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喜贵

作品数:18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庾信
  • 3篇羁旅
  • 2篇诗文
  • 2篇人格
  • 2篇王褒
  • 2篇六朝
  • 2篇陆机
  • 1篇地域文化
  • 1篇修养
  • 1篇意象
  • 1篇吟咏
  • 1篇有情
  • 1篇郑光祖
  • 1篇人生自是有情...
  • 1篇人心
  • 1篇入洛
  • 1篇阮籍
  • 1篇审美
  • 1篇生存处境
  • 1篇生命

机构

  • 17篇江南大学

作者

  • 17篇张喜贵

传媒

  • 3篇学术交流
  • 3篇宁波城市职业...
  • 2篇江南大学学报...
  • 2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克山师专学报
  • 1篇北方论丛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电影评介
  • 1篇船山学刊
  • 1篇湖北师范学院...
  • 1篇无锡商业职业...

年份

  • 2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谁谓古今殊 异代可同调——庾信与陆机入北体验之比较
2010年
陆机与庾信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前半生都生活在江南的吴地,后来都由南入北。庾信在北地生活了28年,最后客死他乡;陆机在北地生活了14年,最后被杀。入北经历的相似性,使庾信对陆机总是念念不忘,在其作品中有11次提到这位身世经历相似的前贤,而且二人的创作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在表达着对空间位移的不满和羁旅他乡的悲凉。从抒情方式来说,陆机言情较为繁复,铺陈过多,但工涂泽;庾信则言情必尽,羁旅感受强烈,创作唯以悲哀为主。
张喜贵
关键词:陆机庾信
终身履薄冰 谁知我心焦——阮籍的生存处境探析被引量:5
2002年
阮籍处在魏晋政治的高压之下 ,生存时时受到威胁。为了逃避 ,他躲入空堂 ,沉入醉乡 ,逃到山上 ,独自徘徊 ,向往神仙 ,但理想的生存之路始终没有找到 ,失路的背后隐藏着诗人无尽的焦虑与悲哀。阮籍的生存困境并不是形而下的口腹之饥 ,而是深埋在心底的长哀巨痛 ,是精神上的负重。同时 ,生存的困境也蕴育了他诗文的深沉与美丽。
张喜贵
关键词:阮籍生存处境魏晋
六朝诗文中的白发之叹
2009年
六朝诗文中有许多关于生命主题的吟咏,其中尤其以白发的咏叹最为多样。从左思的《白发赋》到潘岳的"二毛"之喻,几乎每个诗人都加入这个咏叹调的行列中来。在白发之叹中镜子在其中起了重要的警示作用,头发的变白首先是从两鬓开始的,这与人们的视线有关。人们对白发采取了"拔","染","服药"的方式,体现了人们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过程。
张喜贵
关键词:生命
论汉魏六朝文学的传播
2009年
在大规模的雕版印刷产生以前的古文学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口头吟咏、赠送与求取书籍、传抄题壁、称引佳句等方式使诗文得以传播。由于人们对于人学的喜爱,才有了种种传播方式使得那一时期文学作品得以有效的保存,这对我们今天的出版与发行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张喜贵
关键词:吟咏传抄汉魏六朝文学
庾信与王褒羁旅体验之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庾信与王褒同样由南入北,二人的诗歌中都由现实的羁旅处境引发出了人生的"失路之感",但史书对庾信与王褒的评价却并不相同,庾信可以说是成了"羁旅"的代名词,而王褒则被认为是"忘其羁旅"。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原因在于王褒在江陵失陷及入北之初的言行让人们对其人品产生怀疑,而庾信则在作品中一再强化羁旅的主题,因为其羁旅的体验的不同,其作品的深度及文学的成就也就有了高下之别。
张喜贵
关键词:庾信王褒羁旅
论庾信作品对李陵的接受被引量:2
2007年
庾信与李陵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阐释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认为相同的身世之悲是庾信接受李陵的重要原因,而哀怨的苏李离别诗则进一步拉近了他们心理的距离。他是携带着现实的感触,自觉地寻找历史的相似性,借此把其内心深处的矛盾得以展示。
张喜贵
关键词:庾信
论鲍照诗歌中的羁旅行役主题被引量:2
2010年
鲍照的一生似乎始终都在宦游,依附一个个幕主,这使他的诗歌多描写羁旅行役主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称谓的转换如"游子"、"旅人"的方式加以表现,另一个则是通过地名的转换加以表现。此种作品如此之多,其原因一是身体的多病,二是出身于寒族。
张喜贵
人生自是有情痴——解读柳永《雨霖铃》中的“别情”
2002年
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可以说是宋词中抒写别情的代表作,舒缓悠长的慢词便于抒写离愁别绪的主题,多重离别意象的运用又使它具有了历史的回音,白描手法的勾勒使离别的瞬间化作了永恒的雕像,正是离别才使柳永强烈地体验到生命的缺憾。解读本词,我们好像也重新体验到了生命的真谛。
张喜贵
关键词:《雨霖铃》离别
论庾信作品对李陵的接受被引量:1
2007年
庾信与李陵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阐释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认为相同的身世之悲是庾信接受李陵的重要原因,而哀怨的苏李离别诗则进一步拉近了他们心理的距离。他是携带着现实的感触,自觉地寻找历史的相似性,借此使其内心深处的矛盾得以展示。
张喜贵
关键词:庾信
论郑光祖《王粲登楼》中的“双声言语”现象
2010年
郑光祖的杂剧《王粲登楼》是由魏晋时的王粲及《登楼赋》演绎而来。一方面作者对此前的同一文体间的仿拟进行了改变,即由赋体改变为杂剧;另一方面又对原有的人物关系进行了整合,已更符合舞台上的演出及情节紧凑的要求。尤其是王粲这个人物的唱词中存在着“双声言语”的现象,既以历史人物王粲的口吻来代已抒情,又采用了角色转换的形式,把作者的体验加以闾接化的方式来表达。郑光祖体验着代言带给他的愉悦,不好言说的情感借此得以表达。
张喜贵
关键词:郑光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