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福兴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文化
  • 3篇壮族
  • 2篇丧葬
  • 2篇文化生态
  • 2篇文化象征
  • 2篇化生
  • 1篇多民族
  • 1篇仪式
  • 1篇葬仪
  • 1篇丧葬仪式
  • 1篇壮族传统
  • 1篇文化结构
  • 1篇历史过程
  • 1篇民族
  • 1篇民族关系
  • 1篇二次葬
  • 1篇风俗

机构

  • 4篇桂林工学院
  • 3篇玉林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梁福兴
  • 3篇陆发焕

传媒

  • 3篇玉林师范学院...
  • 1篇沧桑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壮族丧葬仪式结构及其文化象征意义解读(二)——以榕垌村壮族二次葬仪式结构及其文化象征意义分析为例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对一个壮族村落典型的二次葬仪式过程进行详细的调查叙述,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壮族二次葬仪式的结构、功能及其文化象征意义表达,认为壮族二次葬仪式及其墓场实际上就是壮族民间社会基本信仰观念、集体意识、人生价值、心理情绪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象征、展演、寄托、宣泄的庙堂或说舞台。
梁福兴陆发焕
关键词:壮族二次葬仪式
壮族食异风俗及其文化生态功能转换被引量:1
2007年
以食鼠风俗为问题的切入点,从壮族食异文化的民俗事象表现,食鼠风俗的渊源与汉壮文化心理差异,农耕文化观念与食鼠风俗的仪式化,食鼠风俗的弱化脱落与文化生态功能转换等方面,对壮族食异文化心态及其文化生态功能转换作一些尝试性探讨。结论认为,壮族食鼠风俗不是一种单独残存的饮食文化现象,而是壮族饮食文化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并且是与整个南方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和汉越饮食文化结合产生的广东汉族共有的饮食文化现象,要想改造传统食异文化中落后的风俗,就要壮大雅正文化的影响,突显并重构壮族传统的鱼羹稻饭、禽畜副食和杂粮果蔬三个系列的饮食文化生态体系。
梁福兴陆发焕
关键词:壮族文化生态
壮族传统庙山经济与多民族文化结构的调适整合——榕山大庙多民族社会文化结构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2008年
以壮族为主体核心的榕山大庙,不只是广西东北部大小瑶山之间壮、汉、瑶等多民族社会关系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我们重新认识南方少数民族村社传统"庙山经济"与"稻作文化"、"山耕文化"、"移民文化"等多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整合的典型案例,是我们探索南方多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和谐村社文化生态建设途径的活体参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梁福兴
关键词:民族关系文化生态
壮族丧葬仪式结构及其文化象征意义解读(一)——以榕垌村壮族新丧首次葬仪式结构及其文化象征意义分析为例被引量:5
2009年
壮族农村礼俗社会拥有一套以既定程式体现其基本社会关系结构秩序和特定文化价值意义的丧葬制度文化。它以新丧首次葬和拾骨二次葬两段完整的传统仪式完成壮族对个人生命存在意义和群体宇宙存续方式的展示和理解。其中,在壮族新丧首次葬仪式活动过程中,丧葬主体(亲属)、客体(死者)、中介(法师)、场域(灵堂、墓地)等众多仪式要素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程式相对完整、意义相对独立的社会秩序结构体系,人们以一系列象征性的手段,通过这个结构体系,表达对死者的追念和对生者的关怀,实现个体生命存在形式的转场和社会群体关系秩序的整合。
梁福兴陆发焕
关键词:壮族丧葬仪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