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华

作品数:33 被引量:149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脂肪酸
  • 6篇脂肪酸合成酶
  • 5篇导管
  • 5篇导管癌
  • 5篇脂肪
  • 5篇脂肪酸结合蛋...
  • 5篇乳腺
  • 5篇细胞
  • 5篇解剖学
  • 5篇浸润性
  • 5篇浸润性导管癌
  • 5篇病理
  • 4篇乳腺浸润
  • 4篇乳腺浸润性
  • 4篇乳腺浸润性导...
  • 4篇乳腺浸润性导...
  • 3篇胸腹
  • 3篇血管
  • 3篇应用解剖学
  • 3篇愈合

机构

  • 33篇四川大学
  • 9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成都体育学院
  • 2篇武汉体育学院
  • 2篇四川省肿瘤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嘉应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45...
  • 1篇石家庄制药集...

作者

  • 33篇李华
  • 7篇羊惠君
  • 5篇王凡
  • 4篇李瑞祥
  • 4篇薛晖
  • 4篇吕青
  • 4篇董立华
  • 4篇朱磊
  • 4篇靳升荣
  • 4篇陈其光
  • 3篇张晛
  • 3篇代生富
  • 3篇邓雯
  • 3篇李媛
  • 3篇郭应坤
  • 3篇杨志刚
  • 3篇叶奕兰
  • 3篇王松
  • 2篇周鸿鹰
  • 2篇宋煜宏

传媒

  • 7篇四川解剖学杂...
  • 5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华西药学杂志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高校医学教学...
  • 1篇功能材料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国体育科技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实验科学与技...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浸提分离法提取皂素清洁工艺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提出一种通过溶剂提取将游离皂苷与淀粉、纤维等成分分离,从源头上减少用水量、耗酸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皂素清洁生产工艺。首先对溶剂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90%(体积比)乙醇溶液,料液比1∶7,沸腾回流提取3 h,重复提取3次。然后通过气-质联用(GC/MS)分析了皂素废水的有机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清洁工艺皂素产率为1.51%(降低3.82%),用酸量比传统工艺减少了71%,头道液COD浓度降低了46%,每100 g原料排放的COD总量下降了84%;皂素废水的有机物污染物主要为糠醛及其衍生物,清洁工艺废水的有机物含量更低,更易降解。
毛楠黄文籍国东李华王家文
关键词:黄姜皂素废水
胸腹交界中线区域病变的MD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被引量:7
2012年
为明确胸腹交界中线区域疾病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通过观察3例尸体横断面、3例矢状面标本胸腹交界中线区结构的位置、形态特点,并结合93例胸腹交界中线区域疾病的MDCT表现,阐明其影像学表现与解剖、病理学的相关性,发现断面尸体上,中线区域膈上有心包膜、心脏,膈下有镰状韧带、肝左叶,前方有胸壁,后方有胸后壁和附着于脊柱的膈肌脚,膈肌内从前向后依次有腔静脉孔、食管裂孔和主动脉裂孔。MDCT图像上,同时累及胸腹交界中线区域膈上、膈下疾病93例,包括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开放23例、主动脉夹层18例、下腔静脉病变8例、淋巴瘤9例和脊柱多椎体病变12例;食道胸下段癌合并上腹部淋巴结转移7例;食道下段-贲门癌9例;食管裂孔疝4例;后纵隔或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3例。因此,胸腹交界中线区域解剖、病理特点影响该区域疾病的局部、扩散和相互通连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叶奕兰杨志刚李华邓雯李媛郭应坤
关键词:膈肌裂孔病理学
病原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思考被引量:18
2013年
病原生物实验室是医学及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实验基地,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是开展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前提。文中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情况,认真分析了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进一步探讨了建立和完善病原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措施及对策。
李婉宜李华邝玉邝玉彭雪梅
关键词:生物安全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脂肪酸合成酶表达水平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为脂肪酸合成酶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因表达和免疫组织化学证据。方法四氧嘧啶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运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析FAS在糖尿病组和对照组SD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FAS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FA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形成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卢辰李华刘源劼羊惠君
关键词:FAS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FASN和A-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SN)与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和人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探讨FASN与A-FABP的相关性及其与癌细胞侵袭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FASN与A-FABP在58例IDC组织及12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根据阳性细胞数百分率及阳性沉淀物的显色程度计算阳性表达百分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KBR3和MCF-7细胞的迁移侵袭性,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ASN与A-FABP细胞在SKBR3和MCF-7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中FASN和A-FAB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和16.7%(1/6),58例IDC组织中FASN、A-FAB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4%(42/58)、79.3%(46/58),FASN和A-FABP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ID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FASN和A-FABP在IDC有淋巴结转移、且肿瘤直径>2cm组织中阳性表达百分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2cm组织中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IDC组中FASN与A-FABP表达具有相关性(r=0.797,P<0.001)。SKBR3细胞迁移率在划痕12、24h高于MCF-7细胞(P<0.05),FASN在SKBR3细胞中表达较MCF-7高。结论 FASN和A-FAB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有关,且在IDC组织中FASN与A-FABP表达存在相关性。在乳腺癌细胞株中FASN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有关。
周兰赵玉华王晓东蒋素芳李华
关键词:脂肪酸合成酶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大小
“基地-课程-课题”相融合的基础医学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被引量:2
2017年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SRTP)专指在校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针对基础医学科研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依托国家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级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优质资源,将科研训练计划与本科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高质量的创新实验项目以及实习实践、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了"基地-课程-课题"相融合的基础医学科研训练体系,显著提升了我校医学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青思含李华文锦琼
左侧胸腹交界区病变的MD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基础
2010年
目的明确左下胸部、膈肌和左上腹部疾病累及左侧胸腹交界区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及解剖、病理基础。方法观察3例尸体横断面、3例矢状面标本胸腹交界区结构的位置、形态特征,结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胸腹交界区疾病75例的MDCT表现,阐明其影像学与解剖、病理学的关系。结果断面解剖上,左肺韧带位于左肺门下方,内侧附着于食管或降主动脉,外侧与肺下叶内缘相连,下份游离于膈肌上方或附着于膈肌;左三角韧带位于肝左外叶上方,均有游离段;胃膈韧带位于胃底后方,连接胃底与左侧膈肌。MDCT图像上,同时胸腹腔积液50例,左肺韧带将胸水在内侧分隔成前、后两部分,左上腹腔积液多分布于脾周间隙;左下肺癌6例向下累及胸膜、膈肌和脾脏;胃底癌3例向上转移至膈下腹膜和左下肺;左肾上腺癌直接浸润左膈肌脚1例;炎性病变14例,均涉及到左下胸腔和左上腹部;左侧膈疝1例。结论左侧胸腹交界区域解剖、病理特点影响该区域疾病的局部、扩散和相互通连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叶奕兰杨志刚李华邓雯李媛郭应坤
关键词:膈肌
解剖学从课程整合到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被引量:4
2013年
笔者2012年曾先后发文提出解剖学教学应该转轨,进行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即在授予适量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同道质疑说3个教育目标应该是各课程分工合作才能达成的,专业课学时紧缺,知识都教不完,哪能锦上添花?素质教育遇上高考独木桥即举步维艰,三融合于理不通,可行性也值得怀疑。
董炘汪华侨李华潘三强姚前尹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课程整合分工合作教育目标专业课
右侧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后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2003年
目的 为临床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观察 198例成年尸体的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的共干类型、右侧支气管动脉起点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测量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结果 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与支气管动脉的共干类型有四种 ;右侧支气管动脉共干起点平对第 2~ 8胸椎 ,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平均为 0 .78m m± 0 .33m m(0 .0 5 8mm~ 1.8m m,n=137)。
李华宋煜宏代生富陈其光朱磊靳升荣
关键词:肋间后动脉支气管动脉肺癌解剖学动脉灌注治疗
氧化海藻酸钠交联壳聚糖载药复合体系的制备及其药物缓释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为获得一种新型的药物释放复合体系,本实验首先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CS)包载四环素(TC)微球,然后利用氧化海藻酸钠交联聚磷酸钙/壳聚糖(CPP/CS)复合材料,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载药微球复合体系。并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IR)、扫描电镜(SEM)及药物的体外释放等方法对该载药微球复合体系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显示,经过氧化海藻酸钠交联的CPP/CS复合材料中无机相均匀分散在连续有机相基体中,制备的CPP/CS空白复合体系与载药微球复合体系具有较为理想的孔隙结构和贯通性。其中的微球均呈球状,粒径分布在5~50μm之间,微球表面光滑且比较致密,载药后有利于减缓药物的突释效应。载药微球复合后,微球在复合体系中分布均匀,而且与CPP/CS材料之间亲合性较好,其药物的缓释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实验将为制备出具有能满足药物缓释材料的需要,又能进行骨缺损的修复的双功能的复合药物载体进行了初步探索。
张旭顾志鹏徐源廷李华余喜讯
关键词:壳聚糖聚磷酸钙药物缓释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