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
- 作品数:3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益生菌与益生元在结直肠癌预防中的作用被引量:6
- 2013年
- 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肿瘤。在中国,CRC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居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而在国外,CRC的发病率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有效的预防和治疗CRC成为了医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益生菌和益生元有可能影响CRC的发生和发展,并可能在CRC的预防中发挥作用,为CRC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此文就肠道益生菌和益生元与CRC的预防和治疗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张扬陈羽何兴祥
- 关键词: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结直肠癌
- 肠道微生态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与治疗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高脂饮食诱导大鼠建立非酒精胜脂肪性肝病模型,动态观察建模过程及建模后改变肠道菌群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饮食诱导SD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随机分为高脂组、抗生素预处理组、抗生素后处理组、限制饮食组及对照组,分别于不同喂养时段处死大鼠,应用16sRNA荧光定量PCR分析各组大鼠回盲部菌群变化,对各肝脏组织进行相应病理评分,酶比法检测血清及肝脏匀浆血脂水平。各组数据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f检验分析。结果与高脂组比较,各干预组中限制饮食组大鼠生存质量及生物化学指标改善最为显著。限制饮食组回肠末端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逐渐回升,且随干预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第10周差异最为显著,与高脂组分别比较(0.91±0.23对比0.28±0.12、0.28±0.12对比0.21±0.03),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肠球菌数量则逐渐减少。各组肠杆菌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第10周,对照组、抗生素后处理组及限制饮食组肝脏病理评分分别为1.13±1.74、4.86±0.86、2.94±1.91均较高脂饮食组的7.09±2.03明显减低,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饮食结构改变及抗生素干预等手段均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脏病变,继而从微生态角度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提供新策略。
- 袁瑜孙之梅张扬梁芬芬何兴祥
-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合生元调整肠道微生态治疗大鼠NASH及其对TLR4的影响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改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探索通过合生元干预治疗NASH。方法以饲喂高脂饲料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动态观察大鼠自主活动次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S)及空腹胰岛素(FINS)的含量;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肠道主要菌群;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计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活动度积分(NAS);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LR4表达。在NASH建模第4,8及12周分别取10只大鼠,添加合生元配方饲养2周(BIO组),继续观察上述指标。结果 1)随着高脂饮食喂养时间的延长,肝细胞脂肪变程度明显加重,NAFLD评分显著增高(P<0.01)。2)合生元干预2周后大鼠自主活动次数显著上调、血清学指标TG、TC、LDL、FBS和FINS水平显著下调(P<0.05)。3)合生元干预2周后,可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上调,肠球菌的数量显著下调。4)NASH模型组TLR4的表达逐渐增高(P<0.05),经合生元干预2周后可显著下调大鼠TLR4的表达(P<0.05)。结论肠道微生态改变与NASH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合生元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改善NASH鼠的生活质量与生化指标,其机制可能与TLR4蛋白水平回调有关。
- 蔡洁毅罗丹萍张扬袁瑜何兴祥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肠道微生态益生元合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