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1H指数:7
- 供职机构: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委科研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按摩的散热作用及其与穴位感受器的关系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 :从实验动物检验按摩散热功效 ,同时分析与穴位感受器 (R)的关系。方法 :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采样 ,连续记录家兔耳廓温度 ,以内毒素性耳温变化为指标 ,取轻、重按摩手法—直推与指压刺激涌泉穴 ,对比观察二者对内毒素所致耳温变化的影响 ,确定两种手法的按摩散热功效及其与穴位R的关系。结果 :指压明显拮抗内毒素性兔耳温度变化 (P <0 0 1) ,直推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按摩较重手法有明显散热作用 ,主要通过高阈的躯体细纤维 (Ⅲ、Ⅳ类 )性R所引起 ;按摩散热是按摩退热的主要原因。
- 董新民董泉声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
- 关键词:按摩内毒素涌泉穴
- 皮肤感受器针刺放电反应与针术的关系被引量:2
- 1989年
- 对家兔股后侧皮神经剥离细束,作单极引导,以单位放电为指标,藉助体视显微镜,在46只兔的该神经小腿分布区域内鉴别了9类皮肤感受器,收集了165个单位的针刺反应资料。感受器类别及其部分特性见下表。在鉴别感受器基础上,运用捻转、提插、摇针、刮针、弹针、指针和叩针等7种针术分别作用于感受野或其相邻部位,观察放电反应。
- 董泉声董新民陈东李海明张素华
- 关键词:皮肤感受器电反应放电频率距离性
- 针刺调整体温的实验观察
- 1989年
- 共用日本大耳朵兔128只,用热敏电阻测温仪每15分针测定直肠温度一次,取伤寒菌苗和自制内生致热原行静脉注射以发热,电针某些穴位观察退热效应与热原同时作处理,电压8~15伏,频率8或15H_Z,刺激10分钟,停歇5分钟,重复进行。动物上架1.5~2小时体温方趋稳定,读取对照值后进行实验处理。以一定时程内的发热指数(Fever Index)为体温变化指标,针刺效应用t或t″法作检验。
- 董泉声先茂全张素华
- 关键词:针刺效应直肠温度致热原测温仪FEVER
- 按摩手法与穴位皮肤感受器放电反应的关系被引量:9
- 2000年
- 董新民董泉声张素华李海明陈东
- 关键词:按摩手法皮肤感受器
- 强弱电针对家兔内毒素发热影响的对比观察被引量:11
- 1996年
- 针刺退热的实验研究已有不少工作,对比参数不同的针法以退热的报道尚不多见。此文以直肠温度为指标,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不同剂量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了解针刺退热与穴位感受系统以及针刺退热与热原剂量的基本关系,为针刺退热中枢机制研究选择适宜刺激和药物剂量,并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1.动物及组别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兔48只,体重3.2~5.lkg,基础体温38.3℃~39.6℃。分为6组,每组8只,均为雄兔5只,雌兔3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配。A组:每兔静注内毒素25EU。B组:内毒素25EU致热后,作弱电针刺激穴位。
- 董新民郑贤龙张素华先茂全董泉声
- 关键词:内毒素发热电针针刺疗法
- 针术与皮肤感觉器放电反应的关系被引量:9
- 1992年
- 我们曾用不同针术刺激同一穴位,在相关的皮神经和肌神经上都可引导出各具特征的、可以作为针下反应对比性指标的“针刺诱发电位图”,进而指出皮神经和肌神经中传导针刺信息的纤维类别亦因针术不同而有差异。这些现象的出现必然和浅、深感受器的针刺反应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本文报导不同术式针刺与皮肤感受器放电反应的规律性关系。
- 董泉声董新民陈东李海明张素华
- 关键词:针刺
- 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被引量:67
- 1999年
- 采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实时处理的方法,以耐痛阈定作施灸强度,对比观察着肤灸、隔姜灸、悬灸、聚光灸及氦氖激光灸对人体穴位皮肤温度,以及前4种灸法对兔穴位皮肤、皮下与肌层温度的影响。氦氖激光灸对穴位温度影响微弱,其余灸法都明显改变穴位自皮肤至肌层的温度,并各具规律与特征。根据穴位温度与多觉型感受器等反应的内在关系,提示不同灸法的穴位作用及其疗效将随由灸法引起的穴位温度变化规律而改变。
- 董新民董泉声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
- 关键词:灸法针刺穴位
- 内毒素致热兔耳温变化的观察及针灸散热指标的选择被引量:8
- 1999年
- 董泉声先茂全董新民张素华郑贤龙
- 关键词:针灸散热内毒素耳温针灸发热
- 轻重按摩手法拮抗家兔内毒素发热的对比观察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 :对比观察轻、重按摩手法对家兔内毒素发热的拮抗作用 ,藉以反映不同手法的退热功效。进而结合我们此前所做按摩手法对躯体感受器活动影响的工作 ,分析按摩退热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 :用热敏电阻温度计测定内毒素致热兔直肠温度变化。手法选择直推与指压 ,分别代表轻、重按摩手法。穴位取涌泉穴。结果 :指压手法拮抗内毒素发热非常显著 (P <0 0 1) ,直推手法的是项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按摩较重手法的退热作用明显优于轻手法 ,究其原因初步认为与能否激动和深痛相关的高阈的细纤维(Ⅲ、Ⅳ类 )
- 董泉声董新民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
- 关键词:按摩手法涌泉穴拮抗作用
- 强弱电针对内毒素致热兔散热过程影响的对比观察被引量:8
- 1999年
- 目的 观察强、弱电针对兔内毒素性耳温变化的影响,确定针刺散热功效及其与躯体传入系统的关系。方法 使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采样方法。结果 强电针对小剂量(25 E U)及大剂量(200 E U)内毒素引起的耳温变化均产生明显的抑制性影响,但弱电针无此效应。结论 提示针刺散热主要是通过躯体细纤维(Ⅲ、Ⅳ类)传入系统引起的。
- 董泉声董新民先茂全张素华郑贤龙
- 关键词:电针内毒素神经纤维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