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 作品数:15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水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被引量:15
- 2003年
-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游离液体过量积聚称为腹水.正常人腹腔内仅有少量游离液体,一般不超过200ml,这些液体处于正常代谢的动态平衡中.
- 张林
- 关键词:腹水腹腔内发病机制正常人病因
- 雷公藤多甙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对淋巴细胞的作用被引量:1
- 1994年
- 应用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雷公藤多甙片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雷公藤多甙片中水溶性成分及醇溶性成分在体外,对人外周血CD_4、CD_8的作用一致,使CD_4、CD_8阳性细胞增多(P<0.05),且二者都能增强PHA对CD_(25)表达的诱导作用(P<0.05),雷公藤多甙醇溶性成分为200μg/ml对静止期淋巴细胞有促分裂作用,而当其浓度达1mg/ml时,能抑制PHA对静止期淋巴细胞的促分裂作用。本文结果提示:雷公藤多甙中的水溶性成分在体外对淋巴细胞有免疫增强作用,而醇溶性成分在小剂量时有免疫促进作用,但大剂量时则为免疫抑制作用。
- 王自鸣邱德凯张林沈冠风沈敏
- 关键词:雷公藤多甙片外周血淋巴细胞
-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和内镜下表现被引量:3
- 2003年
- 原发性胃B细胞淋巴瘤发生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密切相关。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胃MALT淋巴瘤的重要方法。目的:探讨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内镜下表现。方法:分析总结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胃MALT淋巴瘤的20例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20例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男女比例为1:1,平均发病年龄为55.6岁(21~78岁)。结果:2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上腹疼痛最为常见,其次是饥饿痛、腹胀、恶心、呕吐、黑便等。内镜下表现:病变发生于胃窦部5例,胃体部5例,胃角部1例,贲门部1例,多部位8例;形态表现多样,其中溃疡型10例,弥漫浸润型3例,结节型5例,结节溃疡型2例;内镜活检确诊率较低,仅为5%。20例患者中有12例检测了H.pylori,阳性率为83.3%(10/12)。手术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B细胞恶性淋巴瘤。结论: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表现多样,病变范围较大。H.pylori感染率高可能与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 张林陈晓宇戈之铮
- 关键词: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内镜幽门螺杆菌
- 以皮肤色素沉着、腹水为首发症状的Castleman病一例被引量:2
- 2003年
- 曹芝君张林吴叔明薛惠平韩洁英
- 关键词:CASTLEMAN病首发症状皮肤色素沉着腹水病例报告
- 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误差的探讨被引量:1
- 2004年
- 背景: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目前有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两种诊断标准,两者的一致性如何,分歧原因何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目的:了解慢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以缩小两者间的误差,提高确诊率。方法:复习我院2000年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者的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报告,计算慢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共有11047例次受检查纳入统计分析。在胃窦部,内镜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而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者926例次,内镜诊断为CAG而病理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者1340例次,两者诊断一致者8781例次,总符合率为79.5%(κ=0.550,P<0.001)。在胃体部,内镜诊断为浅表性改变而病理诊断为萎缩性改变者43例次,内镜诊断为萎缩性改变而病理诊断为浅表性改变者143例次,两者诊断一致者383例次,总符合率为67.3%(κ=0.314,P<0.001)。结论:CAG是胃癌癌前状态之一,鉴于其诊断需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故强调内镜检查时应在胃窦和胃体部作多部位、多处活检,以提高CAG的确诊率。
- 戴军张林施尧胡运彪莫剑忠
-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符合率
- 雷公藤多甙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 1995年
- 应用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观察雷公藤多甙片水溶性及醇溶性成分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雷公藤多甙片水溶性成分及醇溶性成分在体外,对人外周血 CD_4、CD_8的作用一致,使 CD_4、CD_8阳性细胞增多(P<0.05),且二者都能增强PHA 对CD_(25)表达的诱导作用(P<0.05);雷公藤多甙片醇溶性成分为200μg/ml 对静止期淋巴细胞有促分裂作用,而当其浓度达1mg/ml 时,能抑制 PHA 对静止期淋巴细胞的促分裂作用。结果提示:雷公藤多甙片中的水溶性成分在体外对淋巴细胞有免疫增强作用,而醇溶性成分在小剂量时有免疫促进作用,但大剂量时则为免疫抑制作用。
- 邱德凯王自鸣张林张林沈冠凤
- 关键词:雷公藤多甙外周血淋巴细胞
- 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DNA含量和增殖活性的流式细胞仪检测被引量:2
- 2004年
-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癌癌前状态,研究表明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和胃癌细胞的DNA含量随病变的进展而逐渐增高。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的DNA含量和增殖活性,探讨两者在慢性胃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0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制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DNA含量和增殖活性检测。结果所有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的DNA倍体类型均为二倍体,但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胃黏膜细胞的增殖指数(PI)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显著增高(P<0.05)。除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外,其余慢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患者胃黏膜细胞的PI值均较阴性患者显著增高(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H.pylori阳性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增高。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黏膜细胞的DNA含量和增殖活性,也许能成为胃癌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病理诊断的参考指标。
- 范国明张林沈冠凤罗鸿伃
-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黏膜细胞DNA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
- 双重介入治疗肝癌56例临床疗效观察
- 2001年
- 李建华张林
- 关键词:介入治疗肝癌临床疗效TEAPEA
- 溃疡性结肠炎T细胞亚群及γδ-T细胞的表达被引量:13
- 1997年
-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γδ-T细胞的表达在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双染法检测13例正常人、10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AUC)及12例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IAUC)患者外周血及PHA刺激后的T细胞亚群及γδ-T细胞的表达。结果:PHA刺激后,CD4+细胞在AUC及IAUC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均<0.05);AUC及IAU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AUC组的CD_4 ̄+Leu8 ̄-(辅助细胞)较PHA刺激前显著增加(P<0.05);γδ-T细胞(即TCRδl ̄+CD_3 ̄+)在AUC组较对照组及IAUC组均显著减少(P均<0.05),而-T细胞的部分抗原表达(即TCRδ1 ̄+CD_3 ̄+)在AUC组及IAUC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分别<0.01,<0.05),AUC及IAU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外周血TCRδ1 ̄+CD_4 ̄+占总TCRδ1 ̄+细胞百分数在AUC组较对照组及IAUC组均显著增加(P均<0.05),PHA刺激后该细胞在AUC及IAUC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UC患者γδ-T细胞的增殖性降低,可能反映了γδ-T细胞对外来抗原免疫监视作用?
- 张林村田有志吉田萧树东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T细胞亚群病因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误差的探讨
- <正>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病,目前有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二套标准,其间一致性如何,分歧原因何在,值得研究。方法复习本单位2000年度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的内镜和活检病理报告,计算内镜和组织病理学对慢性...
- 戴军张林施尧胡运彪莫剑忠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