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玲
- 作品数:42 被引量:326H指数:12
-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艺术社会学更多>>
- 城市社区养老设施使用后评价研究——使用率与刚需人群被引量:12
- 2020年
- 在对杭州市3个主城区的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全样本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其中6家作为典型对象,以结构性观察法与问卷调查法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两项有待考证的疑问提供了新的证据:1)社区养老设施是否存在使用率不足的普遍现象;2)实际使用者是否存在构成不合理的现象,即使用者多为健康老人,政策制定时所强调的刚需人群却很少使用。结论揭示了当前社区养老设施使用者构成的结构性问题,并对改善设施的使用率提出了建议。
- 戴晓玲褚焱宏于文波赵小龙
- 关键词:使用后评价
- 建筑设计教学中学术研究的作用及其边界--以环境行为学研究支持老人之家设计教学
- 研究在建筑设计教学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二者的结合是建筑学师生的共同诉求.本文以老人之家设计教学为例,指出学术研究的作用在于可以促进学生培养工作时的调研习惯、在调研中产生新的设计点、以及提供给设计者新的设计可能性等....
- 吴涌戴晓玲王昕贺文敏刘灵芝
-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
- 刍议人本视角下的小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以义乌市佛堂镇为例
- 2022年
- 小城镇作为承接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其公共空间的优化更新对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增加该镇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义乌佛堂镇是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计划对象。在2019年度一次联合设计工作坊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六类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改造策略。这种呼应小城市特有人群类型与建设重点,挑选更新对象并从使用者需求出发形成设计构思的做法,能为同类型小城市的更新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 李佳戴晓玲
- 关键词:公共空间
- 考量社区养老设施的外部形象及其周边环境的可步行性——基于杭州市区养老设施的使用者调查
- 2022年
- 当前,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然而许多设施都出现了利用率不足的问题。除了管理与服务内容的优化,是否能通过改善外部造型、升级设施周边步行环境提升设施的使用率呢?后两者是建筑学科能够有所作为的因素,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对之进行考察。文章以杭州市区的社区养老设施为考察对象,收集了使用者意愿信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置比较图片组,提炼使用者偏好。研究发现,外部形象及其周边环境的可步行性会影响设施的使用意愿,而不同类型的老年群体存在差异。最终提炼出对应性的设计策略,使社区养老设施的推进不但能做到数量的积累,更能提高其使用绩效。
- 董文菁吴羽婕戴晓玲
- 关键词:使用意愿步行环境
- 德国吕贝克历史城镇可步行性建构历程
- 2017年
- 以德国吕贝克历史城区一项著名开发项目重启事件为引,指出当地市民对步行出行的生活方式已具有了很高的认可度。这种公众观念的成功扭转,应归功于当地政府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综合性城市规划设计与相关政策的实施。对吕贝克可步行性认知建构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可通过多个案例,阐述了在促进街道网络连通性、与其他交通模式衔接、土地利用模式,以及路径环境品质等4方面富有成效的工作。
- 戴晓玲Achim Laleik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再谈异用行为——公共空间行为调研的新视角被引量:7
- 2014年
- "异用行为"是学术界鲜有深入分析的一种行为类型。它在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却由于调查方法选用难题以及价值判断难题两方面的原因被普遍忽视。通过杭州市滨水区的实证案例及可供性概念的理论剖析表明,这些困难都是可以被化解的。若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正视这类行为,它将成为公共空间行为调研的新视角,为设计师带来人性化设计的宝贵灵感。
- 戴晓玲董奇
-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设计灵感城市公共空间可供性
-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外部空间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博物馆为例被引量:5
- 2017年
- 1研究背景
1.1城市文化类公共建筑的发展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升,市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日益增加。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形态的重要元素,是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快了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在一项市民文化活动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80%的受访者表示“只有看演出才会去影剧院,看展览才会去博物馆”,因此大部分文化类公共建筑仅满足了市民某种单一的功能要求。
- 吴屹豪戴晓玲胡亦川
- 关键词: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行为学公共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建设
- 公共艺术规划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 2022年
- 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认同感等目标而言,公共艺术是重要的手段与载体。伴随着该领域的日渐繁荣,实践中涌现出诸多问题,亟待以恰当的规划管理手段予以应对。本文通过文献搜索以及对相关典型案例分析,从历史问题、传统规划编制、艺术家话语三方面对当前公共艺术规划缺乏有效性的内在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把与公共艺术品核心价值相关的属性提炼为“艺术性、在地性与公共性”三项,使规划人员对公共艺术本质特征的控制从抽象转为具体,从而化解多种实践问题。
- 董奇戴晓玲
- 关键词:公共艺术专项规划学科融合
-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被引量:24
- 2011年
- 尽管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并非其唯一的附载方式。把"城市雕塑"向"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扩展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包括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由于我国公共艺术现状存在着艺术品的总量不足、艺术品的质量有待提高、艺术品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艺术品的公共性需要提升等问题,加强公共艺术规划的研究和管理就十分必要,它可以提高艺术品本身的总体质量、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以及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 董奇戴晓玲
- 关键词:公共参与
- 空间句法线性要素第二代模型的分析方法探讨
- 在空间句法团体中,基本已经公认第二代“线段角度模型”相比较第一代“轴线模型”而言,在描述复杂空间系统组构关系上具有等多方面的优势。 然而,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以往较为成熟的轴线模型分析方法,能不能适用于新的线段角度模型,...
- 戴晓玲陈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