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丰
- 作品数:25 被引量:111H指数:5
-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河北省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发病机理及诊疗方法。方法25例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保守和手术治疗并观察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保守治疗7例,手术治疗13例。1例轻残,其余均治愈。结论重视本病、尽早确诊、及时复查、积极手术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刘宝江杨宝礼王守臣杨立丰
- 关键词:外伤性后颅窝硬膜外血肿CT保守治疗手术
- 支气管灌洗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病变62例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验证支气管灌洗技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病变患者62例,行气管灌洗90次,监测灌洗前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和血气分析。结果:操作过程中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平稳,操作前后心率、血压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支气管灌洗技术风险不大,为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病变患者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
- 王守臣赵爱军马青丰刘宝江杨立丰冯宝静
- 关键词:灌洗支气管镜检查
- 早期应用胰岛素泵控制高血糖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胰岛素泵控制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80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患者,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G1组(GCS评分3~5分,39例),G2组(GCS评分6~8分,41例);根据高血糖控制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CSII)治疗组40例,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治疗组40例,均控制血糖目标在相同范围。记录两组治疗后达到目标血糖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2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G1组入院随机血糖为(12.0±2.4)mmol/L,G2组人院随机血糖为(8.6±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治疗组与MSII治疗组比较,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3.35±0.98)d比(6.20±1.02)d]、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39.3±7.6)U/d比(52.6±10.2)UN]、低血糖发生率亦明显降低[5.0%(2/40)比15.0%(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42例,血糖水平为(7.1±1.8)mmol/L,预后较差26例,血糖水平为(9.1±2.2)mmol/L,死亡12例,血糖水平为(11.9±2.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胰岛素泵治疗能够快速平稳控制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而且能够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 刘宝江张秉涛刘淑艳赵爱军王守臣杨立丰冯宝静徐小明刘静
- 关键词:胰岛素输注系统高血糖症颅脑损伤预后
- 胰岛素泵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增高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胰岛素泵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增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增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应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治疗;胰岛素泵治疗组40例,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两组目标血糖控制在相同范围。记录两组治疗后GCS评分、达到目标血糖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及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的GCS评分、达到目标血糖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及3个月GOS评分结果各项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后血糖调控方面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能够快速平稳纠正高血糖,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 刘宝江张秉涛刘淑艳王守臣冯宝静赵爱军杨立丰徐小明刘静
- 关键词:胰岛素泵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血糖增高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3型β微管蛋白分子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l)和3型β微管蛋白(TUBB3)分子检测在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1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48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采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胸水或静脉血中ERCC1、RRM1和TUBB3的表达量,根据表达情况选择化疗方案:对照组则均采用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经过2个周期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疾病进展、生存获益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和总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P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PS评分、PS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病理组织的ERCC1、RRM1和TUBB3表达水平用于指导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但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效果不显著.建议进一步探索标志物指导下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
- 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陈丽娜
- 关键词: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非小细胞肺癌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颅脑外伤后椎基底动脉痉挛动态监测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在监测颅脑外伤后椎基底动脉痉挛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颅脑外伤患者79例,其中重伤42例为A组,轻伤及中伤37例为B组,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 A组椎基底动脉痉挛发生率(62%)明显高于B组(16%);出现椎基底动脉痉挛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62%)明显高于未出现椎基底动脉痉挛的患者;A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B组。结论重型脑损伤患者椎基底动脉痉挛的发生率较高,伤后第1天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即出现明显加快,椎基底动脉痉挛提示脑外伤预后不良。
- 杨立丰王守臣徐小明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重型颅脑外伤
- 高压氧联合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被引量:28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80例需要开颅手术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0例,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及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4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常规治疗并联合应用高压氧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GCS评分、恢复期的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高压氧同时联合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 刘宝江王守臣李光雷赵爱军杨立丰冯宝静徐小明刘静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预后
- 早期气管镜灌洗治疗重度颅脑损伤肺部病变
- 2009年
-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镜灌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肺部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102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病变患者伤后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清除气管内异物,痰液、分泌物、血性液,并局部给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监测治疗前后30min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变化。结果气管灌洗后,患者PaO2、SaO2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无灌洗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支气管肺泡灌洗能有效防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肺部病变,操作简单有效,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王守臣赵爱军刘宝江马青丰杨立丰冯宝静张玉芳
- 关键词: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
- 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重型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重型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5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重型脑外伤患者颅内压的临床意义。结果颅内压大于6 kPa患者的收缩期峰血流速度为(78.57±10.97)cm/s、血流速度为(40.64±10.21)cm/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为(20.11±9.35)cm/s,均明显低于颅内压小于6 kPa的患者;血管搏动指数值为1.51±0.43、阻力指数为0.78±0.22,明显高于颅内压小于6 kPa的患者;观察组血管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可以应用无创方法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监测,对预后评价及临床诊疗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杨立丰王守臣徐小明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重型颅脑外伤颅内压
- 降钙素原与重型颅脑损伤院内感染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重型颅脑损伤院内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发生院内感染33例(感染组),未发生院内感染27例(未感染组),检测两组入院第1、3、5、7天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感染组入院第1、3、5、7天PCT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2.22士3.75)μg/LJ比(0.28±0.22)μg/L,(3.49±3.04)μg/L比(0.24±0.01)μg/L,(2.82±2.01)μg/L比(0.20±0.27)μg/L,(2.39±2.19)μg/L比(0.19±0.0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伤后各阶段(入院第1、3、5、7天)CRP、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PCT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入院第3天达高峰,随着感染的控制,PCT水平呈下降趋势,5例重症感染患者中3例PCT持续增高(〉8.0μg/L),患者救治无效死亡。结论PCT对于早期诊断院内感染的特异度高于其他指标,血清PCT水平变化与感染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CT在重型颅脑损伤院内感染的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 刘宝江冯宝静赵爱军杨立丰王守臣徐小明刘静
-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颅脑损伤预后降钙素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