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宾公

作品数:107 被引量:35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2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6篇细胞
  • 29篇心肌
  • 27篇内皮
  • 19篇干细胞
  • 18篇祖细胞
  • 17篇动脉
  • 16篇内皮祖细胞
  • 15篇血管
  • 15篇糖尿
  • 15篇糖尿病
  • 10篇心肌病
  • 10篇心肌梗死
  • 10篇肌病
  • 9篇蛋白
  • 9篇基质干细胞
  • 8篇凋亡
  • 8篇调节蛋白
  • 8篇心血管
  • 8篇消融
  • 6篇心脏

机构

  • 76篇南昌大学第一...
  • 30篇华中科技大学
  • 11篇武汉市中心医...
  • 2篇江西省人民医...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新加坡国立大...
  • 2篇江西省心血管...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娄底市中心医...
  • 1篇泰达国际心血...

作者

  • 107篇李宾公
  • 37篇王梦洪
  • 35篇彭景添
  • 35篇郑泽琪
  • 24篇王红祥
  • 20篇邵诗颖
  • 18篇邹萍
  • 13篇曾秋棠
  • 11篇魏云峰
  • 11篇张智亮
  • 11篇赵湜
  • 11篇彭小平
  • 10篇黄俊
  • 10篇殷然
  • 9篇路军
  • 8篇危春英
  • 8篇毛红
  • 8篇肖坚
  • 7篇文渊
  • 6篇吴友平

传媒

  • 10篇临床心血管病...
  • 5篇中国急救医学
  • 5篇中国药理学通...
  • 5篇江西医药
  • 5篇中国病理生理...
  • 5篇THE 22...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 3篇心血管康复医...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糖尿病杂...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第15届中国...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年份

  • 4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0篇2013
  • 10篇2012
  • 15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10篇2008
  • 12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他汀类药物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2006年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迁移功能以及增殖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其作用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0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研所实验室完成。采集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体检的正常人自愿者外周血标本36份,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1周后,将贴壁细胞随机分成4组:①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M199培养基。②阿托伐他汀组:用1mmol/L阿托伐他汀处理培养基。③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用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培养基。④联合组:用1mmol/L阿托伐他汀与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处理培养基。培养24h后,检测并比较各组15个随机选择的×200视野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结果:①内皮祖细胞数量: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内皮祖细胞迁移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均能在体外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且联合用药该效应更加明显。由于内皮祖细胞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类药的联合应用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邵诗颖邹萍王红祥李宾公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内皮细胞外周血祖细胞
脂肪基质干细胞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2008年
目的:研究脂肪基质干细胞(ASC)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的作用,探讨ASC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方式和可能机制。方法:将ASC上清和ASC分别与异基因T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MTT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AnnexinⅤ法检测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中CD4+CD25+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T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水平,RT-PCR法检测Foxp3基因的表达。结果:ASC上清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明显影响。ASC对T淋巴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对其凋亡无影响。ASC上清和ASC均能增加CD4+CD25+T细胞在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增加T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水平,上调Foxp3基因的表达。结论:ASC能通过细胞直接接触和分泌细胞因子的方式分别作用于T淋巴细胞,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
王红祥赵湜李宾公邵诗颖李秋柏邹萍
关键词:脂肪基质干细胞T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
虚拟单极电图对流出道室早/室速消融的指导意义
目的分析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Ensite Array)标测左/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LVOT/RVOT)最早点(EA)及突破口(BO)虚拟单极电图的形态特征。方法28例LVOT/RV-OT患者应用Ensite Array...
殷然彭锦添李宾公路军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的体外研究及机制探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人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rhEPO分别作用于15例处于肾衰竭期的患者以及15例健康志愿者EPCs,MTT法检测其增殖,Annexin-V法检测其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kt蛋白激酶。结果:100U/L、600U/L及1200U/L rhEPO均能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EPCs的数量及增殖能力,呈剂量依赖性,实验组EPCs数量及功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00U/L rhEPO能显著降低EPCs的凋亡率,提高Akt蛋白激酶的表达。加入Wortmannin后能阻断这一效应。结论:rhEPO可以显著提高健康人群和肾衰竭患者EPCs的数量与功能,且这一效应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邵诗颖王红祥李宾公邹萍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
脂肪来源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的分离、纯化、扩增以及在体外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方法:获取并培养正常人的A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ASCs在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巢蛋白基因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ASCs呈纤维样贴壁生长,体外培养易扩增;ASCs表达相关抗原CD29和CD105,不表达CD31、CD34、CD45和HLA-DR;不同扩增代数的ASCs经诱导剂的作用可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巢蛋白基因及NF、NSE均呈阳性表达。结论: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的ASCs具有体外大量扩增并保持低分化状态的特性,以及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是一种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种子细胞。
王红祥李宾公唐晓琼赵智刚李秋柏吕建邹萍
关键词: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
青年中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青年中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方法:将25例青年中高危UAP(TIMI危险评分≥3分)患者,分为早期PCI组(14例)和延迟PCI组(11例)。观察2组患者术中病变情况、血栓负荷、记录30 d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PCI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2组冠状动脉病变及PCI情况相似,早期PCI组血栓负荷相对较多。与延迟PCI组相比,早期PCI组能降低30 d内心绞痛发生率,能够缩短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结论:对于青年中高危UAP患者应该优先选择早期PCI。
张智亮王梦洪彭景添郑泽琪吴友平李宾公路军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青年
消融导管近远端激动间距定位左房-肺静脉电位传导缝隙的价值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I)术中,标测消融导管近远端激动间距(ABLp-d AI)是否有助于定位初始环状消融线上的左房-肺静脉电位传导缝隙(gap)。方法 5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同侧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和gap补充消融以达全部肺静脉电隔离。回顾分析窦性心律下两侧环线上178个补充消融点的局部心内电图,根据术中补充消融结果,将其分为有效组(gap)与无效组(非gap),比较两组间ABLp-d AI有无差异。结果有效组ABLp-d AI明显短于无效组[(28.75±19.74)ms vs(43.39±23.62)ms,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BLp-d AI的曲线下面积是0.924,对于定位gap的最佳诊断阈值为25 ms,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88.2%、87.3%,、78.1%、92.9%。结论 CPVI术中,标测ABLp-d AI有助于准确定位初始环状消融线上的gap,提高阵发性房颤消融的效率。
殷然彭景添李宾公路军郑泽琪王梦洪吴印生
敲低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抑制低氧诱导的内皮细胞间质转分化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敲减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对低氧诱导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向间质转分化的影响及具体机制。方法低氧条件下培养HCMEC,使用RUNX3干扰慢病毒敲减HCMEC中的RUNX3基因,应用反转录PCR检测内皮细胞间质转分化(EndoMT)相关基因CD31、血管内皮钙黏素(V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SP-1)以及RUNX3的m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31、α-SMA、RUNX3、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Smad2/3、p-Smad2/3以及Notch-1、Hes1、Hey1蛋白表达,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31、α-SMA的表达和定位。结果低氧能够诱导HCMEC发生EndoMT;低氧时TGF-β2、Smad2/3、p-Smad2/3以及Notch-1、Hes1、Hey1蛋白均上调;而RUNX3敲减后TGF-β2以及Notch-1蛋白水平增高,然而Smad2/3、p-Smad2/3以及Hes1、Hey1蛋白水平均不同程度下调。结论 RUNX3敲减可减轻低氧诱导的EndoMT,可能是通过部分抑制TGF-β及Notch信号通路。
刘艳华李宾公王裕勤王得龙邹晋柯旋郝艳琴
关键词:NOTCH低氧
hHCN2基因转染的脂肪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可分化为起搏样细胞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大鼠脂肪来源的成体干细胞(ADSC)转染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2(hHCN2)基因,观察其作为起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生长良好的ADSC转染hHCN2基因,通过RT-PCR、Western blot分析、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HCN2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用膜片钳技术检测细胞的电生理特征并记录其内向电流。将转染hHCN2基因的ADSC与心室肌细胞共培养,观察其对心室肌细胞自发性搏动的影响。结果 hHCN2基因修饰的大鼠ADSC能表达较强的hHCN2基因及蛋白,还能够产生超级化激活内向离子流。将其与心室肌细胞共培养,能使心室肌细胞的自发性搏动明显增快增强。结论将hHCN2基因转染ADSC能够使其分化为具有起搏功能的起搏样细胞,为进一步优化生物起搏器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李勇李宾公李哲张健曾明辉
关键词:生物起搏
MicroRNAs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micro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RNA。它通过降解mRNA或抑制蛋白质翻译而调控基因的表达。在人类,约三分之一的基因受microRNAs调控。最新研究表明,microRNAs在心血管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
文通魏云峰李宾公
关键词:微小RNAS心脏发育心血管疾病
文献传递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