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俊

作品数:22 被引量:63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血管
  • 10篇血压
  • 10篇高血压
  • 9篇动脉
  • 9篇自发性高血压
  • 8篇血管紧张
  • 8篇血管紧张素
  • 8篇紧张素
  • 7篇自发性高血压...
  • 7篇颈动脉
  • 7篇高血压大鼠
  • 6篇外膜
  • 4篇血管重构
  • 4篇他汀
  • 4篇内膜
  • 4篇伐他汀
  • 4篇阿托
  • 4篇阿托伐他汀
  • 3篇增生
  • 3篇起搏

机构

  • 13篇皖南医学院弋...
  • 10篇安徽省芜湖市...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皖南医学院
  • 2篇安徽省泾县医...

作者

  • 21篇李俊
  • 13篇王安才
  • 12篇汪俊元
  • 10篇曹晓霞
  • 10篇吴明
  • 5篇曹蘅
  • 5篇杨颖
  • 2篇张莹
  • 2篇邢文
  • 2篇李祥东
  • 2篇张林叶
  • 2篇成蓓
  • 2篇汪明珠
  • 1篇王宗方
  • 1篇袁永杰
  • 1篇丁丁
  • 1篇杨胜
  • 1篇张咏芳
  • 1篇方小芳
  • 1篇武冬冬

传媒

  • 3篇疑难病杂志
  • 2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医学食疗与健...
  • 1篇2007年中...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患者生理性心脏起搏33例分析
2008年
目的比较生理性与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8年老年患者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33例,其中VVIR3例,DDD7例,DDDR19例,CRT4例。同期40例患者接受非生理性按需型起搏(VVI)。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术后超声法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分级法评定心功能。记录术后症状改善率、起搏器综合征(PMS)、房颤、栓塞发生率、心衰及死亡等情况。结果生理性心脏起搏显著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和减少房颤发生率,但在减少PMS、栓塞、死亡率方面和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无明显差别。结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多数合并心功能减退,为保护心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尽可能采用生理性心脏起搏。
杨颖李俊李际瞻柏战张咏芳方小芳汪明珠
关键词:老年心脏起搏
护理干预对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肛周感染发热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对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对其发热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共收治的60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肛周感染发热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肛周感染发热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生或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护理在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患者应用中能够显著地降低其肛周感染发热概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李俊范倩倩
关键词:白血病骨髓抑制期护理干预
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研究
2011年
目的分析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将98例因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术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电极操作曝光时间长于被动电极组;主动电极植入后即刻可以达到理想的起搏阈值,但比被动电极组要高;主动电极组导线阻抗比被动电极组小;两组的感知阈值无明显差别;主动电极组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术后主动电极组2例出现电极脱位、被动电极组未出现导线脱位。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是可行的、安全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置入的方法。
李俊杨颖柏战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并发症
血管紧张素-(1-7)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去外膜颈动脉血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一侧颈动脉外膜去除后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13周龄雄性SHR24只用机械和化学方法去除右侧颈动脉外膜,左侧作假手术对照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即SHR对照组、Ang-(1-7)组(25μg·kg-1·h-1)和Ang-(1-7)拮抗剂Ang779组(25μg·kg-1·h-1);8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采用微渗泵植入技术经颈静脉给药2周,鼠尾袖法测量给药前后鼠尾动脉收缩压(SBP)。电磁流量计测量双侧颈动脉血流量。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T1R)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大鼠血管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ng-(1-7)组SBP较SHR对照组和Ang779组显著下降(P<0.01)。Ang-(1-7)组去外膜侧颈动脉血流量显著高于SHR对照组和Ang779组(P<0.01)。去外膜侧颈动脉AngⅡ浓度显著高于未去外膜侧(P<0.01)。去外膜侧颈动脉AT1R蛋白表达较未去外膜侧明显增多(P<0.01),而Ang-(1-7)组双侧颈动脉AT1R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HR对照组和Ang779组(P<0.01)。Ang-(1-7)组去外膜侧和未去外膜侧凋亡指数较SHR对照组和Ang779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去除血管外膜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凋亡减少,管腔狭窄,血流量降低,血管功能出现障碍。Ang-(1-7)能通过下调颈动脉AT1R蛋白表达,促进血管组织细胞凋亡,改善血管功能。
李俊曹晓霞汪俊元王安才
血管紧张素-(1-7)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去外膜颈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一侧颈动脉去外膜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HR去除右侧颈动脉外膜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SHR组、Ang-(1-7)组和Ang779[Ang-(1-7)拮抗剂]组;8只WKY鼠作为对照组(WKY组)。去除大鼠右侧颈动脉外膜左侧作假手术对照。颈静脉给药2周,测量尾动脉收缩压(SBP)、双侧颈动脉血流量和血浆及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取双侧颈动脉制成光镜标本,病理图象分析系统测定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增生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1(AT1)受体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血管组织细胞凋亡。结果:Ang-(1-7)组SBP较Ang779组和SHR组显著下降(P<0.01)。Ang-(1-7)组未去外膜侧和去外膜侧内膜增生较SHR组和Ang779组明显改善(P<0.01)。Ang-(1-7)组去外膜侧颈动脉血流量显著高于SHR组和Ang779组(P<0.01)。去外膜侧颈动脉AngⅡ浓度显著高于未去外膜侧(P<0.01)。SHR组和Ang779组去外膜侧颈动脉AT1受体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未去外膜侧(P<0.01),Ang-(1-7)组未去外膜侧和去外膜侧颈动脉AT1受体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HR组和Ang779组(P<0.01)。Ang-(1-7)组未去外膜侧和去外膜侧凋亡指数较SHR组和Ang779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Ang-(1-7)能降低SHR的收缩压和血管阻力增加去外膜侧颈动脉血流量,抑制去外膜后颈动脉内膜增生。这一作用可能与Ang-(1-7)下调颈动脉AT1受体,促进血管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王安才李俊曹蘅汪俊元曹晓霞吴明
关键词:外膜细胞凋亡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病变采用颈部血管彩超与CTA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6
2018年
目的探讨联用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8例,均行颈部血管彩超、CTA检查。结果彩超+CTA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87.50%,高于彩超单独检查的64.58%、CTA单独检查的68.75%,(P<0.05);彩超+CTA对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检出率是29.17%,比彩超单独检查的14.58%、CTA单独检查的16.67%高(P<0.05);彩超+CTA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8.75%,较彩超单独检查的检出率45.83%、CTA单独检查的47.92%高(P<0.05)。结论联用颈部血管彩超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实施检查可对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判断,并明确有无斑块形成。
胡勇徐文锐李俊
关键词:脑梗死颈部动脉斑块颈部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
血管紧张素(1-7)对颈动脉去外膜后内膜和中膜增生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一侧颈动脉外膜去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13周龄雄性SHR24只去除右侧颈动脉外膜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SHR对照组、Ang(1~7)组(25μg/kg.h)和Ang(1~7)拮抗剂(Ang779)组(25μg/kg.h);8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机械和化学方法去除大鼠右侧颈动脉外膜,左侧作假手术对照。采用微渗泵植入技术经颈静脉给药2周,鼠尾袖法测量尾动脉收缩压(SBP),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取双侧颈动脉制成光镜标本,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颈动脉管腔横截面积(LA)、内弹力层围绕面积(IELA)、外弹力层围绕面积(EELA),评价内膜和中膜增生状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蛋白、蛋白激酶C-ζ(PKC-ζ)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蛋白表达。结果Ang(1~7)明显降低SBP(P<0.01),与SHR对照组和Ang779组去外膜侧颈动脉内膜增生比较,Ang(1~7)明显改善因去外膜后引起的血管内膜增殖(P<0.01)。虽然Ang(1~7)未能减少去外膜后颈动脉壁的AngⅡ浓度,但能明显降低颈动脉AT1R蛋白表达(P<0.01)和减少因去外膜后引起的管壁PKC-ζ及ERK1/2蛋白表达(P<0.01)。结论Ang(1~7)可显著抑制SHR去外膜后颈动脉的内膜增生,这一作用可能是其通过下调颈动脉ATR和减少PKC-ζ及ERK1/2蛋白表达而实现的。
王安才李俊曹蘅汪俊元曹晓霞吴明
关键词:颈动脉外膜
阿托伐他汀调节心室及血管重构的分子学机制
王安才吴明邢文李俊曹晓霞汪俊元李祥东张莹丁丁李媛
近年来的基础及循证医学研究业已证明重构现象在诸如心力衰竭、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心室和/或血管的重构造成了上述疾病的不断恶化甚至不可逆改变,因而对疾病过程中重构现象的研究深入推动了人们对上...
关键词: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心血管疾病药物血管重构分子学机制
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去外膜颈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外膜去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24只13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去除右侧颈动脉外膜后,随机分为自发性高血压组、阿托伐他汀组和缬沙坦组,每组8只;8只同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机械和化学法去除大鼠右侧颈动脉外膜,左侧作假手术对照。4周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双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取双侧颈动脉制成光镜标本,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颈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内弹力层围绕面积、外弹力层围绕面积,评价内膜和中膜增生程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颈动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蛋白表达。结果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对照组去外膜侧和外膜完整侧血管内膜增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P<0.01),中膜面积显著增大(P<0.05或P<0.01),去外膜侧内膜增生较外膜完整侧显著(P<0.05);阿托伐他汀组较自发性高血压组内膜增生显著降低(P<0.01)。与外膜完整侧比较,去外膜侧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显著增高(P<0.0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1);与自发性高血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颈动脉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显著降低(P<0.01),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去外膜后血管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血管局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而实现的。
王安才曹蘅汪俊元曹晓霞李俊吴明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自发性高血压阿托伐他汀内膜增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对早期康复干预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45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和FMA指数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明显优于高于对照组,结果(<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取得非常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能有效控制病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应用推广。
陈琳王春雷李俊俞珺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