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延奇

作品数:11 被引量:423H指数:6
供职机构:龙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6篇冬小麦
  • 5篇氮量
  • 5篇施氮
  • 5篇施氮量
  • 3篇氮素
  • 3篇高产
  • 2篇单产
  • 2篇氮素吸收
  • 2篇栽培
  • 2篇熟制
  • 2篇籽粒
  • 2篇钾素
  • 2篇二熟制
  • 1篇氮磷钾
  • 1篇氮磷钾养分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底追比例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冬小麦栽培

机构

  • 10篇龙口市农业技...
  • 6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烟台市农业技...
  • 1篇招远市农业技...
  • 1篇北京锦绣大地...

作者

  • 11篇李延奇
  • 7篇王雪
  • 6篇于振文
  • 2篇石玉
  • 2篇赵俊晔
  • 2篇史桂萍
  • 2篇慕美财
  • 2篇王东
  • 1篇王建敏
  • 1篇衣淑玉
  • 1篇吴沛波
  • 1篇翟延举
  • 1篇颜红
  • 1篇单玉珊
  • 1篇吴东兵
  • 1篇梁晓芳
  • 1篇俞守能
  • 1篇曹广才
  • 1篇崔从光
  • 1篇王廷利

传媒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09
  • 3篇2007
  • 6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6
2006年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结果表明,播种至拔节期植株积累的底施氮占植株全生育期积累底施氮总量的78.04%~89.67%;小麦植株对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对底肥氮的利用率,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N2处理的最高。在相同底追比例下,不同施氮量处理相比较,植株与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施氮量相同,随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开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2和N5的转运量及转运效率最高;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则随追施氮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在N2、N3、N5和N6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N1和N4。适量施氮并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N2、N5和N6均效果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kg/hm2及底追比例为1∶2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石玉于振文王东李延奇王雪
关键词:施氮量底追比例氮素吸收转运
龙口、莱州小麦—玉米二熟制光热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通过对龙口、莱州超高产试验基点的气象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后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将小麦播期适当推迟,尽量把≥16℃的有效温度让给玉米,充分挖掘生育期较长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提高周期粮食产量,当作为二熟制小麦—玉米超高产的主攻方向。沿着这一方向,针对当地光、热资源实况,提出三套切实可行的二熟制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一是迟中播(或晚播)小麦/套种晚熟玉米;二是中播(或迟中播)小麦/直播中熟玉米;三是晚播独秆小麦/直播中晚熟(或中熟)玉米。经比较认为,莱州基点温度条件相对较好,对玉米有一定优势,宜以晚播独秆小麦/直播中晚熟玉米为主;龙口基点光照条件相对较好,对小麦颇具优势,应以中播或迟中播小麦/直播中熟玉米为主,适当保留迟中播(或晚播)小麦/套种晚熟玉米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
王涤心梁先斌李延奇王雪单玉珊
关键词:小麦-玉米二熟制
二熟制粮食超高产研究
慕美财俞守能崔从光韩守良翟延举于岩李延奇衣淑玉吴沛波王建敏于忠辉
本研究对烟台小麦-玉米二熟制粮食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三年的试验研究创建并完善二熟制技术体系:  ①适于龙口麦田套种的二熟制技术体系是周期为10/10→10/10的“迟中播良星99小麦/套种金海5号中晚熟玉米”;...
关键词:
关键词:二熟制单产超高产
鲁麦21小播量高产试验
2006年
吴东兵曹广才张仲琦姜建彩李延奇
关键词:高产试验播量高产优质栽培籽粒产量冬小麦
烟台市冬小麦单产超800kg/亩关键技术措施被引量:2
2017年
高产更高产是小麦科研与生产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烟台是我国著名冬小麦高产地区,历史上多次创造全国高产纪录。2011年以来,农技部门通过采取培养地力、精选品种、提高播种质量、肥水精细管理等技术措施,集成了以"一深、二增、三防、四改"为主要内容的冬小麦单产超800 kg/亩栽培技术方案,指导冬小麦高产攻关生产实践,2014年以来取得了连续4年单产超800 kg/亩的佳绩,为冬小麦高产更高产探索了技术途径与方法。
王廷利陈康王志强赵全桂李延奇
关键词:冬小麦
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被引量:66
2007年
【目的】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比例(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利用及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kg·ha-1和240kg·ha-1条件下,各设底追肥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3个处理。【结果】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处理N2、N5和N6均较优,其中处理N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损失率。试验还表明,随底施和追施氮量增加,二者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增加,下移层次加深;随小麦的生育进程,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不断下移。成熟期,底肥氮在0~40、40~100和100~200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占总底肥氮残留量的38%~49%、40%~51%和0%~22%;处理N4、N5的追肥氮淋洗至140~160cm土层,N3、N6分别至160~180cm和180~200cm土层。在小麦全生育期,处理N2的底施和追施肥料氮均未淋洗至100~200cm土层。【结论】在本试验中,施氮量为168kg·ha-1、底追肥比例为1﹕2的处理N2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均较高,损失率最小,且未淋洗至100~200cm土层,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石玉于振文李延奇王雪
关键词:施氮量小麦
施氮量对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8
2006年
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促进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较高的施氮量不利于起身期之后的氮素积累,致使成熟期小麦氮素积累量未能显著提高;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显著提高植株磷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植株磷素积累量增加不显著;施氮量增加促进小麦生育前期对钾素的吸收积累,在生育后期降低植株钾素的流失.随施氮量增加,籽粒氮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趋于降低,植株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氮素收获指数下降;不同施氮处理之间籽粒磷素含量和钾素含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营养器官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和钾素向叶片的分配比例均呈增加趋势;同时,磷素和钾素利用效率降低;不同施氮处理间,植株磷素、钾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195 kg/hm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赵俊晔于振文李延奇王雪
关键词:施氮量高产小麦磷素钾素养分吸收利用
施氮量对济麦20旗叶光合特性和蔗糖合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6
2007年
在田间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旗叶光合特性、蔗糖合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68 kg hm^-2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旗叶蒸腾速率提高,气孔导度增大,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旗叶净光合速率与蔗糖磷酸合酶活性显著提高,从而促进旗叶蔗糖合成,提高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施氮量增加至240 kg hm^-2,旗叶净光合速率、蔗糖磷酸合酶活性、蔗糖含量和生物产量显著提高,但收获指数降低,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变化。施氮量继续增加至275 kg hm^-2,旗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和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降低,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则显著升高,旗叶光合作用受非气孔限制,蔗糖磷酸合酶活性、蔗糖含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降低,籽粒产量减少,氮肥利用率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的适宜施氮量为168-240 kg hm^-2。
王东于振文李延奇史桂萍
关键词:冬小麦施氮量光合特性蔗糖
施钾量和施钾时期对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被引量:65
2007年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施钾量和施钾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0~20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18.5mg.kg-1时,一次性基施钾肥未提高植株的氮、钾积累量;速效钾含量为79.0mg.kg-1时,施钾显著提高了植株的氮、钾积累量.采用分期施钾时(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随施钾量增加,小麦吸收的肥料氮和土壤氮量及追施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均增加,肥料氮的损失量降低.分期施钾显著提高了植株的氮、钾积累量、吸收效率和生产效率,当施钾量为135kg.hm-2时,与一次性施钾相比,分期施钾促进了植株对追肥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提高了追施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还表明:施钾提高了小麦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分期施钾处理优于一次性施钾处理,以K45+45(45kg.hm-2基施、45kg.hm-2拔节期追施)处理最优.过多施钾使小麦产量和品质趋于降低.
于振文梁晓芳李延奇王雪
关键词:施钾量施钾时期冬小麦
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分布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8
2006年
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土壤无机氮分布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施氮处理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大于不施氮处理;当施氮量大于15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0—10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随小麦生育进程推进,施氮处理上层土壤硝态氮下移趋势明显,至小麦成熟时,施氮195~285kg/hm^2处理60—1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大于其它处理。小麦生长期间,0—100cm土层铵态氮积累量较为稳定,施氮处理间亦无显著差异。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提高小麦生长期间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当施氮量小于240kg/hm^2时,随施氮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105~195kg/hm^2,收获时小麦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子粒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提高;而施氮量大于240kg/hm^2时,小麦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量降低,收获时植株吸氮量、生物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降低。说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105~150kg/hm^2可满足当季小麦氮素吸收利用,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继续增加施氮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但土壤中残留大量硝态氮,易淋溶损失。
赵俊晔于振文李延奇王雪
关键词:小麦施氮量土壤无机氮土壤微生物量氮氮素吸收利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