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止庵

作品数:15 被引量:16H指数:1
供职机构: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主题

  • 6篇小说
  • 5篇文学
  • 2篇散文
  • 2篇文学作品
  • 1篇代文
  • 1篇第一人称
  • 1篇第一人称叙述
  • 1篇第一人称叙述...
  • 1篇电影
  • 1篇读书
  • 1篇新生代散文
  • 1篇虚构
  • 1篇叙述者
  • 1篇一分为二
  • 1篇遗著
  • 1篇以假充真
  • 1篇意趣
  • 1篇译本
  • 1篇尤瑟纳尔
  • 1篇原野

机构

  • 10篇燕山大学
  • 3篇中国作家协会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鲁迅博物...

作者

  • 13篇止庵
  • 1篇楼肇明
  • 1篇王世家

传媒

  • 7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书摘
  • 2篇南方文坛
  • 2篇鲁迅研究月刊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199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代散文丛谈(四则)
1997年
评论原野最好的话还是静之兄说的,叫作“天真无赖”,可以用来讲原野的文章,也可以讲他文章里的意思。这里面的两个倾向似乎是相背离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就正好拿来说原野的散文世界,这世界实在大得很。读他《善良是一棵矮树》等集子里的文章,第一个感觉就是他几乎是什么都能写,什么都写得好。有些题材我们轻易不敢触及,怕弄不好庸俗了,或者做作了,但是他总是在这种接近边缘的地方写得最好。事无巨细,他对什么都能写出他自己的独特发现。原野曾自拟一联:“作文烟茶酒,读书手眼心。”(见《脱口而出》)我看他作文用的也是手。
止庵
关键词:新生代散文冯秋子女性散文原野丛谈
洛丽塔
2008年
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如果一位导演试图传达小说家的意趣,他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如果他试图借助电影手段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电影本身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将电影是否忠实于原作作为判断其高下的标准。《洛丽塔》前后两次搬上银幕,第一次出自斯坦利·库布利克之手,纳博科夫亦曾参与改编,然而他说:“就电影而言,它是一流的;但那不是我写的东西。”
止庵
关键词:《洛丽塔》纳博科夫小说家意趣原作
一弹解千愁
2008年
将《一弹解千愁》拍成电影,施隆多夫所要“对付”——假如可以这样形容改编一事的话——的人,与其说是作家尤瑟纳尔,不如说是书里那个“我”——第一人称叙述者埃里克·冯·洛蒙德。尤瑟纳尔在小说自序中说,第一人称“是我常用的手法”,然而她的用法非比寻常。在她看来,常见那种“由一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向一群随和、沉默的听众滔滔不绝地讲故事”,通过“准确的细节和推论的逻辑描绘自己”的方式,未免缺乏真实性,甚至不具可能性。她则将第一人称置诸某种特定的语境之中。先前之《阿列克西或徒劳之战解说》,后来之《哈德良回忆录》,均是如此。语境不仅决定了“怎么说”,而且影响到“说什么”。正如作家所说,第一人称叙述者“有权在书中描写一个完整的人,让他以其特有的语言习惯表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让他具有或对或错的判断,
止庵
关键词:第一人称叙述者尤瑟纳尔讲故事回忆录
鲁迅遗著的出版
2010年
止庵
关键词:出版遗著文学丛书苏联作家一分为二竖琴
关于自己
2010年
一 我开始学习写作,还在很小年纪。以后写小说,写诗,1979年后,用“方晴”这笔名发表了一些。此前写的百多万字,幸未谬种流传。倒不是通常所谓“悔其少作”。回过头去看那些东西,除自家功底太浅外,与当时别人发表出来的无甚区别,都是胡编乱造。值得留意的是何以如此。
止庵
关键词:小说文学作品现代文学
纯真年代
2008年
电影《纯真年代》堪称“视觉的飨宴”,布景服装简直美不胜收。如果读过据以改编的小说,或许觉得这些只是展现,并非创造。当然也不妨说,展现得如此完美,也就是创造了。这里不纠缠于说法,只想强调一点:斯科塞斯拍出来的,几乎都是华顿写到了的。虽然偶有出人:小说中的梅“酷似一尊年轻运动员的大理石雕像”,而埃伦比她“略矮一点”;现在饰演梅的薇诺娜·赖德则不如饰演埃伦的米歇尔·菲弗长的高。
止庵
关键词:《纯真年代》年轻运动员小说华顿赖德
识大识小
2005年
邓云乡的著作,我最早读到的是《鲁迅与北京风土》,叹为得未曾见;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至今记忆犹新。王西野为此书写跋,谓"乃以《鲁迅日记》为经,以风土景物为纬,抚今追昔,因人寓景,所谓识小可以见大,比一般的研究著作,读起来要有味得多"。末了所说尤得我心。书中多次提及"周遐寿老人",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写法正是走的《鲁迅的故家》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的路子。——话说至此,不禁想起顾随尝批评《鲁迅的故家》
止庵
帕慕克与侦探小说被引量:1
2007年
在奥尔罕·帕慕克的《黑书》里,卡利普失踪的妻子如梦是个侦探小说迷。卡利普有一次“想象在家等他的如梦正读着一本侦探小说,而他自己是书中的主角”。以卡利普为主角的这本《黑书》,中译本正好标明“侦探小说”。博尔赫斯说:“文学体裁与其说取决于作品本身,还不如说取决于阅读这些作品的人的看法。”又说:“侦探小说制造了一种特殊的读者。”(《博尔赫斯口述》)此类“特殊的读者”往往将侦探小说视为一种“文学体裁”,而以此种“看法”——多半是种共识,概括起来或许就是范达因著名的“侦探小说二十条准则”——去“阅读这些作品”。
止庵
关键词:侦探小说文学体裁中译本主角
《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答问被引量:1
2009年
止庵王世家
关键词:鲁迅作品全集编年答问
读书漫谈
2008年
前几天我梦见少年时的一些事情,却不是真发生过的,而是从前读的两本苏联小说《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和《瓦肖克和他的同学们》的内容。醒了我久久留连在刚才的梦里,觉得心向往之。
止庵
关键词:读书小说少年文学作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