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淼
- 作品数:60 被引量:31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维稳的逻辑解读:以权利贫困为视角的检讨与反思被引量:9
- 2011年
- 当下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不公问题在法理上可以用权利贫困来概括。权利贫困的提法虽有助于认知权利的实际运行状况,但权利贫困的客观解释论,即资源稀缺造成权利贫困,易误导维稳工作,使维稳的逻辑倾向于资源补偿型,既忽视了沟通型维稳,也使维稳陷入"越维越不稳"的困境。以权利贫困为视角,梳理并分析权利贫困,阐明其与维稳的内在逻辑联系,探讨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利和权力的运行机制,可以为维稳和社会公平提供有效路径。
- 张德淼何跃军
- 关键词:权利贫困维稳权力
- 中国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生成与演进逻辑——从法治概念到评测指标的过程性解释被引量:12
- 2015年
- 当前中国的法治评估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对国外经验的模仿与参照,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仍处于"断裂状态"。提出建构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逻辑关系模型,将中国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分解为"法治概念"、"法治制度维度"、"法治测量指标"三个阶段,并依照评估进路对中国法治评估指标体系作出过程性的阐释。其中,在法治概念阶段,提出法治"操作定义"的类型化及法治评估的制度性进路;在法治制度维度阶段,提出法治制度维度的操作准则与维度范围;在法治测量指标阶段,提出法治测量指标的设计原则,作出法治测量指标的操作试验以及建立法治测量指标筛选的数理模型,进而为中国法治评估活动的普遍推行提供理论层面的有力支持。
- 张德淼李朝
- 关键词:指标体系
- 中国式国家治理法治评估标准及其实施机制
- 2024年
- 中国式国家治理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治理策略,逐渐形成“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市场参与-社会治理”的格局。中国国家治理评估的探索历经多个阶段且有效促进了国家治理进程,但其既有阐释混淆了价值标准与评估标准之间的关系、缺乏对国家治理量化评价的有效操作与可测度性、难以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以及中国式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这主要肇源于西方法治中心论的扩张与影响、复杂国情带来的评估实践难度以及评估目标考评导向色彩浓重。中国式国家治理法治评估标准溯源于中国式国家治理内涵与目标,具有深刻的法理基础。主体体系与制度建设、治理过程与治理成效分别构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双重维度下评估标准的重要内容。党内治理、政府治理、市场参与、社会治理是中国式国家治理法治评估标准应用的重要领域。以法治评估标准检验中国式国家治理,需构建以第三方为评估主体、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以及以评估结果应用为核心的中国式国家治理法治评估标准实施机制。
- 张德淼铁德铭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 迈向实证主义的中国法治评估方法论——以世界正义工程法治指数建构方法为镜鉴被引量:6
- 2015年
- 近年来,法治评估实践在国内各地蓬勃发展,对于推进法治建设、贯穿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优化法治理论和知识传统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国内对法治评估的研究涉及面虽然较广,但对更为重要的评估方法论的研究却寥寥可数。现实表明法治评估的生成以及运作需要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方法论体系用以指导评估的概念化和操作化。本文试图在厘清法治评估方法论核心问题、并透视世界正义工程法治指数方法论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法治评估的真实样态,尝试性地提出适合中国法治评估理论格局的法治评估方法论。这种评估方法论实际上是建立在跨界的理论格局基础上的,它需要对于不同学科领域中相同或者不同的语言、概念、制度进行沟通,以取得主体间的商谈和沟通的共识达成。更为重要的是,法治评估的实证前景决定了评估方法论的实然向度——迈向实证主义。
- 张德淼康兰平
- 关键词:实证主义
- 网络社会治理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
-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领域的自然延伸,本文关于网络社会治理内涵和外延的论述是在我国社会治理语境下进行的探讨,是网络社会治理法治评估指标设计的逻辑起点。提炼网络社会治理法治评估所达致的目的,是确定网络社会治理法治评估指向...
- 张德淼于晴晴
- 关键词:网络社会社会治理指标体系
- 法律多元主义及其中国语境:规范多元化被引量:10
- 2013年
- 法律多元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各国法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当代中国自上而下推行法治,法律规范创制体系以国家制定法为中心,但现代社会中民间法的超强生命力、道德的法律化、法律原则的普遍适用等现象冲击了制定法的中心地位,法律规范的创制体系也由此趋于多元。这种多元主义法律观对当代中国的法治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 张德淼
- 关键词:法律多元中国语境民间法法律原则法律规则
- “方法”之争与法学的学科品质被引量:1
- 2008年
- 汉语法学界在使用"法律方法"与"法学方法"时经常混用,对"法学方法"与"法学方法论"亦不作过多区分,而且在法学应用研究中轻视"法律方法论"。这与法学"实践理性"的学科品质是分不开的。法学"实践理性"的学科品质使法学作为一门"科学"所追求的"真实"异旨于其他学科。正是基于此点,上述"方法"之争的存在就可以理解了。然而,学者们要做的并非是过多争论,而是要对上述概念多加反思。
- 张德淼刘琦
- 关键词:法律方法法学方法法学方法论
- 借鉴域外经验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研究——简评《论哈贝马斯程序主义法范式及其中国意义》被引量:1
- 2016年
- 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大背景下,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主题。陆洲同志撰写并获得河北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资助的《论哈贝马斯程序主义法范式及其中国意义》(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一书,正是一部借鉴域外经验,研究法治中国理论特别是法治范式理论的佳作。
- 张德淼
- 关键词:法治中国范式理论哈贝马斯域外经验义法
- 从酒驾治理到酒的治理——中美酒驾惩戒制度与酒文化之比较被引量:4
- 2013年
- 相比中国酒驾问题频出,美国酒驾整治成效则相对显著,其原因就在于中美酒驾惩戒制度存在不同。二者惩戒制度的差异既包括技术性的制度设置的不同,也包括制度设计起点的差别。对于惩戒技术问题,中国可以借鉴和学习美国成熟的惩戒制度,而制度起点的差别即中国是"酒驾治理",而美国为"酒的治理",则与两国不同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盛行的倡酒文化决定其无法复制美国基于自身禁酒文化所形成的酒的法制,而应当探寻中国自身传统酒礼文化的积极因素,结合当前社会酒文化"结构混乱"现状进行适应性调整,重塑新酒礼文化,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酒的综合治理模式,从而实现从"酒驾治理"到"酒的治理"的转换。
- 张德淼李朝
- 关键词:酒驾
- 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转型: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被引量:3
- 2023年
- 在理论上,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推动形成其生成逻辑。从可行性来看,数字化转型的“用户中心”和“创新”特征能够与营商环境的建设理念相融合;从必要性来看,优化营商环境所需的合作治理与整体治理的实现越来越有赖于数字技术对企业的赋权功能和对政府的赋能功能。在实践中,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转型应当坚持法治化原则,以法律规则的价值理性调和技术规则的工具理性,并彰显转型的理念与方法;应当服务于营商环境建设的固有目标,促进便利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发展;应当以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为重心,提高政府对市场主体的服务质量和监管效能。
- 张德淼李林芳
- 关键词: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