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 作品数:38 被引量:99 H指数:6 供职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化学工程 更多>>
一期后前路联合减压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方法对72例接受一期后前路联合减压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术后症状、体征的改善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手术前的(9.7±1.31)分提高至手术后的(14.3±1.72)分,手术效果优良率为73.6%。本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颈椎后、前路减压手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方式。 徐思越 贺西京 李浩鹏 张廷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减压术 手术入路 新型解剖型钛笼可提高终板的支撑强度:基于影像学及生物力学方法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价新型解剖型钛笼(AA-TMC)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CCF)中与终板的贴合程度以及对手术节段颈椎生理序列的重建效果。方法使用12具颈椎尸体标本完成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手术,使用AA-TMC进行椎体重建。通过X线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高度及角度以评价AA-TMC对手术节段生理序列的重建效果。同时测量术后AA-TMC与终板之间间隙大小以评价AA-TMC与终板的贴合程度。根据美国材料与实验学会F2267脊柱植入物沉陷试验标准对比AA-TMC与传统钛笼在终板支撑强度上的差异,评价AA-TMC在防止钛笼下沉方面的效果。结果单节段ACCF手术前后节段高度(23.90±2.18 mm vs 24.23±1.13 mm)及角度(11.62±2.67°vs 12.13±0.69°)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节段ACCF手术前后节段高度(42.93±3.51 mm vs 43.04±1.70 mm)及角度(15.63±5.06°vs 16.16±1.05°)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A-TMC与终上下板贴合良好,平均间隙0.37±0.3 mm及0.42±0.28 mm。相比于传统钛笼,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使用AA-TMC进行椎体重建可显著提高终板支撑强度(单节段ACCF:719.7±5.5 N vs 875.8±5.2 N;双节段ACCF:634.3±5.9 N vs 873±6.1 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中使用AA-TMC进行椎体重建可显著提高终板支撑强度,从而有效降低了钛笼下沉发生的可能。并且,使用AA-TMC可有效重建颈椎生理序列。 卢腾 高中洋 贺西京 李家良 刘宁 梁辉 王一斌 闻志靖 张廷 王栋 李浩鹏关键词:颈椎融合术 终板 椎间高度 经后路行前方减压方法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 纳入2003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38-72岁,平均55.6岁。其中5人曾经接受过广泛的胸椎椎板切除手术。采用经后路行前方减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方法(Ohtsuka术式)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即在行椎板扩大切除后,经后方斜向前切除或者漂浮骨化后纵韧带。评估患者术后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手术效果采用改良的JOA评分和Hirabayashi改良率进行评定。结果 随访2-10年,术前JOA评分5.2±1.7(0-9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8.9±2.3(4-11分),平均改善率(68.3±18.8)%(14%-100%)。术后2例出现迟发感染,8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出现血胸。结论 经后路行前方减压胸椎骨化后纵韧带的方法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张廷 李浩鹏 贺西京关键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后路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血友病性膝关节炎11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疗效,并探讨围手术期处理要点及技术特点。方法:对11例(11膝)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10例为甲型血友病,1例为乙型血友病。于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治疗,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情况。结果:11例(11膝)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优6膝,良4膝,尚可1膝。术前术后HSS总分及分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炎能够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张廷 徐思越 李浩鹏 贺西京 臧全金关键词:血友病 山羊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研制及在体生物力学研究 2024年 目的:研制适用于山羊腰椎次全切除术后重建的可动人工腰椎复合体(mobile artificial lumbar complex,MALC),测试MALC的稳定性及术后腰椎节段运动功能。方法:选取18只1~2岁雄性波尔山羊(体重35~45 kg),将其分为对照组、融合组、非融合组,每组6只。根据术前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针对非融合组设计个体化山羊MALC,并进行3D打印制作。分别对3组进行手术,对照组仅显露椎体及椎间盘;融合组切除L4部分椎体及上下完整椎间盘组织,进行钛网植骨腰椎接骨板固定手术;非融合组同法切除椎体及椎间盘,植入MALC。术后6个月拍摄山羊腰椎正侧位X线片了解内植物有无脱位、移位及断裂,并在力学测试仪上对标本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测量L2,3、L3,4、L4,5椎间隙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L2-5整体腰椎ROM。结果:设计MALC进行3D打印,制造其组件人工椎体及上下人工终板,半球体结构采用高交联聚乙烯材料应用精密车床加工而成,并完成假体组装。术后6个月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腰椎融合内植物及MALC植入位置良好,未见移位脱位。腰椎标本体外生物力学测试:(1)针对L3,4、L4,5椎间隙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进行测试,非融合组与对照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ROM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P<0.05)。针对L2,3椎间隙屈伸、侧屈、旋转运动进行测试,非融合组与对照组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ROM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大(P<0.001)。(2)3组L2-5整体腰椎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MALC在恢复腰椎椎间高度的同时又可兼顾腰椎的稳定性,并且能重建腰椎间隙的运动功能。 张峰 贺西京 刘俭涛 王瑞 秦杰 臧全金 张廷 刘智宇关键词:非融合 生物力学 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一期前路腹膜外入路腰骶段结核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4年2月到2012年4月,14位确诊为腰骶段结核的患者在经过2到3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接受了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 张廷 贺西京 李浩鹏关键词:腰骶段结核 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 钉棒内固定 关节镜手术治疗儿童半月板损伤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儿童半月板损伤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对31例儿童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其中行半月板部分切除17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9例,半月板缝合术5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6年。术后Lysholm评分为82~99(96.8±1.85)分,其中优26例,良5例。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儿童半月板损伤,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优良的手术效果。 吴晓鸿 李建栋 张廷关键词:儿童 半月板损伤 关节镜检查 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初步评估寰枢椎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57岁,平均42岁.均经口咽完成复位,并行3D打印寰枢椎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其中12例为首次手术,1例为翻修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斜坡枢椎角,观察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计算脊髓功能改善率.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0~30个月[(14.2±5.0)个月].手术时间150~285min[(216.8±36.7)min];术中出血量50~130ml[(80.5±19.7)ml].术前斜坡枢椎角为(113.2±9.1)°,术后为(145.8±6.7)°,平均增大32.6°(P<0.01).解剖复位9例,部分复位4例.末次随访时,患者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愈合时间为(4.6±1.1)个月.术后神经症状均较术前改善,JOA评分术前为(8.7±1.7)分,术后为(14.3±1.2)分,平均提高5.6分(P<0.01).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9%.除1例术前寰枢椎骨性融合脱位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外,术中术后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或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寰枢椎前路解剖型复位钢板固定能够有效复位脱位的寰枢椎,恢复斜坡枢椎角,提高骨性融合率,改善神经功能,可作为后路固定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方案. 臧全金 贺西京 李浩鹏 曹凯 张廷 董军 刘俭涛关键词:寰椎 枢椎 脱位 解剖型钢板 适用于下颈椎的人工颈椎关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下颈椎的人工颈椎关节:包括椎体部件以及设置于椎体部件两端的终板部件,所述椎体部件包括四棱柱体以及设置于四棱柱体两端上的关节窝结构,四棱柱体的两个不相邻的侧面上设置有齿状突起结构以及贯穿至对侧的多个... 贺西京 张廷 臧全金 贺高乐文献传递 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植骨融合治疗93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资料,男56例,女37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7例,高处坠落伤47例,重物压伤19例。骨折节段:L1骨折22例,L2骨折16例,L3骨折6例,T11骨折15例,T12骨折34例。结果:本研究共93例患者,所有患者经过一般12个月的随访,其中平均随访13.8月(10-16月)。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明显增加,Cobb角值和椎管占位率明显降低(t=6.167,7.241,7.143,P<0.05)。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明显增加,Cobb角值和椎管占位率明显降低(t=9.345,11.541,11.263,P<0.05)。且患者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在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椎管占位率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632,8.154,7.415,P<0.05),根据Frankel神经分级,术后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其中,Frankel分级为A的患者有35例恢复,术后有效恢复率为87.5%;B级患者有25例恢复,术后有效恢复率89.3%。C级和D级患者术后有效恢复率均为100%,B,C,D级患者与A级患者有效恢复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051,2.196,1.253,P>0.05),随访12个月期间,2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内固定物松动,1例术后12个月发生螺钉断裂,其余患者无伤口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植骨融合能有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张廷 徐思越 殷敏 贺西京 王丹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脊髓损伤 椎弓根钉棒系统 植骨融合 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