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祥铭

作品数:37 被引量:184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化学工程
  • 19篇理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1篇共混
  • 8篇丙烯
  • 6篇酸酯
  • 6篇碳酸酯
  • 6篇聚碳酸
  • 6篇聚碳酸酯
  • 6篇共混体
  • 6篇共混体系
  • 5篇乙烯
  • 5篇聚丙烯
  • 5篇改性
  • 5篇苯乙烯
  • 4篇接枝
  • 4篇共聚
  • 4篇丙烯酸
  • 3篇增韧
  • 3篇增韧改性
  • 3篇增容
  • 3篇嵌段
  • 3篇嵌段共聚

机构

  • 33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同济大学
  • 3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6篇徐祥铭
  • 11篇唐小真
  • 7篇浦鸿汀
  • 6篇刘念才
  • 5篇程海涛
  • 5篇岳传龙
  • 4篇周天寿
  • 3篇朱文炫
  • 3篇陈继红
  • 2篇周持兴
  • 2篇颜德岳
  • 2篇陈延辉
  • 2篇王新灵
  • 2篇隗明
  • 2篇黄德音
  • 2篇贾金平
  • 1篇朱子康
  • 1篇王宗光
  • 1篇王佛松
  • 1篇黄华

传媒

  • 12篇高分子材料科...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功能高分子学...
  • 1篇合成树脂及塑...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中国激光
  • 1篇化学学报
  • 1篇应用激光
  • 1篇上海管理科学
  • 1篇合成橡胶工业
  • 1篇塑料工业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合成材料老化...
  • 1篇造船技术
  • 1篇建筑材料学报
  • 1篇世界海运
  • 1篇第一届应用化...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0
  • 8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2
  • 4篇1991
  • 2篇1990
  • 4篇1989
  • 1篇1988
  • 1篇1985
  • 1篇1983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MA/PVC合金的热稳定性及加工性能的研究被引量:4
1991年
SMA(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作为高分子结构材料使用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它是在聚合物多相结构理论及高分子合金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产生的.SMA 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加工性和表面光泽性等优良性能.自SMA无规共聚树脂问世后,美国、原联邦德国、日本等先后针对其他PVC 合金中尚未解决的耐热性差和熔体粘度高等缺点,用SMA 作为改性树脂开展了对SMA/PVC合金的研究和开发,并较满意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到80年代初美国Arco公司推出了SMA/PVC合金的工业化产品,其商品名为Arvyl.研究结果表明SMA与PVC相互作用组成合金后,分别保持了SMA耐热性高。
庄起益王新灵程海涛杨晓慧朱文炫徐祥铭
关键词:合金热稳定性SMAPVC
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干散货船舶运输市场状况与对策
2012年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贸形势错综复杂,国际干散货船舶运输市场陷入低迷,BDI指数持续低谷盘整。研究了国际干散货运输需求情况和运力增长规模,剖析了国际干散货运价走势,并针对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干散货船舶运输市场状况,提出了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干散货船舶运输的发展对策。
陈继红徐祥铭曾德金王静
关键词:船舶运输市场
共聚物在不相容共混体系中界面行为的Monte Carlo模拟被引量:2
2000年
用自由体积扩散 (FVD)算法模拟了不同结构的共聚物在不相容熔融共混体系中的界面行为 ,模拟结果表明 ,加入少量共聚物后 ,共混体系的相分离程度明显降低 ,从其形貌来看 ,分散相相区尺寸变得更小 ,更分散。所有这些表明 ,加了共聚物作为增容剂后 ,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有明显的提高。而交替共聚物比相应的二嵌段共聚物增容效果更好 ,与文献中报道的实验现象基本吻合。
浦鸿汀郑学伦唐小真徐祥铭
关键词:嵌段共聚物
核壳橡胶增韧改性聚丙烯──冲击条件下的微观形变机理(英文)
1999年
采用核壳橡胶粒子与聚丙烯的反应共混物作为模型共混物研究增韧聚丙烯的冲击形变机理,考察了聚丙烯基体彻底剪切屈服的断面形态特征,在共混体系中粒间距参数远高于临界粒间距的条件下。
周天寿刘念才徐祥铭
关键词:聚丙烯共混物
PC辐射接枝PS及其对PC/PS共混物的增容作用被引量:7
1998年
报导了用γ射线辐照聚碳酸酯(PC)和苯乙烯(St)混合物,通过IR谱和称量法证实PC和St发生了辐射接枝反应,研究了溶剂、单体浓度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得到了PC-g-PS。并用DSC和SEM研究了PC/PS、PC/PS/PC-g-PS熔融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C-g-PS对以PS为连续相PC为分散相和PC为连续相PS为分散相的共混体系均有明显的增容作用。
浦鸿汀唐小真罗荫培徐祥铭
关键词:聚碳酸酯共混物
催化剂作用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的反应共混被引量:4
1999年
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共混体系在各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性熔融共混.考察了不同种类催化剂对PMMA/PC熔融共混反应的影响,根据共混产物红外分析的结果及共混体系扭矩变化、共混物透明性观察,发现乙酸锂、乙酸镁、硅酸钠、乙酸锰、多聚磷酸、二丁氧基锡、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等催化剂能催化PMMA/PC熔融共混体系两相之间的反应.反应过程中PMMA/PC接枝共聚物的形成,可以提高两组份的相容性,得到半透明的共混物.而氯化钐、氯化镧、乙酸镍、溴化钠、己二酸和三氯化铝这几种催化剂不能催化两相之间的熔融共混反应,不能得到透明的共混物.
隗明刘念才徐祥铭
关键词:聚碳酸酯反应共混催化剂共混体系PMMA
核壳胶粒增韧改性聚丙烯研究Ⅰ.反应共混被引量:3
1999年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改性聚丙烯(PPgGMA)作为界面改性剂,采用粒径可控的反应性核壳胶粒与PP进行反应共混,研究了反应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质.用化学分离结合光谱表征的方法,对熔融共混时发生的原位反应进行了表征;以共混物平衡扭矩为参数考察了界面改性剂对共混物熔体扭矩的影响;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共混物中PP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红外谱图上1 493 cm - 1及2 700~3 000 cm - 1处的吸收峰可用于共混反应的鉴定;与非反应共混相比,反应共混使熔体的平衡扭矩升高;PPgGMA对PP结晶有促进作用。
周天寿刘念才徐祥铭
关键词:聚丙烯反应共混改性
高相容热塑性聚氨酯/聚(苯乙烯 - 丙烯酸)离聚体体系(Ⅰ)离子键对体系相容性的影响被引量:4
1998年
用N-甲基二乙醇胺扩链制备的热塑性聚氨酯(TPU)和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PSAA)进行机械共混,由于共混物中两种带相反电荷的基团(叔胺基和羧基)能形成离子键,提高共混物的相容性。通过DMA、SEM、溶胀比、交联度及粘度和组分之间的关系等方法证明了,离子链的引入可以明显改善共混物的相容性,并且PSAA的含量在60%附近,体系可达高相容结构。
李淑燕唐小真徐祥铭
关键词:离聚体相容性热塑性聚氨酯苯乙烯丙烯酸
1,5-环辛二烯阳离子型跨环齐聚合反应
1988年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1,5-环辛二烯(COD)在BF3·OEt2和AlCl3催化下的阳离子型跨环聚合.考察了引发剂、助催化剂以及溶剂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得到的齐聚物数均分子量为1000左右,软化温度为140—160℃.采用裂解色谱-质谱证明产物具有1的结构.
袁萃明颜德岳徐祥铭王佛松
关键词:环辛二烯环二烯烃引发剂转化率数均分子量
聚(氨酯-酰亚胺)嵌段共聚物的研究 Ⅱ.聚氨酯-酰亚胺(PUI)的微相分离特征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以差热分析(DSC)、动态力学分析(DMA)研究了聚氨酯-酰亚胺(PUI)、聚氨(?)(PU)、聚(氨酯-脲)(PU-U)材料的微相分离特征。DSC分析表明:软段聚醚分子量为1000时PUI软段相的T_g=46.2~-48.6℃,随PI硬段含量的增加而略有下降,相应PU的T_g为-33.8℃PU-U为-17.2℃,这一规律表明,硬、软段之间的氢键作用部分抵消了它们之间固有的不相容性,使相混合程度增加。 提高聚醚段的分子量使软段相的T_g下降,但这仅仅是T_g对链柔性依赖性的自然结果,与相分离程度无直接关系。 动态力学试验的E"~T分析支持了DSC结果。PUI样品的E'~T曲线均显示了明显的“橡胶平台区”,平台区的宽度及模量值随硬段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硬段(PI)含量为38%的PUI样品在190℃时仍有2.19×10~8dyn/cm^2的弹性模量值,说明PUI材料兼具良好的低温性能和卓越的热-机械性能。
程海涛岳传龙徐祥铭
关键词: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