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鼻炎
  • 3篇变应性
  • 3篇变应性鼻炎
  • 3篇常年性
  • 2篇免疫
  • 2篇变应性鼻炎患...
  • 1篇嗜酸
  • 1篇嗜酸细胞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 1篇特异性免疫
  • 1篇特异性免疫治...
  • 1篇组胺
  • 1篇黏附分子
  • 1篇脱敏
  • 1篇脱敏法
  • 1篇细胞
  • 1篇细胞间
  • 1篇细胞间黏附分...
  • 1篇细胞间黏附分...

机构

  • 3篇沧州市中心医...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作者

  • 3篇王双
  • 3篇李建
  • 3篇王强
  • 2篇卢娜
  • 1篇左文娜
  • 1篇王洪琴
  • 1篇王俊阁

传媒

  • 2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河北医药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变化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前、后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和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变化。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照组35例和SIT前、后AR患者30例鼻黏膜中ICAM-1含量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对照组35例和AR组66例患者SIT前、后血清中ICAM-1含量变化。结果 SIT前AR患者鼻黏膜和血清中ICAM-1含量(28.20±7.92,406.32±199.47)明显高于对照组(11.12±5.76,219.12±109.48)和SIT 1年后AR患者(13.02±6.05,235.10±107.33)。结论 ICAM-1参与AR的发病机制,可作为AR发病、治疗及预后的监测指标;SIT是治疗AR的一种有效方法。
王强王双卢娜李建左文娜王俊阁
关键词:胞间黏附分子1
白细胞介素5及嗜酸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免疫治疗前后的变化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前后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及嗜酸细胞(eosinophils,Eos)的变化及IL-5在A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6例AR组患者SIT前后和对照组35例血清中IL-5含量的变化;采用HE染色方法检测SIT前后30例AR患者和对照组35例鼻黏膜中Eos浸润情况。结果 SIT前AR患者血清中IL-5含量(56.32±19.3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2±8.40)ng/L和SIT 1年后AR患者(19.04±10.80)ng/L;SIT前AR患者鼻黏膜中Eos浸润数26.08±8.90/HP明显高于对照组3.74±2.40/HP和SIT 1年后AR患者4.94±2.78/HP。结论 IL-5可能通过调节Eos而参与AR的发病机制及病情发展变化。
王强王双李建卢娜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5嗜酸细胞免疫疗法
药物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评估伯克纳、氯雷他定、皿治林、孟鲁司特钠及氯雷他定与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非盲法研究。100例AR患者随机分为A组(伯克纳2喷/鼻孔,2次/d)、B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1次/d)、C组(口服皿治林10 mg/次,1次/d)、D组(口服孟鲁司特钠片10 mg/次,1次/d)与BD组(同时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与孟鲁司特钠片10 mg/次,1次/d)。评定5组基线水平以及分别于治疗后第3天(访视1)、第7天(访视2)和第14天(访视3)由患者和观察者对鼻部症状进行评估计分,根据得分多少进行疗效评价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鼻部各单项症状评分呈下降趋势,且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下降;访视1时:BD组各项症状评分较其他各组较低(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2时:鼻塞症状评分B组、C组较其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鼻塞症状评分虽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症状评分BD组较其他4组低(P<0.05);访视3时:鼻塞症状评分B组较其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鼻塞症状评分虽高于其他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症状评分5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组胺药与抗白三烯药物相结合能起效更快、更有效地控制变应性鼻炎的各项症状。
王强王双李建王洪琴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常年性抗白三烯抗组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