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迎春

作品数:71 被引量:59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4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1篇小麦
  • 20篇玉米
  • 15篇冬小麦
  • 10篇氮肥
  • 10篇土壤
  • 10篇气候
  • 9篇农业
  • 9篇温室气体
  • 7篇施肥
  • 7篇夏玉米
  • 6篇气候变化
  • 6篇N2O排放
  • 5篇气体排放
  • 5篇温室气体排放
  • 5篇无机肥
  • 5篇麦田
  • 5篇菜地
  • 4篇养分
  • 4篇生育
  • 4篇配施

机构

  • 59篇中国农业科学...
  • 33篇河北农业大学
  • 8篇中华人民共和...
  • 6篇山西农业大学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八一农...
  • 2篇大连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扬州大学
  • 1篇襄樊职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土地勘测...
  • 1篇北京市十一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北保定市农...

作者

  • 71篇李迎春
  • 23篇彭正萍
  • 16篇王艳群
  • 14篇韩雪
  • 12篇林而达
  • 12篇郭李萍
  • 6篇刘勤
  • 6篇郝兴宇
  • 5篇门明新
  • 5篇薛世川
  • 5篇居辉
  • 5篇熊伟
  • 5篇李阔
  • 5篇魏珊珊
  • 4篇严昌荣
  • 4篇石新丽
  • 3篇谢立勇
  • 3篇王贺然
  • 3篇许吟隆
  • 3篇马欣

传媒

  • 10篇河北农业大学...
  • 7篇中国农业气象
  • 5篇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农业资源...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8篇2017
  • 9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溉水平对产量影响的模拟被引量:35
2014年
研究黄淮海地区不同灌溉水平下冬小麦产量的变化规律,对于识别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和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措施具有指导意义。基于DSSAT作物模型,参考各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量以及当地的灌溉习惯,制定模型输入的不同处理的灌溉量,模拟分析近30年黄淮海灌溉冬麦区4个典型站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溉水平下,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相对变化规律,并且以典型处理为例,探讨2个关键生育阶段减产的累积概率。结果表明,拔节至抽穗期的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的产量影响最大,产量相对变化主要由水分胁迫引起单位面积粒数的相对变化引起。在重度干旱条件下,拔节至抽穗期胁迫造成中等程度减产概率约为灌浆期胁迫的2倍(山东兖州点除外);在河北石家庄和天津点,轻度和重度减产主要由拔节至抽穗期胁迫引起,而在山东兖州和河南新乡点,拔节至抽穗期及灌浆期胁迫造成轻度减产概率差别不大,但灌浆期重度干旱导致一定概率的重度减产。因此,在黄淮海冬小麦灌区偏南部,不但要加强拔节至抽穗期的灌溉措施,还应该注重灌浆期的干旱风险。
徐建文梅旭荣居辉李迎春刘勤杨建莹
关键词:冬小麦生育期灌溉黄淮海地区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变化和驱动力研究——以廊坊市规划区为例被引量:9
2006年
以廊坊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域,利用MAPGIS软件对规划区现状图进行空间叠加,得到1996—2002年的转移矩阵,重点分析研究区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同时结合数理统计软件Spass全面分析影响耕地变化的人文因素,试探性的用模型方法定量表达北京和天津的城市辐射作用。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其主要来源是耕地;非农经济、城市辐射以及人口因素是影响廊坊市规划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研究区耕地变化和城市辐射存在很大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方法分析得出北京和天津的城市辐射系数分别为12.6和7.9,进一步验证城市辐射对廊坊市规划区耕地有影响。
甄晓林许皞门明新李迎春
关键词:城市化耕地驱动力规划区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及行动被引量:3
2022年
为理清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变化历程,梳理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制度的建设过程,国家、部门及地方等不同层面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脆弱领域农业农村地区适应政策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从农业、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人体健康等不同角度总结了国内所开展的具体适应行动及其成效,并重点分析了农业农村地区适应行动;根据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发展特征,提出了适应政策行动的未来发展建议。
魏娜李阔许吟隆李迎春韩雪郭李萍
关键词:适应气候变化农业农村
不同水肥措施下华北露地菜地氮淋溶特征被引量:12
2021年
华北地区典型一年两季露地蔬菜种植系统,蔬菜生长季水热同季、种植管理中水氮供应充足且往往过量,造成大量氮素淋溶到深层土壤,不仅造成水肥资源利用率低,对地下水质也造成威胁。本文以华北潮褐土黄瓜-白菜一年两季典型露地蔬菜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及优化措施(包括抑制剂、生物炭、秸秆还田)以及控制灌溉量对蔬菜产量、土壤氮淋溶及氮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典型露地菜地氮肥主要损失去向为深层土壤中积累及氮淋溶。2)农民常规施肥处理[黄瓜季和白菜季各施550 kg(N)·hm–2]淋洗出80 cm土壤剖面的总氮占当季氮肥施用量的10.0%,减氮20%和50%分别使总氮淋溶量降低23.8%和45.6%;减氮20%对蔬菜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减氮50%对水肥需求量较高的黄瓜产量有显著影响(减产19.6%)。3)减氮20%配合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施用生物炭和添加秸秆还田分别使全年总氮淋溶量比常规水肥处理降低40.7%、43.0%和34.3%,而对蔬菜产量没有显著影响。4)减少灌溉量15%和30%分别使总氮淋溶比常规水肥处理降低43.1%和50.5%,水氮协同调控对降低氮淋溶效果显著;对需水量较高的黄瓜季,灌溉量降低30%黄瓜产量显著降低13.9%。5)高量水肥投入条件下连续种植蔬菜3年6季后,0~8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量占0~200 cm土壤剖面积累量的38.2%~50.7%,土壤剖面积累了大量硝态氮而且向深层土壤中移动。因此,合理控制水肥管理,特别是减氮结合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配合水分管理,是经济可行的有效阻控土壤氮淋溶的措施。
杨荣全谢立勇郑益旻李明魏娜李迎春巨晓棠郭李萍
关键词:氮淋溶硝态氮积累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
施肥对露地菜地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9
2018年
为探究施氮量和不同肥料调控措施对露地菜地土壤氨(NH_3)挥发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在华北地区典型露地菜地设置了不同施氮水平和肥料调控措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春播黄瓜生育期内减氮20%和50%分别比常规施氮量降低氨挥发25.7%和48.0%;添加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分别比等氮量氮肥处理氨挥发降低10.0%和6.1%;春播黄瓜生育期内减氮20%和50%分别使N_2O排放量比常规施肥处理降低28.8%和61.0%;等氮量条件下添加联合抑制剂使N_2O排放降低58.9%,而添加生物炭处理的N_2O排放增加14.1%;在同样的条施覆土施肥方法下,与纯化学氮肥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30%氮肥对氨挥发和N_2O减排的作用效果都不显著.对于集约化菜地,合理控制氮肥用量是降低土壤氨挥发及N_2O排放的最有效措施.
郑蕾王学东郭李萍张馨月汪东炎牛晓光云安萍李迎春
关键词:蔬菜地氮肥施用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氮肥用量
大气CO_(2)浓度升高与氮肥互作对玉米花后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研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eCO_(2))及氮肥施用对夏玉米开花吐丝后不同组分碳氮代谢物含量及动态和产量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玉米生理过程及产量形成的变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玉米作物模型调参提供实证数据。【方法】利用自由大气CO_(2)富集(FACE)平台,以夏玉米品种农大108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试验。在常规大气CO_(2)浓度(aCO_(2),(400±15)μmol·mol^(-1))和高CO_(2)浓度(eCO_(2),(550±20)μmol·mol^(-1))下分别设置不施氮(ZN)和施氮(CN,180 kg N·hm^(-2))2个氮水平。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干物质积累、花后碳代谢物(可溶性糖、淀粉、总碳)动态和氮代谢物(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非溶性氮化合物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总氮)动态以及碳氮比动态进行监测。【结果】(1)eCO_(2)与施氮对夏玉米生物量积累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2)eCO_(2)使玉米花后功能叶碳组份中的可溶性糖浓度显著提高,灌浆后期叶片碳氮比显著提高。(3)eCO_(2)下花后玉米功能叶氮代谢中的必需功能氮组分浓度未受影响,而一些结构性氮组分浓度有降低,eCO_(2)对功能叶中功能氮组分(如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氮代谢中的简单组分(如游离氨基酸)在功能叶中的浓度仅在开花期比aCO_(2)有显著增加,后期没有显著影响;但eCO_(2)下氮代谢中的非溶性氮组分(如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含量在花后一些时期显著降低。(4)氮肥施用使玉米从抽雄到灌浆后期功能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如可溶性糖)浓度、硝态氮浓度、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含量显著提高;中等土壤肥力下不施氮处理的功能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受影响,但非溶性氮组分(如类囊体氮和细胞壁氮)含量降低,氮素优先满足作物生长必需的可溶性蛋白。(5)eCO_(2)和氮肥交互作用对不同�
李明李迎春牛晓光马芬魏娜郝兴宇董李冰郭李萍
关键词:玉米氮肥碳氮代谢
喷涂吡啶尿素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过量施用氮肥增加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监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寻求合理的氮素减排措施对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设置3个不同梯度喷涂吡啶尿素水平(N1-3)及不施氮肥(N0),在夏玉米和冬小麦生长期间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体,研究土壤CO_2、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定量评价不同用量喷涂吡啶尿素的综合增温潜势。结果表明:不同喷涂吡啶尿素用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玉米和小麦季土壤CO_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排放规律。CO_2平均排放通量小麦季明显低于玉米季,而CO_2累积排放量小麦季则高于玉米季;各施氮处理玉米和小麦季基肥和追肥后均出现显著的N_2O排放峰。整个轮作季,随喷涂吡啶尿素用量的增加,土壤对大气CH_4的交换通量有所降低,而土壤排放CO_2和N_2O的量有所增加。CO_2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对轮作系统总GWP贡献最大,而CH_4很小。玉米和小麦季各喷涂吡啶尿素处理的总GWP均高于对照;玉米季各处理的净GWP均为正值,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源;而小麦季各处理的净GWP均为负值,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汇。说明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综合增温潜势随施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合理减施氮肥可以有效降低大气增温效应。
魏珊珊李龙江李迎春王艳群刘淑桥舒晓晓彭正萍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
1961-2013年黄淮海平原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基于黄淮海平原41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采用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差值即降蒸差表征区域水分盈亏状况,结合Arc GIS地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探讨黄淮海平原各季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降蒸差呈南北差异分布,在-650~100mm区间变化,南部高于北部。夏季降蒸差最高,秋、冬季次之,春季水分亏缺最严重,多年平均亏缺量为210.61mm,远高于其它季节。站点季节降蒸差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农业亚区蒸散量差异不大,降蒸差差异主要由降水导致,鲁西平原鲁中丘陵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Ⅵ区)降蒸差最高,为-21.63mm,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Ⅲ区)最低,为-560.42mm。6个亚区春季水分亏缺量分别占区域年总亏缺量的56.4%、51.7%、40.6%、59.7%、59.3%和66.1%。周期分析表明,黄淮海平原Ⅰ-Ⅳ各农业亚区春季降蒸差变化主周期皆为28a,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和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Ⅴ和Ⅵ区)为10a,未来一段时间春季降蒸差将处于偏低期。黄淮海平原水分亏缺量季节性差异较大,干旱发生风险较高,尤以春旱发生频率较高。
李翔翔居辉严昌荣刘勤李迎春
关键词:潜在蒸散黄淮海平原
一种肥料的烘干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肥料的烘干装置,包括烘干送料筒、与烘干送料筒的一端连通的送料斗、安装在烘干送料筒内的绞龙、安装在烘干送料筒的侧壁的供气槽以及安装在烘干送料筒的另一端并用于驱动绞龙的伺服电机;烘干送料筒通过支撑座倾斜设...
马阳彭正萍李迎春吴敏郑洁郭丽果王艳群
文献传递
农业温室气体清单方法研究最新进展被引量:55
2007年
为了履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义务,缔约国要按时编制并提交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文章主要介绍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土壤CO2的排放和清除,稻田甲烷的排放,农业土壤中氧化亚氮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等方面温室气体估算方法的研究进展。《2006年IPCC指南》中强调国家清单只报告管理土地CO2的排放和清除;采用六类土地利用类型体制,即:林地、农地、草地、湿地、居住地和其它地;提供了多层次的估算方法;稻田甲烷的季节排放因子变为日排放因子;农业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因子进一步修正;生物氮的固定不再作为氧化亚氮直接排放的排放源。清单方法改进的同时,我国编制农业温室气体清单面临巨大困难与挑战。
李迎春林而达甄晓林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