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敏
- 作品数:55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一种无纺聚酰亚胺纤维膜的雾化化学交联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纺聚酰亚胺纤维膜的雾化化学交联装置,包括放卷机构、压延装置、雾化交联机构、热处理装置和收卷机构,所述压延装置为两个辊轴间隙可精密调节的压延设备;所述雾化交联机构包括雾化交联槽、第一转弯导向辊轴、上储...
- 尹传强李晓敏宋正林徐航侯欣然陈宇洛潘宗铭周浪
- 一种具有电催化功能隔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 本发明属于锂硫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电催化功能的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隔膜是由商用聚合物隔膜基体及涂覆在隔膜基体一侧表面的电催化功能修饰层组成,其中:所述电催化功能修饰层包括粘结剂、导电剂和电催化剂;所述电催化...
- 孙福根李亚辉丁国彧景鑫国严奉乾朱振高远徐国军李晓敏岳之浩周浪
-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清洗后的硅粉置于金属盐和HF的混合溶液中进行沉积处理;(2)最后对表面金属修饰处理后的硅粉进行氧化处理,使硅颗粒表面没有覆盖金属颗粒的地方形成一层氧化层;所述金属...
- 岳之浩周浪黄海宾李晓敏孙福根
- 一种柔性三维交联自支撑碳纤维网络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三维交联自支撑碳纤维网络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将纺丝制得的聚酰胺酸纤维膜进行预压延处理,使蓬松结构的各纤维丝达到物理接触,随后将压延处理的聚酰胺酸纤维膜在化学亚胺化溶剂中浸润,同步实现化学亚胺化与原...
- 尹传强李晓敏徐航侯欣然龚曼杨昌树胡磊周浪
- 一种PDA辅助金属氧化物包覆的高镍三元层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PDA辅助金属氧化物包覆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化学储能电池领域。正极材料为PDA辅助金属氧化物包覆的LiNi<Sub>1‑x‑y</Sub>Co<Sub>x</Sub>Mn<Sub>y<...
- 孙福根丁国彧李亚辉王秋琳朱振高远徐国军李晓敏岳之浩周浪
- 文献传递
- 一种无纺聚酰亚胺纤维膜的三维化学交联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纺聚酰亚胺纤维膜的三维化学交联装置,包括放卷机构、压延装置、浸渍机构、化学亚胺化炉和收卷机构,所述压延装置为两个辊轴间隙可精密调节的压延设备;所述浸渍机构包括浸渍槽、盖板、第一转弯导向辊轴、进液阀门...
- 李晓敏尹传强宋正林侯欣然陈宇洛徐航谢少雄周浪
- 快离子导体LiTi2(PO4)3在LiNi0.8Co0.1Mn0.1O2正极材料表面的原位反应包覆及其电化学性能被引量:4
- 2020年
- 通过原位反应法,利用富镍层状金属氧化物LiNi0.8Co0.1Mn0.1O2(LNCM811)正极材料表面残余的氢氧化锂和碳酸锂,与C8H20O4Ti和(NH4)H2PO4反应,在LNCM811表面原位生成快离子导体LiTi2(PO4)3(LTP)包覆层。这种原位反应的包覆方法有利于移除LNCM811表面有害的残留物氢氧化锂和碳酸锂。而且,获得的LTP均匀包覆层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LNCM811表面和电解液的直接接触及其副反应,还可以确保充放电循环过程中LNCM811正极材料的快速Li+传导。因此,在LTP包覆层的多重作用下,LTP包覆的LNCM811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0.2C时,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200.6 mAh·g^-1,200圈后的可逆容量依然有155.7 mAh·g^-1;在2C和5C的高电流密度下,200圈后的可逆容量仍然有126.4和111.9 mAh·g^-1。
- 丁国彧高远李亚辉朱振王秋琳景鑫国严奉乾徐国军岳之浩李晓敏孙福根
- 关键词:储能技术正极材料快离子导体
- 一种节约的超声脱脂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约的超声脱脂装置,包括减震支腿,所述减震支腿顶部固定设有U形座,所述U形座顶部固定设有清洗脱脂箱,所述清洗脱脂箱一侧顶部通过铰轴连接有盖板,所述U形座内腔底部固定设有超声波发生器本体,打开超声波发生...
- 孙福根吴鹿鹿江伟伟丁国彧李亚辉张婧叶承舟徐国军李晓敏岳之浩
- 一种等轴状β相氮化硅粉体的制备方法
- 一种等轴状β相氮化硅粉体的制备方法,按粒径<2μm的硅粉90‑96wt%,氟化钙粉4‑10wt%配料;混合均匀;松装于陶瓷匣钵内,并置于气氛炉高温端;以高纯氨气100ml/min的流量排气约30分钟,以5‑10℃/...
- 尹传强周浪李晓敏魏秀琴 兰宇
- Fe_(73.5)CulNb_(1.5)Si_(13.5)B_9Mo_(1.5)粉体/硅橡胶复合薄膜与Fe_(73.5)CulNb_3Si_(13.5)B_9非晶薄膜层状结构的微应力阻抗效应研究(英文)被引量:3
- 2014年
- 选用最大粒度为40μm的Fe73.5Cu1Nb1.5Si13.5- BeMo1.5粉体和硅橡胶混合制备的磁性薄膜作为压磁层。同时用Fe73.5CuiNb3Si13.5B9非晶薄膜作为压电层。测试频率范围从10kHZ到1MHz,并且压应力从0~0.14MPa。比较了两组层合结构的微应力阻抗效应,其中包括:压磁/压电/压磁层合结构和压电/压磁/压电层合结构。结果证明两组层合结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磁电耦合效应。在压应力小于0.02MPa时,磁电耦合效应随压应力增大而增大,大于0.02MPa时,磁电耦合效应达到极大值,同时它对微应力阻抗效应贡献不明显。因为两组层合结构具有各自不同的磁电耦合体系,压磁/压电/压磁层合结构以压磁效应影响阻抗为主而压电/压磁/压电层合结构以压电效应影响阻抗为主。
- 付远朱正吼李晓敏周佳赵辉
- 关键词:层状结构磁电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