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
- 作品数:24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嘉应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 戏剧经典阅读讨论与高校古代文学改革
- 2019年
- 高校古代文学戏剧部分的教学目前存在经典阅读讨论缺失的现象,如果要充分利用戏剧文学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丰富的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和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应该重视经典戏剧作品的阅读讨论。同时,应该认识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
- 李珊
-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
- 研究型学习模式中的盲点与廓清
- 2014年
- 以往对于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思考与探究,很多都关注并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核心"实现"目标"的主导因素,这是关于研究型学习模式认识的一个盲点。本文强调教师是研究型学习模式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只有廓清了这一认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主动、开放,富有创新精神的知识探究,从而达到研究型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 李珊
-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教师
- 试论《红楼梦》的用典方式及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绝妙的语辞成为举世经典之作。《红楼梦》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文中自然而巧妙的用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红楼梦》所用典故博采众长,杂取诸家,用典的手法巧妙娴熟,无论是"借用"、"化用"或"反用",都能驾驭自由且多不露痕迹。而且,使事用典在揭示作品主题,彰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李珊
- 关键词:《红楼梦》用典
- 论《红楼梦》对《牡丹亭》女性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 2007年
- 《红楼梦》继承和发展了《牡丹亭》中的女性意识。在女性主体意识方面,《牡丹亭》主要表现在追求个人爱情,而《红楼梦》不仅仅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和歌颂,更表现在对女性自身美好本质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肯定;在女性抗争意识方面,《红楼梦》中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同时也以自己的力量与封建势力作了一定的反抗;在性与爱方面,《牡丹亭》表现了杜丽娘强烈的性爱追求,肯定了情欲的合理性,而《红楼梦》中的性与爱观念更为进步,表现为性爱双方相互尊重,彼此肯定对方的人格价值和尊严,向往共同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性爱关系,同时也表达了“重情抑欲”的可贵的性爱观。
- 李珊
- 关键词:《红楼梦》《牡丹亭》女性意识
- 试论《红楼梦》中的“扇子”对人物形象表现的作用
- 2016年
-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从细节处入手,利用小物件小道具,通过渲染与映衬将人物的特点鲜明地凸显,也将人物的内在性格细腻微妙地刻画出来。本文立足文本,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地分析扇子对宝玉、宝钗、元春、晴雯四位人物形象表现的作用:展现了贾宝玉"多情公子"的气质、表现了宝钗内在性格的另一方面、彰显了元春皇妃的尊贵身份、刻画了晴雯率直任性的个性特征。通过对小说相关描写的爬罗剔抉并作合理分析,以求更加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以及《红楼梦》神领意造的艺术魅力。
- 李珊
- 关键词:《红楼梦》扇子艺术作用
- 试析《红楼梦》叙述视角的策略
- 2011年
-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灵活转换,千变万化,使作品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叙述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就是凭借其开创性的叙事手法提高了其叙事品位,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 李珊
- 关键词:叙述者叙述艺术
- 论《西厢记》中折射的元代文人自恋情结
- 2011年
-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揭示了一定历史时代生活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状态,融入了作家的主体精神和精神追求.以及在这种精神追求下面潜藏着的某种文化模式和传统心理的暗流。元朝是一个由蒙古贵族建立的王朝.民族歧视使汉族知识分子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元代文人的心态极其沉重。
- 李珊
- 关键词:元代文人《西厢记》自恋情结历史时代心理状态生活情境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点的厘清——以宋代诗词教学为例
- 2023年
-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通用的教材和经典的作品选中有些基础知识点的介绍和注释存在错误、滞后或有争议的现象。“互联网+”的环境,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和方便的途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可以辨析经典版本作品选注释的滞后;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法,能够直观展示古代文化现象;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便以收集与讨论争议性问题。本文以宋代诗词教学为例,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点厘清的问题,希望能促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 李珊
-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点
- 论《红楼梦》的死亡情结被引量:1
- 2009年
-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 李珊
- 关键词:红楼梦死亡情结悲剧
- 菱花开来清香幽——《红楼梦》中香菱形象的新视点被引量:2
- 2011年
- 香菱是《红楼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她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她在前四回的不幸遭遇与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这一回的内容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共同预示了众多青春女儿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而其独特的多重身份和遭遇不幸的多样性又使之具备了典型形象的条件,体现了青春女儿"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必然性。同时,香菱又是全书贯穿始终的形象,她于第一回出场,最后一回退场,见证了大观园青春女儿的悲剧和贾府由盛而衰的更替过程,在叙事结构中起到了穿针引线和贯穿始末的作用。
- 李珊
- 关键词:《红楼梦》香菱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