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枳壳传统炮制方法被引量:4
- 2022年
- 枳壳在我国作药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汉代至清代记载了多种炮制方法,可以归纳为净制、切制、火制、辅料炮制四类,而其中以去瓤麸炒居多。针对枳壳传统炮制方法,当代学者从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炮制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为探讨枳壳炮制方法的合理性提供了参考。
- 何荣杰王俊峰
- 关键词:枳壳药理
- 胰岛素强化降糖方案对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降糖方案对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胰岛素强化降糖组(>9.0%)40例,常规降糖组(≤9.0%)42例。胰岛素强化降糖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采取胰岛素连续皮下输注,出院后调整为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1~3次/d注射;常规降糖组采取口服降糖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后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分为神经功能重度障碍(≤50分)、中度障碍(51~74分)、重度障碍(≥75分),比较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胰岛素强化降糖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常规降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胰岛素强化降糖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常规降糖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与治疗前、同期胰岛素强化降糖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同时胰岛素强化降糖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常规降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胰岛素强化降糖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轻度障碍比例明显高于常规降糖组,重度障碍比例明显低于常规降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神经功能中度障碍比例在胰岛素强化降糖组与常规降糖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庞厚芬杨莉王俊峰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强化降糖神经功能
- 多巴胺、硫酸镁治疗支气管哮喘120例分析
- 2005年
- 王俊峰李文辉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多巴胺硫酸镁重度哮喘
- 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控制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根据强化降糖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两组患者入院次日睡前开始注射甘精胰岛素,初始剂量0.15 U/kg;观察组患者入院第3天早餐前开始注射利拉鲁肽,对照组患者入院第3天3餐前开始注射门冬胰岛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w后检测血脂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记录体质量指数和治疗期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轻度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体质量指数及各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各血脂指标均明显降低,观察组体质量指数明显降低,同时观察组各血脂指标及体质量指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治疗前,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轻度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在减轻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程度,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有明显优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王俊峰苑金美庞厚芬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利拉鲁肽胰岛素抵抗指数
- 红花油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观察
- 2006年
- 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红花油外用治疗新生儿硬肿症36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 王俊峰李文辉
-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外用治疗红花油疗效观察
- 纳络酮、脑活素、胞二磷胆碱、尼莫地平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302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供氧、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先给予纳络酮,疗程3 d,第4 d应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治疗,疗程7-10 d;并于入院第1 d口服尼莫地平,疗程7 d。对照组给予脑活素、胞二磷胆碱治疗,疗程10-14 d。对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正常需要的时间,临床疗效及NBN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呼吸、肌张力、面色、哭声、心率、前囟张力、意识状态恢复正常需要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NBNA评分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应用纳络酮、脑活素、胞二磷胆碱、尼莫地平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效果显著。
- 高茂玲王俊峰渠银平
- 关键词:脑缺氧纳络酮脑活素胞二磷胆碱尼莫地平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