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 作品数:4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国西南块菌(松露)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本项目对我国西南块菌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开展了研究,对我国12个省(区)、西南52个县域进行了野外考察,采集研究标本一千零六十八余份;基于形态解剖学比较研究和DNA分子nrDNA-LSU、ITS等序列的系统学分析,修订并建立属下4个组的分类系统;确认我国分布有41个种,其中,26个为我国特有种,16个新种。首次明确了国产黑块茵涵盖了Findicum等6个种;澄清和纠正了一些物种名称的误用和混乱。国产夏块茵Tuber sinoaestivum与欧洲zaestivum,国产印度块菌rindicum与欧洲T.melanosporum成姊妹类群。研究结果清晰了我国块茵的物种多样性。利用核糖体ITS和共显性ssR分子标记,首次对中国西南51个居群的Tuber indieum complex进行了谱系地理和群体遗传学分析,基于单倍型的系统发育树、网状进化关系树、SAMOVA分组分析以及微卫星位点的STBUCTUBE、PCO和UPGMA分析表明,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划分为两个具显著遗传分化及谱系地理结构的谱系,即A与t3谱系,A谱系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南部地区,B谱系主要分布于怒江上游和金沙江北部地区,A和B谱系很可能是两个物种水平的差异。结合块茵地理信息系统和物种分布模型,提出川西、黔东北、藏东南及滇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作为块茵重点保护与发展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块菌属真菌宿主植物丰富多样,对土壤、DH等要求及适应性相对宽泛。子囊果内及根际微生物类群的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经过数千组合试验,筛选出茵根合成基质配伍及促栖菌,成功地合成了4种块菌与6种树种的茵根树苗587515,种植832亩,并成功产出了块茵子实体。研究结果表明,块菌是适宜于在我国西南等地喀斯特石灰岩地区广泛种植的真菌类群。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理解和阐明
- 刘培贵王云王向华于富强陈娟邓晓娟乔鹏耿丽英张介平万山平
- 中国西南块菌(松露)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
- 刘培贵王云王向华于富强陈娟邓晓娟乔鹏耿丽英张介平万山平
- 该项目对中国西南块菌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开展了全面研究。对中国12个省(区),西南52个县域进行了野外考察,采集标本1068余份。基于大量标本形态学和DNA nrDNA-LSU、ITS等序列的系统学分析,明确了分类学特征...
- 关键词:
- 关键词:块菌物种多样性保护生物学
- 中国块菌要览及其保护策略被引量:24
- 2011年
- 截至目前报道的中国块菌有28种,其中黑块菌4种,白块菌24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黑块菌类有印度块菌复合种和中国夏块菌,其中印度块菌复合种与欧洲法国黑孢块菌属于姊妹类群,中国夏块菌与欧洲夏块菌也是姊妹类群。虽然欧洲意大利白块菌在中国尚未找到、波氏块菌在中国的存在尚待最终确认,但是,最近的更多白块菌新种的发现,说明中国块菌的多样性要比预期的丰富得多。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新的块菌种类不仅和欧洲种有着紧密的亲缘,而且和北美的种也有一些联系,特别是与欧洲块菌有着历史渊源。这些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欧亚块菌共同起源于古地中海、之后各自分布于中国西南和欧洲地中海地区繁衍至今,形成现代分布格局。新近发现的大批白块菌类群表明中国西南块菌资源十分丰富、种类极其多样,很可能是起源古老保留下来一个大分支,暗示着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是世界块菌起源和分化中心,有力支持了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是世界块菌起源和分化中心的学说。中国块菌的共生树种种类比世界任何地区都丰富多样,不仅有与阔叶树,如栎、榛、杨、板栗等形成菌根关系,更多的是与松、云杉和冷杉等针叶树,而且还有特有树,如油杉等形成菌根关系。中国块菌对土壤等要求及适应性相对也宽泛,产量大而集中,分布广,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近20年的商业化盲目采集致使块菌植被、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块菌产量明显减少,严重危及块菌资源的生存。改变采集方式,保护我国的块菌资源刻不容缓。发展块菌种植业形成新型农林业经济和生态模式是最有效的保护策略。
- 刘培贵王云王向华陈娟郑焕娣邓晓娟乔鹏姜华田宵飞张介平万山平王冉
- 关键词:块菌资源保护
- 块菌名实考证及其资源保护被引量:18
- 2011年
- 块菌是指Tuber属的真菌种类,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生在地下,其中包含着世界上最美味和价值最昂贵的食用菌。中国食与药用真菌文化悠久,历代本草都不乏各种菌类的记载,但在本草中记载的与块菌有关系的菌类唯有1245年陈仁玉编撰的"菌谱"中称之为"麦蕈"和俗名为"麦丹蕈"的一种地下真菌。日本本草对"麦蕈"也屡有记载,并把"麦蕈"叫"地肾"和"松露"。这是"松露"一名的最早记载,"麦蕈"或"松露"可能是被现代菌物学称之为须腹菌(Rhizopogon spp.)的真菌种类。因而,"松露"一名虽是汉字,但是所指并非真正的块菌,应是须腹菌(Rhizopogon spp.),也称"假块菌"(false truffle),所以松露和块菌寓意各异。产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食用黑块菌主要是印度块菌(Tuberindi-cum)或中华块菌(T.sinense)、夏块菌(T.aestivum=T.uncinatum)和拟喜马拉雅块菌(T.pseudohimalay-ense=T.pseudoexcavatum),近年来身价倍增,成为中国野生食用菌出口种类中名列前三甲的菌类,在世界块菌市场上也颇受欢迎。喜马拉雅块菌(T.himalayense)在我国尚未发现它的踪迹。印度块菌和中华块菌形态上有差异,若把中国产的类似黑孢块菌的黑块菌统称为印度块菌(T.indicum)尚值得商榷。中华块菌或印度块菌形态和遗传变异多样,尚需进一步研究。2010年在云南和四川相继发现的大型香味浓郁的白块菌,近似于波氏块菌(T.borchii)组的块菌,颇具研究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表明我国块菌资源比原有记载的要丰富的多。由于利益之驱动和疏于管理,掠夺式的采收方法造成了块菌产区生态环境毁灭性的破坏,一些商业化采集区的块菌已濒临灭绝,中国西南地区的块菌资源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对产自欧洲、美洲的块菌、沙漠块菌,以及块菌的生态意义和种植作了简要介绍和讨论。
- 王云刘培贵
- 关键词:块菌松露濒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