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俊
- 作品数:18 被引量:33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释殷墟甲骨文中的“溼”及相关之字被引量:1
- 2014年
- 殷墟甲骨文中有旧释作"淫"的字,在形体上有从"止"、不从"止"两种形体。本文在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它们在卜辞中用法有所不同,前者用作地名,后者则应该读作"及"。此外,本文还对与"淫"形体相关的几个字做出了新的解释。
- 张新俊
- 关键词:甲骨文字
- 张家山汉简《脉书》与马王堆帛书《阴阳脉死候》合证三则被引量:1
- 2019年
- 在马王堆医书《阴阳脉死候》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中,都有可以与传世医书对读的部分。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对秦汉文字的误释,导致了在出土医学文献的整理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误解。本文对以上两篇出土医学文献中"蒜"、"槫"、"■"三处文字重新进行了考释并对相关的字词做出新解。
- 张新俊
- 单叔奂父■“穛”字补说被引量:1
- 2020年
- 单叔奂父■铭文中有一个释作"穛"的字"■",从文义来看,与"稻""糯""粮"等谷物并举。"穛"应该就是《说文解字》中训作"早取谷也"的"燋"的本字。"■"字的构形如何解释,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从清晰的图版可知,它是一个从食、米、隹的字。结合金文、战国秦汉等古文字资料来看,"■"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字出现,它与"爵""雀"读音相近,应该就是"■"字的初文。在单叔奂父盨铭文"■"中,"■"形可以起到声符的作用。
- 张新俊
- 关键词:表音
- 甲骨文“即”、“既”补释被引量:2
- 2015年
- "即"、"既"是殷墟甲骨文中一对常见的字。一般情况下,"即"从"皀"从"卩",像跽坐之人就食之状。"既"从"皀"从"旡",像人食毕口转向身后之形,二者区别明显,很早就被考释出来。但甲骨文又有其复杂性的一面,同一个字有多种异构存在。过去或因对文字构形认识不准确,或甲骨图版模糊不清等原因,常有把"即"误释作"既",也有把"既"误释作"即"的情况。本文从"即"、"既"最常见的形体出发,结合相关甲骨卜辞辞例,对"即"、"既"二字的构形加以辨析,并对与"即"、"既"相关的文字做出新的考释。
- 张新俊
- 关键词:构形
- 《成王为城濮之行》字词考释三则
- 《成王为城濮之行》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一篇,篇中的人物、事件多可以与《左传》、《国语》等相联系,所以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本文分别对简文中几处有争议的字、词,如"悚"、"阅师"、"校"做出了新的解释。
- 张新俊
- 关键词:上博简
- 文献传递
- 《成王为城濮之行》字词考释三则
- 2014年
- 《成王为城濮之行》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一篇,篇中的人物、事件多可以与《左传》、《国语》等相联系,所以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本文分别对简文中几处有争议的字、词,如'悚'、'阅师'、'校'做出了新的解释。
- 张新俊
- 关键词:上博简
- 释单叔奂父盨铭文中的“醢”字被引量:1
- 2018年
- 199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了一座编号为M2006的贵族墓,发掘简报最初发表在《文物》1995年第1期。在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中,有两件西周晚期的青铜盨,尤为引人注目。根据发掘报告的描述,这两件盨的大小、纹饰、形制相同,通体光洁,色泽夺目。盨为椭方形,弇口,鼓腹,口沿下饰带状重环纹,兽首双耳。器、盖中部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足外侈,前后正中有缺。盖顶有四扉棱,可以却立,饰与器口相同的带状重环纹、瓦纹.
- 张新俊
- 关键词:拓片
- 清华简《系年》“曾人乃降西戎”新诂被引量:3
- 2015年
- 清华简《系年》是近年来新出土的一篇珍贵的先秦史书,因为可以与《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古书互证,同时又可补充传世文献之不足,所以自发表伊始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该篇第5—6号简的一段话(释文采用宽式):
- 张新俊
- 关键词:《史记》《尚书》传世文献学术界
- 释上博简《凡物流形》中的“及”
- 2012年
- 上博简《凡物流行》中有"其人中"一句,学术界对此有多种释读意见,本文认为简文中的"人"应该读为"及"。此外,本文还对淅川下寺出土的钟铭文中的"及"提出了新的看法。
- 张新俊
- 清华简《系年》“曾人乃降西戎”再议
- 2022年
- 《国语·周语》“王降狄师以伐郑”,韦昭注训“降”为“下”。战国秦汉文献中有“下兵”的说法,学者或据韦注为清华简《系年》“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之“降”做解。通过对“下兵”的考察,我们认为“降”是不能训“下”的,当是“征”之形近误字。
- 张新俊
- 关键词:《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