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建华

作品数:56 被引量:322H指数:11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1篇历史地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学

主题

  • 15篇欧亚草原
  • 13篇文化
  • 12篇青铜
  • 10篇考古
  • 7篇东周
  • 7篇东周时期
  • 7篇遗存
  • 6篇文化交往
  • 6篇考古学
  • 6篇交往
  • 6篇古学
  • 5篇动物纹
  • 5篇史前
  • 5篇铜器
  • 5篇青铜文化
  • 4篇遗址
  • 4篇青铜器
  • 4篇夏家店上层文...
  • 4篇北方文化
  • 3篇早期铁器时代

机构

  • 56篇吉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省文物研...
  • 1篇黑龙江省文物...
  • 1篇全南大学

作者

  • 56篇杨建华
  • 8篇邵会秋
  • 2篇张盟
  • 1篇李文雄
  • 1篇胡尚连
  • 1篇洪猛
  • 1篇赵菊梅
  • 1篇包曙光
  • 1篇陈全家
  • 1篇韩金秋
  • 1篇曹建恩
  • 1篇蒋刚
  • 1篇李言
  • 1篇张文立
  • 1篇王培新
  • 1篇张伟
  • 1篇王广文
  • 1篇方琦
  • 1篇张春峰
  • 1篇孟琦

传媒

  • 9篇边疆考古研究
  • 7篇考古
  • 6篇西域研究
  • 5篇吉林大学社会...
  • 4篇北方文物
  • 4篇考古与文物
  • 3篇草原文物
  • 2篇东南文化
  • 2篇考古学报
  • 1篇文物世界
  • 1篇史学集刊
  • 1篇文物
  • 1篇中原文物
  • 1篇华夏考古
  • 1篇文物春秋
  • 1篇古代文明辑刊
  • 1篇北京论坛(2...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9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叉式护手剑与中国西部文化交流的过程被引量:11
2010年
Bronze swords with trident-shaped guard have been found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Zone of Qin Culture and Southwestern China. Some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is kind of swords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west; this paper makes 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chronological dating to the bronze swords with trident-shaped guard unearthed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found in Southwestern China in terms of typology and chronology,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iffusion of bronze swords with trident-shaped guard was a constant progression from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during which the Qin Cultur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is type of swords took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bronze sword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outhwestern China, and had different influences to these regions.
杨建华
关键词:文化交流
冀北周代青铜文化初探被引量:19
2000年
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文化带的一个重要地区,其中属于周代的青铜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根据出土的青铜器可以将其分为五群,分别以昌平白浮墓、延庆西拨子窖藏、平泉东南沟遗存、延庆军都山东周墓地和张家口白庙四、五类遗存为代表。前四群属北方文化,最后一群属中原燕文化。第四群最为复杂,它应属狄人文化遗存。
杨建华
关键词:周代青铜文化
浅析中国史前多间房屋的出现与功能分析
<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房屋是家庭居住的场所。房屋的变化是家庭人口与结构变化最重要的证据。史前社会房屋形态的演变就是当时家庭组织变化的真实反映。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地在史前时代常常发生房屋结构的一个大的变化,或许暗示着一...
杨建华
文献传递
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与空首斧的传布被引量:6
2011年
塞伊玛一图尔宾诺遗存(Seima-Turbino)是欧亚草原青铜时代考古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最早1912年塞伊玛墓地的发掘至今,很多学者对该类型遗存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然而由于早先的发掘是非专业的,对墓地本身破坏严重,随葬品都失去了出土位置等详细信息,而后来的发现也多为零星采集,少有完整的墓地资料发表,所以虽然塞伊玛—图尔宾诺遗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很长一段时间相关研究一直不能够深入。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学者切尔内赫对塞伊玛—图尔宾诺类型遗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塞伊玛—图尔宾诺跨文化现象的概念。近些年来的研究也都是在切尔内赫的成果基础之上进行的。最近,切尔内赫相关专著《欧亚大陆北部的古代冶金: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一书被译成中文,这为国内学者进一步了解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就是以此为基础。
邵会秋杨建华
关键词:空首青铜时代青铜文化
欧亚草原经济类型的发展阶段及其与中国长城地带的比较——读《欧亚草原东西方的古代交往》被引量:11
2004年
The Anci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the Eurasian Steppes is a collection of theses of the symposium “Exploitation of the Eurasian Steppes in Late Prehistoric times”held at Cambridge in 2000. The book researches into cultural relations in the Eurasian steppes in the light of their material culture and economic formation.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n introduction to this work and other studies and a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formation in the Eurasian steppes with that in North China.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wo regions were very similar in anci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formation, but th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from animal husbandry to nomadism in North China is weaker than that in the Eurasian steppes an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a great extent.
杨建华
关键词:欧亚草原经济类型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被引量:1
2005年
古代文明的起源应当从它的发展过程来把握。通过考古学来考察文明过程有四个角度:建立各地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 复原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 进行农业、手工业、聚落、墓地等方面的专题研究; 寻找文明因素之间内在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的研究受到世界考古学界关注, 在聚落等级的建立、手工业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程度等方面已经可以从考古学的研究上升到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的后两个角度的研究成果启示我们,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还有很多考古发现上的空白, 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在方法论方面, 需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考古资料与社会参数之间的联系。
杨建华
关键词:文明起源
内蒙古先秦时代草原游牧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被引量:2
2011年
游牧文化的研究正在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游牧人扮演了中原王朝和其他农业文明的毁灭者的角色.在世界系统中,他们长期以来又是定居文明的信息传播者.游牧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主要有马的驯化;车、马镫和骑兵的普及;对奢侈品的传播;对贸易交往的贡献、宗教与地理知识的传播.中国北方游牧文化曾经是东亚系统中的重要动力,并且是中国与其他文明的文化与贸易的发起者和传播者.
杨建华
关键词:先秦时代文化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牧人贸易交往发起者
略论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发展模式被引量:5
2007年
游牧经济的研究主要涉及人、畜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国北方作为欧亚草原的边缘地区,既有与欧亚草原的相似性,也有自身特点。与欧亚草原的游牧化过程研究相比,中国北方地区畜牧向游牧的转化有缺环,需要加强对乳制品开发与羊在畜群中所占比重变化的研究。根据古代文献与民族志所构建的畜群构成、畜群规模和放牧方式,有助于理解北方各地考古发掘中墓葬的殉牲所反映的经济类型。
杨建华曹建恩
关键词:游牧经济欧亚草原青铜时代
东周时期北方腰带饰的起源与传播被引量:4
2018年
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腰带饰是"胡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作为带扣的动物纹饰牌和联珠形带饰、S形带饰的发展演变大致分为三期五段,反映出其自东向西由内蒙古东部传播至内蒙古西部和宁夏等地的过程。S形带饰主要见于男性墓葬中,联珠形带饰则主要见于女性墓葬,并由实用趋向象征意义。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东周时期中国北方腰带饰的传播也反映了中国北方对欧亚草原的文化影响。
杨建华李宜峰
关键词:欧亚草原文化交往
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女性墓葬的社会地位试析被引量:6
2010年
小双古城墓地[1]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在岱海南岸王墓山的北坡.是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96年发现并于2003年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整个墓地揭露了15座墓葬,其中的m1是1996年清理的.这个墓地虽然发掘的墓葬不多,但是该墓地的人类学鉴定[2]表明男性墓主与女性墓主分别属于不同的古代人种集团.这个结论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并就其中的女性墓主的身份与地位做进一步的探讨.
杨建华曹建恩
关键词:女性墓葬社会地位抢救性发掘人种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