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摘要)
- 1998年
- 探讨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慢一快综合征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转归。
- 葛堪忆张媛张萍陈明哲
- 关键词:起搏方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远期预后病窦综合征房性心律失常
- 康复运动对冠心病冠脉再通的影响被引量:12
- 1994年
- 21例急性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经过三阶段康复运动训练后,6例曾接受冠脉溶栓者出现明显的冠脉再通,另4例阻塞的冠脉有改善。11例为对照组,其中3例也接受冠脉溶栓,在年龄、心梗部位、心功能和冠脉受累情况相似条件下,三周后冠脉造影复查,无1例显示有改善。提示了康复运动有提高冠心病急性病变冠脉溶栓治疗成功率,并对未进行冠脉溶栓者可致冠脉再通。
- 张宝慧刘晓明王晓红郭敬萱郭丽君张媛
- 关键词:康复运动冠心病冠脉再通冠状动脉造影
-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远期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5
- 1998年
- 为了解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特别是慢-快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21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生理性起搏(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明显增加(AAI:53.5±6.1%vs47.2±7.8%,4.95±0.57L/minvs4.20±0.62L/min;DDD:52.5±6.8%vs44.3±0.1%,5.12±0.71L/minvs4.41±0.38L/min;P均<0.01),左房内径(LAD)无明显变化;DDD组E/A比值明显增加(0.98±0.09vs0.87±0.15,P<0.01),AAI组E/A比值呈增加趋势(P=0.057)。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15.9%vs50%,P<0.01)。非生理性起搏(VVI)组术后LVEF、CO明显下降(44.1±4.7%vs48.3±4.3%,3.77±0.42L/minvs4.17±0.85L/min,P均<0.01),LAD明显增大(39.26±2.37mmvs36.81±2.35mm,P<0.01),E/A比值呈?
- 葛堪忆张媛张萍陈明哲
- 关键词:病窦综合征心脏起搏远期效果起搏方式
- 四腔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房间和室内传导延迟的一年随访被引量:1
- 2001年
- 研究四腔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伴房间和室内传导阻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患者男性、70岁 ,反复发作CHF 5年 ,心功能进行性恶化伴房间和室内传导阻滞、阵发心房颤动 (AF)、NYHA分级Ⅳ级。采用Medtronic公司生产普通心房 (45 2 3)、心室电极 (40 2 3)和两根冠状窦电极 (2 188)和法国Ela公司生产的BrioDR 2 12型双腔起搏器。两根冠状窦电极分别经冠状窦进入心后侧静脉和心中静脉开口处 ,起搏左室和左房 ;右房、右室电极置于常规位置。起搏方式 :DDTAV。结果 :术后随访一年 ,不用药亦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 ,胸闷、憋气症状明显改善。术后二个月 6min步行距离明显延长 (2 0 0→ 710m)。术后一年各项活动基本不受限。超声心动图 (UCG)提示 :左室各壁运动呈向心性同步收缩。左室舒张末径缩小 (75 .8→ 6 4.4mm)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0 .2 9→ 0 .33)。二尖瓣返流量减少(5 .0 6→ 3 .6 2m/s) ,NYHA分级Ⅰ~Ⅱ级。结论 :四心腔起搏治疗严重CHF伴房间和室内传导阻滞患者是可行的、安全的 ,近期疗效显著。双房同步起搏有助于预防AF复发 。
- 葛堪忆王方正张澍张媛张萍冯新恒陈明哲
-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被引量:7
- 2000年
-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4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住院患者 ,采用ICD和药物治疗 ,并随访 2 1~ 36个月。结果 :4例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再发 ,复发率 10 0 %。在复发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治疗成功转复窦性心律 ,有效率 10 0 %。对 4例ICD患者随访发现 ,共有 34次持续性VT VF发作 ,相对集中在 8个不同时间段 ,而每个时段都与患者全身状态改变有关。 2例非心律失常源性死亡。结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较高的复发率 ,且多数于再次发作时危及生命。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能减少VT VF发作 ,但不能完全控制其发作 ,尤其当患者处于各种应激状下时易反复发作。ICD治疗效果肯定 ,对这类高危患者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
- 葛堪忆张媛张萍陈明哲
- 关键词:心脏转复除颤器室性心律失常恶性药物疗法
- 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临床对比研究
- 1997年
- 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临床对比研究鲁燕鸣1郭静萱2张媛2葛堪忆2李海燕2毛节明2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心肌梗塞(AMI)治疗的重要进展。探索高效、安全的溶栓剂,仍是当今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对国产尿激酶(UK)及重组链激酶(SK)两个溶栓剂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
- 鲁燕鸣郭静萱张媛葛堪忆李海燕毛节明
- 关键词:链激酶尿激酶心肌梗塞溶栓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治疗被引量:8
- 1998年
- 目的:本文观察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及其他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AMI伴心源性休克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除外1例合并心室间隔穿孔。其余16例患者分为药物组5例,仅应用药物治疗;介入组11例接受溶栓,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行支架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进一步分为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对药物组和介入组,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住院期间病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药物组患者住院期间全部死亡,病死率100%。介入组患者4例死亡,病死率36%,较药物组明显降低(P<0.01)。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未再通组(TIMI0~Ⅰ级)4例,3例死亡,病死率75%,再通组(TIMIⅡ~Ⅲ级)7例,死亡1例,病死率14%,与未再通组比较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 张媛郭静萱毛节明郭丽君陈明哲
-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