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
- 作品数:56 被引量:208H指数:8
- 供职机构:贵州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山茶属贵州特有植物种子特性及种质创新前瞻的研究
- 贵州属于东亚植物区华中植物区系(ⅢD10),是山茶属植物起源和分布中心之一。采用无人机遥感结合实地样方观测法等开展贵州特有山茶植物的资源调查和分布区研究,查明贵州分布山茶属植物13组49种4变种,分布区狭窄、种群极小;有...
- 唐凤洪江刘海燕汪建文杨乃坤邹天才
- 关键词:山茶属种子特性种质创新
- 贵州稀有濒危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被引量:10
- 2021年
- 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正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拥有丰富物种资源已成为夺取生物科技制高点的关键,因此,贵州稀有濒危种子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贵州稀有濒危种子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贵州红山茶(C.kweichowensis)等103种贵州稀有濒危植物,采用模式标本产地植物追溯、现存分布区及种群散布特征调查、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混合采种迁地保育、生物资源测试分析与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及其迁地保护、种子生物学特性与种子散布及分布动态变化、种苗繁育与应用栽培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评估的103种贵州稀有濒危种子植物都采取了就地保护措施,但迄今为止对濒危威胁程度减轻的效应不明显,抢救性迁地保护依然必要,其中极危(CR)23种、濒危(EN)30种、易危(VU)40种、近危(NT)7种、无危(LC)3种;采用同一地理种源迁地保护有效种群P_(n)≥L_(f)·E_(e)·A_(m)的栽培方法,在贵州省植物园开展了迁地保护引种栽培试验。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3种、3650株,引种栽培平均成活率为95.47%,贵州及毗邻川、滇、桂极少数地区特有分布的种子植物70种、11010株,引种栽培平均成活率为95.80%,并且建成了活植物保育圃30200 m^(2)。(2)搜集文献大数据结合GIS信息追踪调查研究,发现了小黄花茶新分布区2.5 km^(2)、长柱红山茶(C.longistyla)新分布区1.5 km^(2)、美丽红山茶(C.delicata)新分布区1.0 km^(2)、皱叶瘤果茶(C.rhytidophylla)新分布区6.0 km^(2)、红花瘤果茶(C.rubituberculata)新分布区50.0 km^(2)、贵州槭(Acer guizhouensis)新分布区0.3 km^(2);新分布区种群增量对其减轻濒危程度的评估效果影响不明显。(3)选择了小黄花茶、贵州红山茶等20种具有贵州高原区域环境特色的经济植物�
- 邹天才李媛媛洪江黄丽华刘海燕陈龙张著林张维
- 关键词: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
- 复方首乌补液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含量的测定方法被引量:3
- 2012年
- 为寻求同时测定复方首乌补液中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该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含量分别在0.021 6~0.432μg(r=0.999 9)和0.011 4~0.228μg(r=0.999 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0%(RSD=1.32%)和99.13%(RSD=1.89%)。该检测方法简捷、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首乌补液的质量控制检测。
- 罗迎春黄文君彭贵云田红红伍庆洪江
- 关键词:HPLC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预测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以贵阳市偏坡乡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人口素质、区域经济等相关指标,构建了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Logistic增长预测模型,对典型喀斯特峰丛槽谷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和预测。结果表明:偏坡乡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5年为中级协调发展阶段,2016~2020年为逐步良性协调发展阶段,2021~2027年趋向于高效协调发展阶段。随着生态休闲旅游的合理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偏坡乡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也逐步趋于高效优质协调方向发展。
- 江波林涛李佳成朱生亮周文龙洪江
- 关键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皱叶瘤果茶的种群生态特征研究(英文)被引量:2
- 2015年
- 皱叶瘤果茶(Camellia rhytidophylla)是颇具经济价值的特有濒危植物,分布于贵州高原亚地区(Ⅲ D10d)开阳县花梨镇洛旺河流域海拔573~920 m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研究其种群生命特征与保育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皱叶瘤果茶疑似分布区(6 km^2)开展踏查,在密集分布区设置样地进行详查,分析其种群结构、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皱叶瘤果茶种群结构为增长型,幼龄树在种群中占的比重达46.38%,种群密度大小为幼龄树>中龄树>成年树,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分别在Ⅰ龄期和Ⅳ龄期出现2个高峰,随后又同时在Ⅲ龄期和Ⅵ龄期出现2个低谷。2个样地内的幼树种群在所有尺度下均呈集群分布,中龄树种群在小尺度上呈集群分布,在大尺度上则表现为随机分布,成年树种群由于人为活动干扰和生境异质性而使空间分布格局明显不同。各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大差异,关系不密切,均表现为负相关或不相关。皱叶瘤果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其物种生物学特性、生境异质性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繁殖率极低是限制种群扩散的关键因素,生境异质性、山丘阻碍种子散布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其种群狭限分布的主要原因。
- 刘海燕杨乃坤邹天才李媛媛洪江
- 关键词:特有植物静态生命表
- 紫花芸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粗提条件优化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为寻找新型的、高活性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将紫花芸豆磨碎乙醚脱脂后制成花豆粉,用pH4.0的稀酸溶液抽提,并在70℃对抽提液热变性15min,然后进行40%~70%饱和度的硫酸铵分级沉淀。对花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粗提条件进行了优化,并探索了不同温度处理对PVTI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0℃处理60min后,活性丧失约30%,PVTI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 张伦刘盈盈杨玲洪江张高
- 关键词:胰蛋白酶抑制剂
- 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温光调控及生理特性变化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红花瘤果茶(Camellia rubituberculata)是贵州特有珍稀植物,颇具经济价值。为加强其保护利用和解决种子育苗技术问题,本研究检测分析了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温度与光照调控及其萌发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红花瘤果茶种子在15~35 ℃均能正常萌发,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 20 ℃时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可达到72.00%和40.33%,在0、10、24 h 3个光照梯度中发芽率差异不显著;2)浓度为200 mg ·L^-1 的赤霉素溶液不仅能促进红花瘤果茶种子的提早萌发,还能显著提高红花瘤果茶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和聚乙二醇溶液处理不能促进红花瘤果茶种子的发芽;3)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红花瘤果茶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在种子萌发初期呈上升趋势,随后逐渐下降,在25 ℃时可溶性蛋白质下降速率最快;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正向上升,在35 ℃下的丙二醛含量上升达到最大值;4)在恒温条件下,不同光照时间对红花瘤果茶种子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影响,红花瘤果茶种子可归属于光中性种子。
- 郭米香吕晓梅洪江刘海燕邹天才
- 关键词:种子萌发生理特性
- 花脸香蘑元素测定被引量:38
- 2003年
- 用等离子体质谱、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分光光度等方法首次测定了人工代料栽培的花脸香蘑子实体中18种元素,测定结果:每克干品中富集金属元素K4112μg,Na132μg,Ca2690μg,Mg1244μg,Fe1215μg,Zn84 4μg,Cu96 8μg,Sr2 39μg,Se0 93μg,Co0 56μg,Ni2 12μg,Ge0 24μg,S0 28μg;富集有害金属元素Pb0 88μg,Cd0 58μg,Hg0 40μg,As1 00μg,Cr1 34μg。研究结果表明,花脸香蘑中富含有人体抗自由基、抗衰老、抗癌微量元素硒、锗、锌,而且富集的有害金属元素较欧洲报道的25种野生蘑菇低约20-100倍。该研究表明,用我们研究的人工代料配方栽培的花脸香蘑品质是优质的,该分析结果对花脸香蘑的食用、药用研究开发具有科学价值。
- 罗心毅洪江张勇民
- 关键词:花脸香蘑等离子体质谱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人工栽培金属元素
- 氢氧化铝大型平底晶种分解槽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氢氧化铝大型平底晶种分解槽,属于化学结晶反应装置;旨在提供一种运行能耗小、制造成本低的生产氢氧化铝的反应装置。它包括设有进料口的分解槽、设在该分解槽中的浆叶、驱动该浆叶转动的搅拌装置、通过出料管与所述...
- 苏向东胡大乔柳健康黎云何力邹韶宁侯云刘世黔李丹宁薛涛丁元法洪江金开胜黄健李勇王强谭春生
- 文献传递
-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优选黔产灰毡毛忍冬最佳初加工方法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不同产地初加工方法对黔产灰毡毛忍冬外观性状、品质成分和加工效率多方面的影响,为灰毡毛忍冬产地加工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传统加工方法组(晒干、蒸后晒干、阴干、蒸后阴干)、恒温烘干组(50、60、70、80℃)、变温烘干组(50→60℃、50→70℃、50→80℃)共11种方法加工灰毡毛忍冬,对加工品从颜色和香气等外观指标,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绿原酸、总皂苷等成分指标,加工时间和折干率等效率指标分别进行测定。结果综合外观性状、品质成分和加工效率多方面的因素,11种加工方法中,50℃恒温和变温方法的综合关联度值在0.94~0.96,远高于其他方法,其中50→60℃方法的综合关联度值最高,达到了0.9598。结论综合来看,变温干燥是灰毡毛忍冬较好的产地初加工方法,该方法可作为基地规模化加工灰毡毛忍冬的重要技术手段。
- 罗文敏张珍明王芳刘盈盈刘燕段如雁洪江
- 关键词:灰毡毛忍冬外观性状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折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