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秋颖

作品数:13 被引量:284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城市
  • 3篇城市群
  • 3篇城镇化
  • 2篇人口
  • 2篇山东半岛城市...
  • 2篇生态
  • 2篇半岛城市群
  • 1篇整治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群
  • 1篇人口城镇化
  • 1篇社会
  • 1篇社会阶层
  • 1篇社会空间
  • 1篇生产率
  • 1篇生产率指数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空间
  • 1篇统计口径
  • 1篇土地整治

机构

  • 7篇山东社会科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广州地理研究...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作者

  • 12篇李秋颖
  • 5篇方创琳
  • 4篇王洋
  • 3篇王少剑
  • 1篇任周鹏
  • 1篇黄耿志
  • 1篇张虹鸥
  • 1篇李广东
  • 1篇叶玉瑶
  • 1篇张永姣
  • 1篇王长建
  • 1篇马海涛
  • 1篇金利霞
  • 1篇秦静

传媒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经济动态与评...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开发研究
  • 1篇Journa...
  • 1篇2017年中...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统计口径下城镇化率的时空差异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2017年
基于城镇地域范围统计的城镇人口比重和基于户籍制度统计的非农人口比重是测度城镇化率的两个常用方法,但近年来两种统计口径下的城镇化率差异越来越大,基于两种统计口径构建了不完全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比较了两种统计口径下山东省1982—2015年总体城镇化率时间差异和2010年山东省县域单元的城镇化率空间差异;并分别分析了山东省不完全城镇化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的时间变动、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两种统计口径下的城镇化率差别显著,城镇化率Ⅰ的值高于城镇化率Ⅱ达10%左右,但其变动趋势类似;(2)两种统计口径下的城镇化率区域空间差异格局基本类似,都呈现出明显的行政等级性的空间分异,而沿海与内陆间的空间分异并不显著;(3)山东省不完全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在波动中先升后降;(4)不完全城镇化的绝对水平呈现出向高行政等级城市极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其相对水平呈现出空间集聚的分异特征,但行政等级性差异并不显著。
李秋颖
关键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非农人口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被引量:108
2016年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
关键词:综合评价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空间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本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分析了1990-2008年生态空间利用格局的变化情况。研究方法上选用4个生态意义明确的景观指数,包括景观类型所占景观面积比例(%LAND)、斑块数(NP)、平均斑块面积(MPS)、平均斑块分维...
李秋颖
文献传递
中国城市群经济绩效的时空演变研究
2019年
本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静态评价了2011~2016年中国城市群的经济绩效,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动态分析了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趋势。研究表明,2011~2016年城市群的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64,仅达到最优水平的76.4%。城市群的综合技术效率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部城市群、中部城市群、西部城市群梯度下降的空间格局。中国城市群的经济绩效全要素生产率值年均提高约0.96%,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朝最优前沿方向发展;对TFP进一步分解发现,城市群的生产技术进步贡献度在减弱。东部城市群的经济绩效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高1%,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下降1%和1.2%。
李秋颖
关键词: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被引量:58
2015年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85—2012年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与演进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山东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据耦合协调度可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即不协调阶段(1985—1989年)、基本协调阶段(1990—2005年)和高级协调阶段(2006—2012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不协调-空间城镇化滞后到高级协调-人口城镇化滞后;进而以山东省2011年县域为研究单元,对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和协调类型进行了分析,县域城镇化水平区域格局严重不均衡,空间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人口城镇化水平。山东省处于空间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阶段,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
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王洋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研究
本文基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角度构建了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首先对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内涵进行了剖析,通过AHP支持的熵值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对山...
李秋颖
城市群地区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2020年
本文基于“子系统分析—耦合模型构建—协调类型判别”框架,构建了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并实证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1985年以来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耦合类型经历了低度协调—城镇化滞后阶段(1985~1992年)、中度协调—城镇化滞后型(1993~2005年)、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2006~2017年)三个阶段。
李秋颖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及耕地变化分析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1990-2008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分别从1990-2000年、2000-2008年两个不同时间阶段,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耕...
李秋颖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红线集约利用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空间化评价的思路与方法被引量:4
2017年
探索了一种专门适用于中国城市内部社会阶层空间化评价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五等级+八阶层+三视角"的分析框架。主要过程为:(1)以职业身份为基础划分为八大社会阶层;(2)基于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情况归入到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并赋分值;(3)选取适宜的空间尺度构建城市社会阶层评价区;(4)提出一种平均社会阶层水平(ASC)、社会阶层区位熵(LQSC)、阶层差异指数(ISC)的计算方法,并综合评价各社会阶层区的平均社会阶层、主导社会阶层、内部阶层差异特征。将该方法应用到广州市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社会阶层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与空间分异;不同社会经济等级人士具有各自不同的区位指向;不同评价单元内部的社会阶层差异程度各异,且与平均社会阶层水平趋势相反。该思路可为中国城市内部社会阶层的空间化研究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视角。
王洋张虹鸥金利霞叶玉瑶王长建黄耿志李秋颖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Urban Expansion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Qingdao: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ounty Unit Data
2015年
Qingdao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growth poles in the proces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xpansion and driving factors in this area is representative. This paper examined urban expa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urban to urban conversion, detail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impact factors of urban expansion in Qingdao. By using the Urban 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 (UEII) and Urban Expansion Differentiation Index (UEDI),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 of urban expansion in the Municipal District, Jiaozhou County, Jimo County, Pingdu County, Jiaonan County and Laixi County were calculated on a county unit data set for the period 1990 to 2008. A GIS and logistical regression models were applied for discussing the results of various factors in land use chang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levation and slope factors showed negative effects to urban expansion. Distance to the city center and to road both also conferred negative effects.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GDP were vital and positive factors of urban conversion. Neighborhood factors showed consistently positive effects. The magnitude of factors was various in different counti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land use change could support land us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decisions.
李秋颖方创琳李广东任周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