层膏岩层中形成次生杂卤石岩,形成该时期川东杂卤石广布,且范围明显超过石盐岩的格局。
- 赵艳军刘成林龚大兴周家云丁婷汪明泉王立成
- 关键词:杂卤石石盐三叠系川东
- 云南兰坪盆地云龙组上段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24
- 2015年
-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蕴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对于沉积环境的重塑及物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兰坪盆地云龙组上段由一层碳酸盐岩及其上覆的碎屑岩组成。通过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REE总量分别为142.65×10^-6-186.85×10^-6和217.2×10^-6-483.7×10^-6,均值分别为167.44×10^-6和358.7×10^-6,(La/Yb)N值分别介于8.22-10.96和9.07-15.01之间,标准化曲线右倾,表明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富集。负Eu异常程度中等,3个泥岩样品负Ce异常强烈,其他样品无明显负异常。利用对氧化还原环境最敏感的Ce/Ce^*判断,云龙组上段沉积时期主要为氧化环境,碳酸盐岩沉积时期呈弱氧化性,部分层位为还原环境,氧化性:泥岩〉粉砂岩〉碳酸盐岩。Sr/Ba比值〈0.75,表明当时为淡水沉积。根据∑REE和(La/Yb)n,结合Fe2O3/MnO、EFMn、CaCO3(%)和Al(%)等其他特征值判断,碎屑岩沉积时期以温暖湿润为主、碳酸盐岩沉积时期以干旱炎热为主的古气候条件,并且存在干湿交替的气候变化。沉积物源来自于上地壳,原始物质主要为长英质岩石,还有部分的中基性岩。
- 沈立建刘成林王立成
- 关键词:兰坪盆地稀土微量元素古环境
- 云南思茅盆地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曼岗组风成砂岩沉积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0
- 2015年
- 本文通过野外剖面的观察和实测,室内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测试分析,研究了云南思茅盆地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曼岗组风成砂岩沉积学特征,详细了解了风成砂岩的发育特征,以期为研究区白垩纪古气候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为我国钾盐勘探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和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曼岗组主要出露一套中—细粒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发育中—大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碎屑颗粒分选中等-好,以次圆状-圆状为主,孔隙不发育,杂基含量少;2曼岗组中段发育具平行层理的石英砂岩,粒度分布呈双众数,带状分布,石英颗粒为浑圆状,颗粒表面见Fe、Mn质薄膜,颗粒表面具明显的碟形坑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风成砂岩,初步判定其沉积环境为风成沙丘和丘间沉积;3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曼岗组风成砂岩,整体表现为干热型气候,曼岗组中段为丘间沉积,曼岗组上段和下段为沙丘沉积。其在搬运沉积成岩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整体表现为氧化环境,风力较大,风速稳定,持续时间长。此外,可能还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湿润性气候环境,这可能与大气降水、大气环流带的迁移,以及白垩纪海侵作用等有关。
- 袁桃吴驰华伊海生龚政王立成曾令旗
- 关键词:思茅盆地白垩纪古气候
- 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初探被引量:44
- 2016年
- 中国华南陆块江汉盆地的江陵凹陷和潜江凹陷以及江西吉泰盆地等裂谷盆地,在白垩纪—古近纪时期,发育了大量的蒸发岩,并形成了富含钾、锂、铷、铯、溴、碘、硼元素的卤水,这些高价值元素的含量多达到工业利用品位或综合利用品位,资源潜力巨大。这些资源的富集区域分布于华南陆块与新华夏裂谷构造的交汇处,同时也是华南花岗岩省与新华夏裂谷玄武岩的分布区。通过对该区域大地构造、火成岩、古气候、古地理特征与全球海侵事件等综合分析,同时结合盆地卤水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提出华南陆块(地区)的中生代—新生代盆地(群)可能是液体钾、锂、铷、铯、溴、碘、硼资源的成矿区;成矿物质受到白垩纪—古近纪火山活动带来的深部物质及海侵事件带来的海水等多源补给,前者主要带来锂、钾、铷、铯等,后者带来钾及溴、碘等。华南盆地卤水中钾、锂等元素的富集是内生与外生地质动力作用的结果,即构造-火成岩-海侵-干旱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成矿作用过程可以归结为裂谷沉积成矿,主要形成富钾、锂卤水;埋藏阶段这些卤水通常转移到孔隙发育的碎屑岩、玄武岩及断裂带内保存,形成盆地深层卤水矿床。
- 刘成林余小灿赵艳军王九一王立成徐海明李坚王春连
- 关键词:华南陆块蒸发岩
- 江陵凹陷古新统盐类矿物沉积特征及其成钾指示意义被引量:7
- 2014年
- 在对江陵凹陷中GK1、GK2、SK3和B103井岩芯进行详细观察的基础上,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薄片鉴定等手段,确认了在古新统有多种盐类矿物存在,并对盐类矿物特征和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江陵凹陷含盐系地层的矿物种类、组合比较简单,目前发现的盐类矿物有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三大类。古新统沙市组沉积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盐类矿物,主要为石盐、硬石膏、钙芒硝及无水芒硝,此外,应有少量—微量的钾石盐。作为干热指示矿物的钙芒硝和无水芒硝在沙市组广泛发育,可以推断出江陵凹陷在古新统沙市组时期的古气候属于干热型,此时湖水蒸发作用显著增高,导致古盐湖演化程度较高,向干盐湖阶段发展;而到了新沟嘴组沉积时期,发生湖侵,盐湖水体变深、盐度降低,盐湖遭受淡化。初步判断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具有较好的成钾条件。
- 沈立建刘成林徐海明王春连王立成刘宝坤张林兵
- 关键词:地质学江陵凹陷古新统盐类矿物矿物组合
- 兰坪-思茅盆地水化学特征及找钾指标探讨被引量:7
- 2014年
- 文章对兰坪-思茅盆地水(主要是盐泉水)的化学特征、离子比值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找钾指标。收集文献资料,获得思茅地区217件矿化度大于3 g/L盐泉水样数据,并通过野外考察和采样分析获得兰坪-思茅盆地25件水样数据。该区盐泉水的矿化度范围3.026-316.526 g/L,盐泉水p H值范围5.3-9.2;化学类型主要为硫酸钠亚型(占54.19%,n=217),其次为碳酸盐型(占17.73%),对找钾有利的氯化物型和硫酸镁亚型盐泉水分别占14.29%和13.79%;钾盐系数和溴氯系数最高值分别为18.520和14.470。通过对背景值的统计分析,确定了盐泉水的水化学组分和离子比值异常阈值。综合分析研究区盐泉水的水化学组分和特征系数分布图,初步认为在兰坪盆地内景谷—宁洱一带及周边和磨铺—宝藏(勐野井)—二官寨一带及周边均具有找钾潜力。
- 伯英刘成林赵艳军王立成
- 关键词:地质学找钾背景值兰坪-思茅盆地
- 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沙河街组一段石盐岩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成钾指示
- 赵艳军刘成林王立成赵宪福王鑫
- 西藏羌塘盆地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21
- 2013年
- 拉萨与羌塘地块于白垩纪中期的碰撞造山对羌塘原型盆地的热体制和构造演化有着重要影响。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对羌塘盆地隆鄂尼夏里组和托纳木雪山组砂岩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120~80Ma之间,表明在白垩纪中期,羌塘盆地普遍发生了一次构造抬升事件,该期构造事件的年龄与盆地内早白垩世的岩浆热事件、主要构造变形作用发生在晚白垩世以及雪山组和阿布山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125~75Ma)较一致,是拉萨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事件的记录。热历史模拟表明,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对羌塘盆地南部和北部的热演化历史有着差异影响,羌塘盆地南部降温速率相对不大,抬升剥蚀厚度约1500m,而北部古地温迅速降温到近地表温度,抬升剥蚀厚度近4000m。这种差异抬升剥蚀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使得因拉萨地块构造负载而导致羌塘地块的挠曲有关。
- 王立成魏玉帅
- 关键词:裂变径迹热历史白垩纪中期羌塘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