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江

作品数:14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青年人才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肿瘤
  • 5篇临床病理
  • 5篇基因
  • 5篇病理
  • 4篇预后
  • 4篇预后分析
  • 4篇细胞
  • 2篇样癌
  • 2篇髓样
  • 2篇髓样癌
  • 2篇肿瘤细胞
  • 2篇组织化学
  • 2篇未分化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基因表达
  • 2篇甲状腺
  • 2篇甲状腺髓样癌
  • 2篇降钙素

机构

  • 8篇福建医科大学
  • 7篇福建省肿瘤医...
  • 2篇福建中医药大...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华南基因组研...

作者

  • 14篇王晓江
  • 4篇朱伟峰
  • 4篇刘伟
  • 3篇廖之君
  • 3篇陈宝珍
  • 3篇何银珠
  • 3篇林德馨
  • 2篇陈燕坪
  • 2篇胡丹
  • 2篇师怡
  • 2篇崔艳梅
  • 2篇钟礼花
  • 2篇陈雪燕
  • 2篇陈刚
  • 1篇林丽燕
  • 1篇郑文岭
  • 1篇徐沁
  • 1篇黄榕芳
  • 1篇许淑桂
  • 1篇方燕红

传媒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5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患者(2例行CT检查,3例行MR检查)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5例患者临床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症状,血清AFP正常,5例患者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CT平扫低密度,增强后环形强化,MR信号不均匀,平扫呈T 1WI低信号T 2WI低信号,可见弥散受限,增强后1例呈环形强化,1例呈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填充式持续强化。结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是罕见的肝脏肿瘤,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确诊需结合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饶艳莺王晓江张和军李敏峰许淑桂方燕红
关键词:肝肿瘤神经内分泌癌
DEPDC7基因在肝细胞及肿瘤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研究DEPDC7基因在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及其他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常规培养正常肝细胞HL-7702,肝癌细胞SMMC7721、HepG2、Huh-7,其他肿瘤细胞ZR-7530、MDA-MB-231、SGC7901、SW480。用MTT检测肝癌细胞转染前后的增殖情况,用RT-PCR方法在转录水平检测DEPDC7基因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从蛋白质水平检测DEPDC7蛋白的表达。结果 3株肝癌细胞生长增殖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细胞DEPDC7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比正常肝细胞降低(P<0.05),而其他肿瘤细胞DEPDC7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PDC7基因在正常肝细胞中选择性高表达,而在肝癌细胞株中呈低表达。
廖之君王晓江王心睿林德馨
关键词:基因表达肝细胞癌
甲状腺微小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髓样癌(micro-M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micro-MTC 24例,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36~71岁,中位年龄47岁,男女比1∶1.7,均为单侧甲状腺孤立性病变,直径0.1~1 cm,中位直径0.6 cm。镜下肿瘤无纤维性包膜,浸润周围甲状腺组织,13%(3/24)可见卫星结节;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罕见,未见坏死及脉管侵犯。临床Ⅰ期占75%,Ⅲ期占25%,30%(6/20)见淋巴结转移,无其他器官侵犯及远处转移。随访时间5~1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生化治愈率100%。结论 micro-MTC多发生于成年人,表现为单侧甲状腺孤立性病变,女性较男性多见,罕见复发转移,预后极好。
刘伟王晓江彭凤英杨世娟朱伟峰肖伟进钟礼花
关键词:甲状腺髓样癌降钙素预后
TRPM7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M型-7(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7,TRPM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福建省肿瘤医院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间进行外科手术并有完整随访信息的胃癌病例48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上述病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RPM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结果:TRPM7 mRNA在胃正常组织和胃癌组织中都有表达;与癌旁胃正常组织相比,TRPM7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比癌旁组织上调1.38倍(P=0.0140);TRPM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分型、TNM分期及是否感染EB病毒无显著的相关性;生存分析提示:与癌旁组织相比,TRPM7正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短于负表达组(P=0.0442)。结论:TRPM7可能作为一个原癌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TRPM7表达情况有明显的预后意义。
陈宝珍王晓江何银珠许春伟林贤东
关键词:肿瘤胃癌
DEP结构域的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1年
DEP结构域首先是在三种蛋白(鼠蓬乱蛋白、产卵缺陷10蛋白、血小板-白细胞C激酶底物2蛋白)中发现的,是一个由接近10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模序。人类基因组中至少有67种基因编码含DEP同源结构域蛋白。目前所了解的DEP结构域具有细胞膜定位、信号转导等多种功能。因此,它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通过发掘DEP结构域与复杂的生物系统中多种分子和基因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DEP结构域的功能。
王晓江廖之君林德馨
关键词:WNT
肝选择性未知基因loc91614的功能预测及表达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预测肝脏组织选择性未知基因loc91614的功能,实验验证其基因表达。方法:构建含未知基因的肝组织选择性细胞通讯(LSCC)基因网络,再进行聚类、文献挖掘、基因本体、KEGG通路、Transfac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等分析,用以预测loc91614的功能特征,最后,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验证其基因表达。结果:获得21个节点的LSCC基因网络,聚类显示loc91614与apob密切关联;文献挖掘显示基因与肝组织、胞质、脂等关键词显著相关;GO功能富集分析揭示loc91614具有细胞通讯、信号转导、细胞内信号级联的功能,有7个TFBS可对含loc91614的靶基因集进行调控,loc91614基因在肝细胞表达明显高于肝癌细胞。结论:loc91614可能分布于肝细胞的胞质中,很可能在肝组织中发挥细胞通讯等功能,也可能参与肝脏的糖、脂代谢过程,在肝细胞选择性高表达。
廖之君马文丽梁爽林德馨王晓江郑文岭
关键词:基因表达细胞通讯
基于胃癌基因组学的机器学习识别特征性甲基化位点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基于基因组学的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构建胃癌相关甲基化预测模型。方法下载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中胃癌基因突变数据、基因表达数据和甲基化芯片数据,进行特征选择,构建支持向量机(径向基核函数)、随机森林和误差反向传播(error 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并在新的数据集中进行模型的验证。结果在3个模型中BP神经网络的检验效能最高(F1 值=0.89,Kappa=0.66,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3)。结论 BP神经网络能够充分利用分子检测的基因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可以用于胃癌相关甲基化预测。
王晓江刘伟陈宝珍何银珠陈燕坪陈刚
关键词:胃肿瘤DNA甲基化
涎腺分泌性癌8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涎腺S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16~60岁,平均39岁,均表现为单发性肿块,7例位于腮腺,1例位于颊黏膜,肿瘤直径1.5~3.5 cm,平均直径2.4 cm。其中6例为实性肿块,2例伴有囊性变。镜下见粗细不等的纤维性间质将肿瘤分割成分叶状结构,排列成微囊、腺管、滤泡样结构伴腔内均质分泌物,部分区域呈实性及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中等大小,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肿瘤性坏死及脉管侵犯。7例腮腺SC患者行腮腺全切+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颊黏膜SC行肿块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随访3~86个月,均未见复发。免疫表型:在8例涎腺SC中,7例S-100和Mammaglobin弥漫强阳性,1例部分肿瘤细胞阳性;DOG1均为阴性。结论 S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涎腺肿瘤,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从青年人至老年人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最常见发病部位为腮腺。S-100和Mammaglobin共表达且DOG1阴性为其重要的免疫表型。
崔艳梅王晓江朱琼陈雪燕刘伟
关键词:涎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309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肺非黏液型微小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9例肺非黏液型MI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行CD34和TUBB3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辅助判断早期浸润中的价值。结果309例肺非黏液型MIA中,男女比为1∶2,中位年龄54岁,多数为体检发现(84.5%),吸烟者仅占8.1%。CT表现均为周围型磨玻璃病变(ground-glass opacity,GGO),中位直径1.0 cm,其中31.4%为多发病变,双肺者占5.5%。所有淋巴结清扫标本均未见肿瘤转移。随访期间仅有1例同侧肺叶复发。CD34在肺非黏液型MIA的非浸润成分及正常肺泡壁中呈阳性,显示出完整的肺泡壁结构,而微浸润灶中癌巢周染色明显减少,呈间断性分布,部分呈阴性。TUBB3在非浸润成分中均阴性,在微浸润灶中的阳性率达65.9%。结论肺非黏液型MIA好发生于女性及非吸烟者,且多无临床症状,约1/3为多灶性。患者预后极好,罕见复发、转移;CD34和TUBB3可作为辅助判断早期浸润灶的免疫指标。
刘伟王晓江王健超钟礼花朱伟峰林丽燕陈刚
关键词:肺肿瘤CD34
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性子宫内膜去分化癌/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SMARCA4(是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中的核心催化亚基)蛋白表达缺失性子宫内膜去分化癌/未分化癌(DDEC/UDE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确诊的DDEC/UDEC患者共48例,其中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性DDEC/UDEC患者10例,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分型及预后。结果(1)临床特征:10例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性DDEC/UDE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范围:48~65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Ⅱ期和Ⅲ~Ⅳ期各5例。(2)病理特征:肿瘤细胞黏附性差,常见脉管内癌栓(8/10),部分可见泡状核细胞(6/10)、横纹肌样细胞(4/10)及组织细胞吞噬凋亡小体或碎片形成的星空现象(4/10);6例(6/10)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2例(2/10)p53蛋白突变型表达,5例(5/10)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阳性表达。(3)分子分型:10例患者中,POLE突变(POLEmut)型1例(1/10),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5例(5/10),p53异常型1例(1/10),无特异性分子改变(NSMP)型3例(3/10)。(4)预后:1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范围:7~42个月),随访期内5例(5/10)因肿瘤进展、多发转移死亡,其余5例(5/10)术后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征象。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8.3%和52.5%。结论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见于约1/5的DDEC/UDEC患者,具有较高的侵袭性,预后较差。SMARCA4蛋白表达缺失性DDEC/UDEC患者中,约半数存在MMR蛋白表达缺失和PD-L1蛋白阳性表达,提示其可能会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获益。
刘伟师怡王晓江崔艳梅何同梅柳景成朱伟峰徐沁胡丹
关键词:核蛋白质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